來源:補壹刀
執筆/斬魄刀、刀劍笑&叨叨姐
12:24分,備受關注的中美元首首次視頻會晤結束。
剛剛,有關這次會談閉門階段的一些內容,已被陸續釋出。
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被中方確認是新時期中美相處的三點原則。
拜登表示,願明確重申,美方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國政府致力於奉行長期一貫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獨」,希望台海地區保持和平穩定。
有專家認為,拜登政府明確表態支持一個中國政策,反對「台獨」,可以說是維繫中美關係政治穩定的基本前提。這算是拜登政府給出的一個積極承諾。這種表態符合拜登本人的觀念,符合他從政50年來秉持的現實主義理念。
當然,在美國當前分散性的權力機構下,尤其是國會對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制定影響力較大,總統這種積極表態能落實到什麼程度,還有待觀察。
之前,有關這次會談的諸多細節已經引發了廣泛關注,其中就包括時間。
會談結束時,華盛頓時間已經接近凌晨。
這一點被不少媒體注意到,認為這恰恰證明了拜登政府對這場會談的需要,「這次會晤是在拜登的要求下安排的」。
有學者告訴補壹刀,從實際需求講,美方需要這次會議遠遠超過中方。它對這次會議具有功能性需求,也就是本屆美國政府迫切需要在國內選舉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加分項,拉抬低迷的選情。
那麼,怎樣看待這次元首視頻會晤,它將如何影響中美關係的走向?
01
北京時間上午8時46分,中美元首視頻會晤正式開始。
一大早就開始密切跟蹤現場進展的新華社微信公號第一時間更新,「現場照片來了!」
整篇公號文章只有一張照片,兩國元首在開場時相互揮手致意,面帶笑意。這張照片立即得到廣泛轉發轉載。
事實上,國內外眾多媒體和觀察家都在試圖從開場氣氛中,捕捉中美元首首次視頻會晤的整體氛圍。
紐約時報報道的第一句話,就是中美兩國元首「在友好氛圍下開啟對話」。這個印象,也被緊接著披露出來的更多現場視頻和談話內容印證。雙方以「老朋友」的口吻開場,但隨後立即轉入正題。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對補壹刀說,這次中美元首視頻會晤的現場氛圍,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兩國元首比較良好的個人關係。這種個人關係在之前兩次通話中已有體現,第一次長達兩個小時,第二次一個半小時,這次三個半小時,元首通話很少有這麼長時間的。
元首之間的良好個人關係,對處理中美兩國關係算是比較有利的條件。這意味著對話會更坦誠,把真正要講的話講出來。
白宮官網在會晤開始後不久就發布了拜登的開場講話。
他再次提到了「護欄」:「我們需要建立涉及競爭的、合乎常理的護欄,清晰、坦誠地對待我們之間的分歧」。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朱鋒告訴補壹刀,所謂「護欄」的價值和作用在於,兩國必須在各自關注的問題上相向而行,不斷提升相互合作的熱情,增強基本的互信。「護欄」不只是簡單的危機管控,更是要重建中美關係中基本的信心和責任。
拜登也聲稱,需要確保中美兩國的競爭不要被「有意或無意地」演變成衝突,但馬上又說要在今天會談中提及一下「人權」「經濟」「自由開放的印太」等問題。
這,顯然不符合他自己提出的所謂中美「簡單直接競爭」。
對於此次會談,我們尤其需要關注的是美國能不能端正態度,不再無理指責和居高臨下的傲慢,而是秉著對自己國家利益負責,對人類負責的高度妥善對待中美關係。
具體而言,要關注美方這次談判中會給出多少乾貨,比如我方提出的3條底線、26點要求,美方會不會給出一些務實性的解決辦法。
復旦大學網路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注意到,視頻會議之前,有兩件事很微妙。一是24家美國商會和行業協會12日聯名致信美國政府高級別貿易官員,敦促白宮降低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擴大進口關稅豁免範圍。美國企業坐不住了,他們因美對我加征關稅而受損。二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高級戰略顧問班農15日向執法部門自首。這說明華盛頓的一些力量對現狀也看不過去了。
會談本身值得關注的一點是耶倫的出席,這說明中美之間希望在金融和經濟之間尋求協調和合作。
還有美方對我正常高技術轉讓的限制是否會有鬆動。
對於之前輿論尤為關心的台灣問題。沈逸認為,除非美方對之前破壞台海局勢的活動表示明確反對,並在之後予以管控,否則中美關係未來發展會持續面臨具有顯著不確定性的衝擊和挑戰。
不過,吳心伯說,站在兩國利益的角度,雙方會晤避免不了激烈交鋒。
元首通話前,王毅與布林肯通話,就是要向美方再次表明中方在涉台問題上的堅定和一貫立場。而美方呢,在涉台問題上對北京來「虛」的,停留在一個中國政策不變等表態層面,而對台灣來「實」的,不斷發展美台關係,在政治經濟安全等方面給予民進黨當局支持,向「台獨」釋放錯誤信號。
另外,關於阿富汗、伊朗、朝鮮,甚至廣義的中東,抗擊新冠疫情、全球氣候變化,等等,中美之間可以談的事情太多了。
02
從戰略上看,中美首腦視頻峰會無疑非常重要。
沈逸認為,首腦外交對中美關係的定調和引領作用從1972年毛澤東與尼克松會晤時就開始了。對於兩國的戰略性問題、重大的障礙等,只有雙方的領導人才有足夠權威做出戰略性的定調和判斷。
吳心伯也認同,這次中美元首視頻會晤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通過元首視頻會晤,可以增進中美雙方政治互信。這一點對兩國當今和今後的關係發展非常重要,有利於改善雙邊關係氣氛。
其次,除了改善氣氛,元首視頻會晤也將為今後中美關係發展確定某種路線圖,比如一些停滯的對話機制是否恢復等等。
再者,中美關係無疑是當今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對大國關係。兩國元首視頻會晤也向世界傳遞信號,那就是中美接下來避免不了激烈競爭,但在諸多領域也會務實合作。中美試圖管控競爭,這對世界來說本身就是一個積極信號。
沈逸認為,中方一直抱持對中美雙方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積極管控中美關係。
很簡單,我們從沒有發表過對中美關係帶有民族主義情緒的演說,也沒有對中美分歧進行過煽動性炒作,我們還在全球範圍內對傳播中的情緒進行了基於最大善意的管控。
我們也沒有像美國一樣大搞麥克風外交,沒有在世界範圍內拉一派打一派。
舉個例子,我們從來沒有因為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故意挑釁就影響中美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合作。這就是負責任的態度。
03
這次中美元首視頻會晤,拜登政府尤其主動。有外媒特意提到,「這次會晤是在拜登的要求下安排的。」
沈逸告訴補壹刀,從實際需求講,美方需要這次會議遠遠超過中方。它對這次會議具有功能性需求,也就是本屆美國政府迫切需要在國內選舉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加分項,拉抬低迷的選情。
整體看,當前中美關係陷入困境,是因為美國秉持錯誤的認識和理念,在中美關係上違反40年交往達成的經驗和共識,在重大問題上不斷挑釁中國。本屆美國政府上任以來,缺乏政治勇氣和擔當,不願意推動中美關係回到正常軌道上去。
因此,中美關係遲遲沒有恢復正常,責任全部在美方。
這種情況下,美方發現一個很現實的挑戰:一方面,那就是本屆政府手上的最大籌碼本是美國民眾寄希望於它可以引領美國經濟社會生活走向復甦、修復特朗普和新冠疫情的整體衝擊和破壞,但另一方面,從特朗普政府開始,美國政府對國內政治的不當炒作和煽動,成功催生一種非理性的、焦慮的涉華國內政治氛圍,推動中美關係回到良性軌道的任何決策,因此都會遭遇短期的政治損失。
說得再具體一點,一是因為拜登政府發現過去的對華政策套路行不通了。
兩國元首9月10日通話,其實就是一個轉折點。
當時,拜登就提出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的領導人應該擱置分歧,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合作。事後,中美雙方都證實了通話的坦率和開誠布公,美方還透露雙方通話的氣氛很好。
這標誌著拜登政府認識到對華態度和策略需要改變。
二是拜登政府對華需求上升,需要中方合作。
美國國內經濟狀況不太樂觀。
聯邦政府勞工部11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10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長6.2%,創下30年來新高。
嚴重的通貨膨脹給民眾帶來了更為直觀的感受:
與去年同期相比,加州舊金山灣區10月普通無鉛汽油價格上漲40.2%,天然氣上漲21.7%,肉類、家禽、魚類和雞蛋上漲13.6%。
拜登10日視察巴爾的摩港時坦言:通貨膨脹損害了美國人的錢包。「所有東西都變貴了,從一加侖汽油到一條麵包。」
而美聯儲官員卡什卡利14日作客CBS知名節目「面對國家」( Face the Nation)時則發出警告,稱至少在未來數月內,美國通貨膨脹情況只會變得更糟。
目前,白宮把緩解通脹壓力押注在解決供應鏈危機上。但至少從短期來看,碼頭上依然到處是無處安放的集裝箱,許多超市的貨架還是空空如也,卡車司機的缺口仍在不斷擴大。對美國民眾而言,即將到來的感恩節和聖誕節,與往年相比也顯得格外艱難。
即便是拜登力推、並寄希望解決供應鏈瓶頸的基建法案,預算也從最開始設想的3.5萬億美元縮水到了1.2萬億美元。
除了經濟外,拜登還面臨疫情解決不力、抗疫政策推行受阻的壓力。
目前,美國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4700萬例、死亡人數超過76萬人。
雖然美國10月8日全面開放,允許注射疫苗的國際旅客入境,但每天仍然有大量的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
拜登政府一系列的抗疫政策,比方說要求100人以上企業的員工施打疫苗、所有聯邦政府僱員都要打疫苗,等等,正在遭遇美國國內更大的抵制和難題。
這導致拜登的支持率一跌再跌。
11月14日發布的一項新的民意調查中,美國總統拜登的工作支持率已經降至新低,只有41%。
而急於從阿富汗撤軍和充滿爭議的AUKUS協議讓美國國際聲譽大跌,也難怪紐約時報會感嘆:美國的世界地位正在崩塌。
這種情況下,拜登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他以打壓中國為核心的對華強硬政策已經難以為繼。
而在外交議程上,美方也已明確提出5個期待加強的對華合作領域:氣候變化、伊核、朝核、阿富汗和緬甸。其實美國副國務卿舍曼7月來天津時,就曾提出相關合作領域,但因當時兩國關係氛圍緊張,沒有立即展開合作的條件和空間。
04
這次中美兩國元首視頻會晤會對接下來的中美關係帶來何種影響?
一方面,肯定會給中美關係帶來一定改善,特別是接下來兩國間互動交往可能有所增多,圍繞部分議題上對話合作會有一定展開,目前已經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有所進展,之後在其他領域可能也會有合作。
尤其是對其中一些分歧較大問題,雙方可能會採取更加務實的態度尋求解決方案,比如經貿問題,還有之前清單上列出的一系列議題。美方雖然也做了一點改進但不多,今後可能要求美方做得更多。
更重要的是,沈逸感覺,這次峰會是美國對中國作為一個平等對待的戰略對手的一種事實性承認。這是一個體現國際體系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的重要跡象。
世界也迫切希望看到中美兩家坐下來談。
中美事實上的特殊影響,中美雙邊關係的穩健推進,以及中美在全球治理上的有效合作,對世界產生的決定性作用,已經逐漸被世界事實上接受和認可。
剛剛結束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上,中美出乎意料地發表聯合宣言,對之後《格拉斯哥氣候協議》的達成起到極大推動作用。
美國佔世界經濟體量的24%,中國佔17%-19%。也就是說,兩家加在一起,接近全球的一半。很難想像,這兩家如果打起來,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沈逸認為,中美合則兩利,這一點對全球的影響越來越清晰。而且特別重要的是,中國不是一個搞合縱連橫、縱橫捭闔的傳統大國。影響中美關係向好發展的主要障礙,在於美國政客缺乏政治擔當、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氣。
因此,儘管各利益相關方現在都表現出迫切的願望,但是,要搞好與中國的關係,讓中美關係回到健康的軌道上,仍然需要白宮付出更大的努力。
從中美關係的角度來看,中美關係的所謂健康軌道,不是說中美之間不能有分歧,而是雙方要一起管控分歧,盡量減少對雙邊關係的影響,然後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尋求合作。
美國站在一個歷史性的十字路口。
如果他要為人類社會做出貢獻,就要把中美關係導向正常合作,合則兩利的軌道上去。對於美國老百姓、美國政府和世界來說,這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不過,對中美關係未來改善也不能期待太高。
一是因為拜登政府對華戰略並沒有根本性改變,現在只是戰術調整;二是美國國內政治氣氛總體對華消極,這會制約拜登政府;三是拜登執政團隊在對華問題上以鷹派或強硬派為主,這也決定了對華政策前景幾分不確定性。
正如中國外交部所言,這次會晤為今後一個時期中美關係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動力。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