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付出什麼,就值得被愛|德芬

文/ 張德芬

「付出」真的可以換取「愛」嗎?

最近這一年多來,我到處遊玩,看似自在逍遙,但我卻不斷的在自我反思,想更加的了解自己。我不斷在生活中「抓到」自己各式各樣的「模式」(在小時空修心課有分享的),進而帶入更多的覺知到自己的言行上。

其中一項很顯著的,就是我拿「付出」換取「愛」的模式。它是源自於我小時候承襲下來的情緒習慣和行為習慣——總是用「表現更好、付出更多」來換取父母的愛。他們對待我的方式,讓我覺得我無法以我本來的樣子被愛,我總是必須要做些什麼,才能換取他們的愛和關注。

母親是非常善於此道的。即使我成年以後,因為沒有按照她的心愿繼續做一個基督徒,跑去搞她眼中亂七八糟、不成體統的身心靈,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她用冷漠、疏離的行為舉止來告訴我:如果我不能符合她的心意,她就無法愛我。剛開始的時候我真的中計了,我很痛苦,想到她就會流淚,時時刻刻想盡辦法討她的歡心,但效果有限。後來我自己修行有些底氣了,我非常的努力去修復這份關係,並且加上自己溫柔的堅持,最終,她接納了我,現在幾乎對我沒有要求。

父親則是不斷的讚賞我,每當我拿回獎牌和耀眼的成績單時,他總是那麼開心,引以為榮,讓我不得不在學校裡面全力以赴,贏取更多的榮耀來討他歡心。我的父母非常愛我,人也非常善良,但是他們愛的方式,讓我的能量不斷被吸取、剝奪,而情感上卻沒有依靠和滋養。

我就是這樣長大的。在努力、付出、贏得當中,換取讚賞和所謂的「愛」,它形成了我日後親密關係和朋友關係的模式。我對親密伴侶是絕對付出很多的,而好的朋友,也會覺得我真的是個「付出」的人。然而這種付出,因為背後的動力有很大部分是想換取「愛」,所以,結果常常令人失望。每當他們令我失望時,我不免說話、行為會展現怨氣,對方也覺得委屈,就產生了矛盾、糾紛。


你不必付出什麼就值得被愛

捫心自問,我因為自己蒙受老天的厚愛,其實是非常樂於付出的——

常常做一些跟我自己毫無關係,卻能利益別人的事,而且真的是不求回報。我常常推薦新的華人靈性作家,因為我覺得走上靈性寫作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常常引進我覺得好的靈性老師的課程或是書籍,沒有任何報酬,就只是覺得「好東西大家要知道」。匿名捐錢給公益機構更是我常乾的事,這些都很好。但是,在和親密的關係戶的來往上,我傾向於付出過多,到對方無法承受的地步,這就是問題了。

覺察到這個問題以後,我決定開始觀察自己付出時候的發心究竟是什麼。如果背後有「討愛」或是「尋求讚賞或感激「的動機的話,我就寧可不付出了。我也在學習在自己心裡尋找那份我想在別人身上得到的關愛和支持,這個領域以前被我忽視了。我以為我非常愛自己,才能夠對別人那麼付出。後來才知道,自己沒能給到自己愛,才需要從別人身上索取。

因為父母都沒有讓我們覺得,我們什麼都不需要做就是被愛的,這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我常常跟我的孩子說,我愛你們,不是因為你們做了什麼或是成為了什麼,而是你們的存在,是我的孩子,就值得我全部的愛。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在小時候都能夠這樣被愛過,那麼心理創傷真的就會少很多。

如果你也是和我一樣,付出很多卻總是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那我們真的必須好好看看自己付出後面的動機是什麼。把「想要付出」的這個動能收回來,安住在自己心裡,陪伴自己,告訴自己:你不必付出什麼就值得被愛。

要相信:你本身的價值就足夠,不需要靠付出來掙得你原來就應該擁有的東西。

抱抱自己吧!

作者 | 張德芬

喚醒、療愈、創造,在這裡遇見未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