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波
【編者按】日本有不少有趣的小鎮,值得細細品味。津和野就是如此,它位於日本西部日本海沿岸的島根縣境內,人口只有六千多,自然風光秀麗,也保留著江戶時代的古樸韻味。同時,這裡也人才輩出,是鍾靈毓秀之地,與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齊名,被稱為日本近代文學三大文豪之一的森鷗外就出生在這裡。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值此之際,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欄目邀請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徐靜波教授帶領讀者一起雲遊東瀛,通過文化學者的視角,了解中日兩國的歷史文化淵源。
主要是地理的偏遠吧,一般的中國人,極少涉足此地。我自己要不是因為在山口市居住了三個月,恐怕也不會特意從大都會專程去造訪這座山間小城。
一個夏末秋初的周六清晨,我騎著自行車來到山口市火車站,搭乘只有一節車廂的列車(在日本被稱作電車)從山口出發,經過了一個多小時的旅程,來到了津和野。
津和野位於島根縣西南端,距離山口縣倒是比較近,但周邊有些荒蕪,方圓三四十公里內,幾乎沒有一個像樣的城鎮。去的路上,沿途一半都是崇山峻岭,陡峭的山崖和茂密的樹林使得車內的光線也幽暗了許多,還有一半雖然有些稻田和小溪,但依然是人煙稀少。也許時間尚早,跟我一同下車的,只有寥寥數人,出了車站,風格別緻的街上,除了偶爾駛過的汽車外,幾乎也是空空蕩蕩。
但我要的,正是這樣的感覺。
靜謐的津河野街道 徐靜波 圖
津河野於1889年設町,它的發展則是從1295年的城下町開始起步的,而後繁榮於江戶時代。因地處偏遠之地,得以避免戰爭的兵燹,江戶時代的屋宇大多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整個小城呈狹長形,位於山谷的底端,一條名曰「津和野川」的河流從中貫穿街區。而所謂街區,也就是沿河的兩條街,但很有情致。房屋幾乎都是粉牆黑瓦,有點類似江南的屋宇,不過修復得有點過於整齊,沿街還有高高的電線杆巍然佇立,不免減去了幾分古舊的韻味。房屋的門楣上,鐫刻著諸如「華泉酒造」、 「吉永米穀店」的字樣,保存著昔日江戶時代的店鋪格局,進門處,大都有可從兩邊撩開的布簾,藏青的底色上用白色書寫著店鋪號,日語稱之為「暖簾」,也有的在屋檐下掛出幾個燈籠,就更有情調了。
鎮公所(日語原文是「町役場」,相當於中國的鎮政府,但日語中政府一詞一般只是指中央政府,地方上的都道府縣及下面的市町村,都稱為自治體,這裡姑且譯為比較老派的鎮公所吧)周圍一帶,是整個街區的精華所在。不過不要以為鎮公所是一處豪華的建築,就像我們這邊常見的一樣,這裡的鎮公所設在一所老宅內,純然木造建築,沒有塗抹任何色彩,古樸整潔,原先是江戶時代上層武士的住宅,如今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和合理的利用。周六並不辦公,但門戶依然洞開,人們可自由出入,院子內森然的大樹提示人們,這所老宅的歷史至少在幾個世紀以上了。
類似這所老宅的,街上還有「多胡家表門」、「養老館」等多處。養老館初建於1786年,1853年燒毀後,翌年移建至現址,是江戶時期當地藩主開設的官校,教授四書五經和朱子學,至今還留有當年的劍術道場和書庫,不過現在已改為民俗資料館了。我拍攝的照片是1971年修復的建築,後來該建築重新又進行了拆解與重建,於2019年落成。江戶時期的建築,我覺得有中國宋代的遺風,不取飛檐翹角的樣式,更耐看。
江戶時代當地的藩校「養老館」,西周早年即在此接受教育。 徐靜波 圖
有意思的是,在這些古樸的房屋邊,在樹木蔥蘢的掩映中,竟然有一所哥特式的尖頂教堂,雖然規模不大,卻是相當搶眼。這所教堂建於1931年,不同尋常的是,屋內是榻榻米,進門必須脫鞋。這裡畢竟是日本的內陸,外國的玩意兒到了這裡,也不得不日本化了。
津河野的老教堂 徐靜波 圖
畫龍點睛的景色,是沿粉牆邊修建的水渠。說水渠稍稍有點煞風景,其實是將山上的溪流引入城內的水流,純然是流動的清澈的活水,底下鋪設了砂石,一邊種植了水草,水中放養了數十尾色彩斑斕的錦鯉,活潑地在水中自由游泳。這裡的一段區域,都將電線埋在了地下,因此有點古色蒼然的感覺。
街邊錦鯉游泳的水渠 徐靜波 圖
街景雖然很醉人,但都不是我最終要尋訪的所在。津和野的出名,還在於明治時期出了兩個著名的文化人,一個是早期曾以啟蒙思想家著稱的西周(1829-1897),另一個是近代日本文學史上熠熠閃光的大文豪森鷗外(1862-1922)。
西周今天記得他的人大概已經不很多了。西周原本出身於舊式醫生家庭,曾在我上面提到的官學「養老館」里讀過書,後來離開閉塞的老家,來到江戶(1869年改為東京),苦讀英文,1856年進入幕府開辦的藩書調所供職。藩書調所設於日本剛剛被打開國門後不久的1855年,有點類似晚清在1862年開設的同文館,後來改名為洋書調所,再後來成了開成學校,是1877年東京大學得以成立的母體之一。1862年,西周隨同他人一起到荷蘭留學,攻讀哲學和法學,算是日本早期在西洋開了眼界的人。1865年回國後,先在開成學校(那時還叫開成所)擔任教授,翌年還擔任了江戶幕府的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的政治顧問。
日本早期曾以啟蒙思想家著稱的西周。 維基百科 圖
其時西周以鼓吹西學著稱,與福澤諭吉等一起參加了曾留學英美的森有禮發起成立的啟蒙社團明六社,著有《百一新論》、《致知啟蒙》等著作,為明治初期的日本人打開了看世界的一扇窗戶,並將西文中的「philosophy」一詞翻譯成漢字新詞「哲學」,後來廣泛運用於東亞世界。
但西周在根本上卻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人,他擁護專制的天皇體制,反對後來在啟蒙思潮的鼓動下蓬勃興起的自由民權運動。後來在近代日本產生過巨大負面影響的《軍人訓誡》、《軍人敕語》,都是由他參與起草的。
歷史長河滔滔滾滾,百年歲月瞬間即逝,千秋功罪,在人們的記憶中都已經漸漸模糊了。如今,在津和野,還留存著他的一所故居。手持地圖,按圖索驥,走過一段僻靜的小巷,跨過津和野川上的一座簡便的木橋,折入一條小路,可見山腳下有一座茅草葺頂的屋舍,蕭索地孤立在河邊,周遭就我一個人。這便是西周生活了21年的地方,除了有一塊石碑說明外,只聽得見從樹林里傳來的颯颯風聲,周圍一片清冷。
西周舊居 徐靜波 圖
相對於西周,森鷗外就比較有人緣了。雖不是闊氣的豪宅,卻有一個修葺得比較精緻的庭院,土黃的牆面上,是棕褐色的瓦頂。屋內有一位有點上了歲數的婦人,作為志願者為來訪者熱情地講解著森鷗外少年時的事迹,登門入室者可按自己的意願投入幾個硬幣。
我蹲下身來與這位婦人聊天,得知她是當地人,完全是自願來此地為參觀者服務,她為自己的家鄉出了這麼一個大文豪而感到十分欣悅。臨近舊居,修建了一幢森鷗外的紀念館,為兩層樓房,玻璃牆面,似乎有些太摩登,裡邊陳列的舊物,倒有不少值得觀覽的。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森鷗外是一個與夏目漱石並立的輝煌的存在,幾乎所有的日本文學史上,都將他與夏目漱石並譽為日本近代文學上的「雙璧」。
森鷗外舊宅。 鳥根縣觀光官網 圖
1862年,森鷗外就出生在這所房子內。他的父親是當地藩主的一位御醫。這樣的家庭,在當時大概算是中層以上的了。有意思的是,森鷗外其實並不是個職業作家,他的正業是軍醫,正規的醫科專業出身,還曾專門去德國留學攻讀衛生學,歸國後一直在陸軍中供職,最高升到軍醫總監和陸軍部的醫務局長,撰寫過不少醫學著作。然而,他更被人記住的,卻是他在思想界和文學界的成就。
森鷗外紀念館 鳥根縣觀光官網 圖
在德國留學期間,森鷗外接觸到了歐洲的文學、哲學和藝術,他是最早將歌德、雪萊、拜倫等的詩作譯介到日本的人之一。他編譯的外國詩集《於母影》(1889年問世),被認為是日本新體詩得以誕生的母胎,他還是最早將各種歐洲的文學理論介紹到日本的先驅之一。小說《舞姬》是他在創作上的成名作,後來他又嘗試過各種題材,皆有出色的建樹,雖然少有長篇巨制,但給與同時代及後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小說《雁》等至今仍被人們奉為經典,有些還被多次搬上銀幕。
日本近代文豪森鷗外 維基百科 圖
但就是這樣一位看似完全歐化的人物,一生竟然留下了224首漢詩,在《於母影》這本譯詩集中,就有6首詩是完全用漢詩體譯出的。與夏目漱石不同,森鷗外在世時,經常與漢詩人互相唱和,還常在漢詩雜誌《大正詩文》上發表詩作。早年他用漢文寫的《西航日記》,雖不如夏目漱石的《木屑錄》那麼精彩,卻也流利通暢,頗可一讀。這裡不妨引錄一段:
「八月三十一日。午後十時抵香港。燈火參差。漸近漸多。略與神戶似。夜驟雨,宿舟。自橫濱抵此,約千六百海里。舟中得雜詩二錄左。舟中不似在家忙,眠足窗前認曙光。鳴鐸數聲催我起,薦來骨喜一杯香。山餚海錯玉為堆,回想寒廚獨自呔。有奴引索搖雙扇,自吾頭上送涼來。凡西舶食堂,當桌之處,吊下二麻廉,包以白布,每廉系索,使奴引之。一緊一弛,則麻廉搖動,如揮扇然。詩中所謂雙扇即是。後見香港客館及停歇病院亦設之。」
小說《舞姬》,是森鷗外在創作上的成名作。 鳥根縣觀光官網 圖
以上是1884年森歐外坐船離開日本經香港往德國留學時在船上的一段日記。再引一首他晚年(1915年)的詩作《椿山老公生日》:
幽棲爽塏近宮城,嘉木蔭濃好鳥鳴。百歲乾坤期壽考,雨朝柱石仰威名。傳觴俊士冠裳盛,獻舞佳人意態輕。看此筵前和氣滿,忘他海外戰雲橫。
椿山老公,指的是明治時期曾主掌日本軍政大權的山縣有朋,這首詩是祝壽之作,詩中用了不少中國的典故,可見他在這方面的造詣很不淺。森歐外一生幾乎都身在官場,與達官貴人之間的交往酬酢自然也是日常的功課。而他的漢詩,與夏目漱石有些不同,抒發個人情感的不能算主流,更多的倒是官場中的應景之作,因此,對他的漢詩,歷來評價不算很高。只是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明治維新以後,在西風日趨熾烈的日本,一些留學西洋,以新學見長的文人也依然有著非常深厚紮實的漢學功底,他們仍時時試圖藉助傳統的漢詩漢文的形式來抒寫內心東方式的情感。明治時代的文人,大抵都有這樣的素養和雅興。
津河野街景 徐靜波 圖
在津和野這座小城內,除了一些歷史遺迹外,竟然有近十家相當可觀的美術館和博物館。最出名的大概是葛飾北齋美術館。北齋是江戶末期活躍在畫壇的一位浮世繪師。浮世繪中國人大概已經不很陌生了,主要以市井風物為題材,用東洋式的線條,有時也塗抹濃艷的色彩,19世紀後期在歐洲受到欣賞,一時聲名鵲起,成了日本人的驕傲。北齋是最優秀的畫家之一,這所美術館珍藏了他的許多原作,最引人注目的是版畫《富岳三十六景》。其他還有杜塾美術館、津和野美術館、津和野町鄉土資料館等,外觀皆雅緻而富有風情,可惜沒有時間一一觀覽了。
(徐靜波,出生於上海,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副理事長。研究領域為中日文化關係、中日文化比較。出版專著有《梁實秋:傳統的復歸》、《東風從西邊吹來——中華文化在日本》、《解讀日本:古往今來的文明流脈》、《和食的饗宴》、《同域與異鄉:近代日本作家筆下的中國圖像》、《魔都鏡像:近代日本人的上海書寫(1862-1945)》等16種,譯著《蹇蹇錄——甲午戰爭外交秘錄》、《魔都》等16種,並策劃主持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10卷本的翻譯出版,編著《東亞文明的共振與環流》、《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等12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首席專家。曾在神戶大學、東洋大學、京都大學等日本7所大學擔任聘任教授。)
責任編輯:王昱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