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風研究·固收】 孫彬彬/陳寶林
摘要:
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可能指發展中國家中相對比較高的水平,上限可能是高收入國家中的較低水平。。具體對應當前對應現價15000至20000美元、不變價10000至15000美元。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也並非固定的,重點在於中國在世界的相對位置。
根據測算,未來十五年可能仍然需要4%-5%的水平,當然這也取決於全球經濟狀況。一方面政策對未來增長還有訴求,另一方面政策目標由絕對目標改為相對目標,這意味著未來逆周期政策更加關注相對變化,不是簡單追求單方面增速目標。
回到當下,具體政策舉措還需要進一步分析五中全會更加詳細的會議信息,但是從上述政策思路可以合理估計對於2021,作為十四五開局,目前預期增速水平完全在目標之上,所以未來一個階段總體政策調控可能仍然以防風險和穩增長平衡為主,我們需要適應這個政策環境。
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會議公報提出了2035的遠景目標,其中明確要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對此該如何理解?我們嘗試進行討論。
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是什麼水平?
「中等發達國家」的概念並非國際通用概念,最早見於鄧小平在1987年完整表述的三步走戰略:
「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達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一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目標不高,但做起來可不容易。」[1]
如果按照鄧小平同志關於四千美元的表述以及當時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們認為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可能指發展中國家中相對比較高的水平,上限可能是高收入國家中的較低水平。
中科院每年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對「中等發達國家」進行了明確定義,例如2011年國新辦發布會就明確表示,「發展中國家可以分為三類:排名21到45位的國家是中等發達國家,排名46到80位的國家是初等發達國家,排名81位到131位的國家為欠發達國家。2005年中國排名70位。」[2]
從世界銀行收入劃分來看,中國目前是中等偏高收入組,如果按上面的分析,到2035年中國人均GDP預計達到目前東歐國家水平,對應現價15000至20000美元、不變價10000至15000美元。此外,世界銀行每年都會對劃分標準進行調整,因而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也並非固定的,重點在於中國在世界的相對位置。
未來十五年隱含增速目標是多少?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些數據處理細節,可以直接使用現有數據驗證。
美元現價直接使用人均GDP現價和平均匯率折算。例如2019年中國人均GDP為人民幣70,891.78元、平均匯率6.91%,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2019年人均GDP=10262美元。
美元不變價GDP的處理相對特別。例如當前美元不變價人均GDP(2010年價)為8254美元,具體計算過程如下:2010年人均GDP為人民幣現價30,807.93億元,平均匯率6.77,摺合4550.47美元;然後通過中國各年平減指數(GDP指數:人均GDP)可依次推算未來各年美元不變價人均GDP。概括而言美元不變價GDP是將本幣不變價GDP按固定年份(例如2010年)匯率換算而來。
人均GNI(國民收入)的處理則又有不同。人均GNI使用近三年匯率均值下滑匯率波動,同時使用該國GDP平減指數和全球通脹(SDR Deflator)之差來消除價格影響[1]。直觀理解就是,該國當年本幣不變價GNI按最近的匯率轉換成美元值。因而通常收入劃分和美元現價GDP更為一致(特別是匯率的處理),而與美元不變價GDP往往有偏離。
綜合而言,「中等發達國家」的相對位置主要取決於現價GNI/GDP,因而可以按現價倒推名義GDP增速並進一步得到實際增速的估計值,這裡我們忽略匯率和人口的相對變化。
2019年中國人均GDP現價10,262美元,中等發達國家水平15000至20000美元,假定未來經濟較中國發達的國家GDP名義增速3.96%(過去20年全球GDP增速,略高於高收入國家水平),對應未來15年中國名義GDP增速6.46%-8.39%(美元值)。金融危機以來中國GDP平減指數均值2.95%,其中2019年由於數據口徑調整變化較大予以剔除,假設未來繼續保持這一水平(可能更低一些),則未來實際GDP增速在3.51%-5.44%的區間。
當然,這也取決於未來全球增長狀況,如果全球經濟增速下行,那麼對應的GDP增速目標也可低一些。
對未來意味著什麼?
從上面的測算可以得到兩點信息:一是政策對未來增長還是有訴求,考慮人口內外諸多因素,未來十五年可能仍然需要4%-5%的水平,這一方面符合中國經濟下台階、潛在增速整體下行的事實,另一方面體現行穩致遠的政策要求;二是政策目標由絕對增速目標改為相對目標,這意味著未來逆周期政策更加關注相對變化,不是簡單追求單方面增速目標。IMF預計全球經濟負增長而今年中國是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此前亦有學者提出「相對增長率」評估方法[1],因而今年的政策思路可能也會是未來十五中,至少是十四五期間的重要政策思路體現。
證券研究報告《如何理解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報告發布機構 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已獲中國證監會許可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