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物全系列——從單細胞到人類」傘菌目—鬼傘科

傘菌目—鬼傘科

鬼傘科(學名:Psathyrellaceae),又名小脆柄菇科,是擔子菌門傘菌目物種的科,特色是質地比較軟脆,而孢子顏色比較深(黑色、深棕色,但也有罕見的紅色,甚或粉色系的孢子)。菌頭一般呈黑色或深褐色,菌體在幼年時呈白色,可食用;成熟後菌體顏色轉深時,便不可以食用。近半數本科物種的孢子在成熟後,會發生自我消化(autodigestion,即自溶)現像:這些物種會釋放出黑色的液體,一度被用作墨汁的代替品。

1.鬼傘屬

鬼傘屬(學名:Coprinus),是鬼傘科下的一個屬。中國共報道有32種。根據新的分類體系,Coprinus屬的有12種。

2.毛頭鬼傘(雞腿蘑)

毛頭鬼傘(學名:Coprinus comatus),別名毛鬼傘、雞腿蘑、刺蘑菇、牛糞菌、鬼傘菌、毛頭鬼蓋,是鬼傘科、鬼傘屬真菌。子實體較大;菌蓋不完全展開,直徑3-6厘米,高6-11厘米,人工栽培時最大可達25厘米,圓筒形至鐘形,表皮淡土黃色,易裂成羽毛狀鱗片;菌肉、菌褶白色,開傘後菌肉與菌褶起自溶成墨汁狀液體;菌柄長7-25厘米,直徑1-4厘米,白色,光滑,向下漸粗,呈雞腿狀;菌環白色,膜質,易消失;孢子(12-19)微米×(7.5-11)微米,黑色,光滑,橢圓形。

毛頭鬼傘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食用菌,亞洲、歐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均有分布。春至秋季,生於闊葉林中的草地、田野、林緣、道旁、公園等處,甚至雨季在茅草屋頂上,單生或群生。

毛頭鬼傘可食用,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可藥用,性平,味甘,有益脾胃、清神寧智、治療痔瘡等功效。

(1)栽培研究

早在20世紀60年代,歐洲已開始毛頭鬼傘的栽培研究,20世紀70年代後逐漸引起重視。Manachere(1971,1974年),Manachere和Robeff(1972年)的研究,對推動毛頭鬼傘在歐洲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荷蘭的Vanndrager(1975年)在霍斯特用雙孢蘑菇堆肥栽培,發現二者對環境條件和工藝條件均有相似之處;Steineck(1975年)在果園的蔭蔽地用牛糞和木屑混合料栽培,也同樣獲得成功;德國的Lelley(1983年)對歐洲所採用發酵料栽培法有以下評價:「菇場(指雙孢蘑菇種植場)不需要改變任何技術和菇房結構就可以栽培毛頭鬼傘,從經濟觀點來看,這樣就可以克服菇場栽培雙孢蘑菇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提高經濟效益。」正因為如此,毛頭鬼傘的商業化栽培在北美,歐洲和日本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尤其是德國,捷克和荷蘭,都具有相當生產規模。德國的Disskau和Lss Miz是兩家大型菇場,生產的毛頭鬼傘全部用於鮮銷和制罐,市場潛力很大。

據《茅亭客話》等書的記載,大約在公元11世紀,中國山東、准北地區就有人用原始的方法栽培「蘑菇蕈」。這種蘑菇蕈就是毛頭鬼傘,陳士瑜(1999年)《古今菌事》曾談及當時的栽培方法。中國的人工馴化栽培研究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吳淑珍(1985年),羅星野等(1991年)曾先後用分離野生菌株進行人工栽培,20世紀90年代後進入實用性生產階段,在山西、河北、四川、江蘇、浙江等地都有不尚程度的發展。

(2)形態特徵

子實體:擔子果具中生柄,通常多個群生,新鮮時肉質,無嗅無味,干後碎質;菌蓋幼時圓柱形、長卵形,成熟時鐘形,直徑可達6厘米,中部厚可達15毫米;菌蓋表面新鮮時灰白色至淺褐色,被灰白色鱗片;鱗片平伏或反卷;菌蓋表面干後變為灰色至淺黃褐色,具溝紋,粗糙;邊緣波狀,常開裂;菌褶表面新鮮時灰色、灰黑色,子實體開傘後菌褶融化為墨汁狀液體,千後變為黑色;菌褶密,不等長,脆質或變為粉末狀;菌肉新鮮時白色,肉質,無環帶,干後軟木栓質,厚可達4毫米;菌柄圓柱形,纖維質,下部具一灰白色菌環,長可達20厘米,直徑可達20毫米。

菌絲:結構菌絲隔膜無鎖狀聯合;菌絲IKI-,CB-;菌絲組織在氫氧化鉀試劑中無變化。

菌肉:菌肉菌絲無色,薄壁至略厚壁,中度分枝,彎曲,有些菌絲膨脹,緊密交織排列,直徑通常為4-9微米,膨脹菌絲直徑可達25微米。

菌褶:菌髓菌絲無色,薄壁,少分枝,頻繁分隔,略彎曲,規則至疏鬆交織排列,直徑為3.5-8微米;有些菌絲膨脹,直徑可達20微米;子實層中無囊狀體;擔子寬棍棒狀,具4小梗並在基部具一簡單分隔,大小為(18-23)微米×(10-15)微米。

孢子:擔孢子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深褐色,厚壁,頂部具萌發孔,光滑,IKI-,CB-,大小為(11-)12-16(-17)微米×7-8.8(-9)微米,平均長L=14.36微米,平均寬W=7.93微米,長寬比Q=1.81(n=30/1)。

(3)生長環境

春至秋季,生於闊葉林中的草地、田野、林緣、道旁、公園等處,甚至雨季在茅草屋頂上,單生或群生。

毛頭鬼傘分布於亞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食用菌。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東等地。

(4)生長習性

溫度:毛頭鬼傘為中溫偏高型菌類。菌絲生長溫度範圍3-35℃,適溫範圍15-30℃,以22-28℃最為適宜。菌絲具有很強抗低溫能力,在-30℃下土中菌絲仍能安全越冬;在適溫範圍內,隨溫度升高菌絲生長速度加快,達30℃時,絨毛狀菌絲生長旺盛,基內菌絲變稀;35℃時菌絲髮生自溶現象。子實體發生的溫度範圍為8-26℃,最適溫度範圍15-25℃;子實體形成需要低溫刺激,適宜溫度9-20℃,低於8℃,高於22℃,子實體都不易形成。在子實體生長適宜溫度範圍內,隨溫度升高子實體生長加快;在低溫下生長的子實體肥大結實,不易開傘;超過20℃時菌柄易伸長,開傘快,菌蓋薄而小,品質較差。

濕度:適宜菌絲生長的培養料含水量以60-70%為宜,發菌期的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70%左右。出菇期間空氣相對濕度要達到85-95%,低於60%菌蓋表面鱗片反卷濕度超過95%,菌蓋易得斑點病。

空氣:毛頭鬼傘為好氧菌,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發育都需要充足的新鮮空氣。在通風不良時,菌絲生長緩慢。出菇期間要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若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菌柄伸長,抑制菌蓋發育,易成畸形菇。

光照: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線。菇蕾分化和子實體發育需要一定散射光,光照強度以500-1000勒為宜。

酸鹼度:菌絲生長pH值在6.5-7.5。由於菌絲生長分泌的有機酸會使培養料酸度下降,故在配製培養料時,需加入少量石灰,將pH值調至7.8-8.0。

生物因子:毛頭鬼傘子實體的形成,需要土壤微生物分泌代謝產物的刺激,菇床不覆土不能形成子實體。

(5)主要價值

食用:毛頭鬼傘可食用,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據測定,每100克雞腿蘑干品中含蛋白質25.4克,脂肪3.3克,總糖58.8克(其中無氮浸出物51.5克,內含豐富的雞腿蘑多糖和低聚糖,食物纖維7.3克),灰分物質12.5克,熱能值346千卡。其蛋白質中含有20種氨基酸,較其它菇類氨基酸含量高,味道鮮濃,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全部具備,尤其是賴氨酸和亮氨酸含量十分豐富,對亞健康、體弱或病後康復人群十分有益。此外,還含有豐富的鉀、鈣、鎂、磷等礦質元素和鋅、鐵、硒、錳等微量元素,並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是一種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熱能的健康食品。已被定為符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要求具有集「天然、營養、保健」三種功能為一體的16種珍稀食用菌之一。(註:毛頭鬼傘老熟時菌蓋完全開傘,菌褶變黑,隨後菌蓋變軟自溶液化,成為墨汁狀液體,不能食用)

經濟:毛頭鬼傘是人工開發的具有商業潛力的珍稀食用菌之一。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報道,2014年,中國毛頭鬼傘年產量約42.5萬噸,在食用菌的年產量中排名第十。

藥用:毛頭鬼傘有較高的藥用保健價值。中醫認為,其味甘性平,具有益脾胃、助消化、清心安神、寧智利肺、降血糖血壓和血脂、抗腫瘤等功效,常食可以增進食慾、化滯通便、治療痔瘡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毛頭鬼傘菌絲體和子實體中含有抗癌活性物質和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成分,長期食用具有調節體內糖代謝、降低血糖濃度的作用,並能調節血脂,對糖尿病和高血脂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另據《中國藥用真菌圖鑑》記載,毛頭鬼傘的熱水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S-180和艾氏癌抑制率分別為100%和90%,可以明顯延長S-180腹水瘤小鼠的存活期。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