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生 | 吳昌歸:別人治不好的病,我來想辦法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台「新華號」賬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

陽光訊(王蓓 記者 鄭亞雷)在陝西呼吸界,有一個名字繞不開,那就是吳昌歸。

他是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委員、全國哮喘學組委員、中國生理學會呼吸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省哮喘聯盟負責人、陝西省醫學會呼吸和結核分會副主委、陝西省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副主委、中央軍委、陝西省委、省政府保健委員會專家、國際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和全軍科技獎評審專家……

吳昌歸擅長呼吸疑難病和危重症的診治。

多年來,無數身患呼吸系統疑難病症的患者從全國各地慕名找到吳昌歸,尋求最後一絲希望。

而吳昌歸也總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抓住病症的關鍵,進而成為診斷的突破口。

2019年,吳昌歸圓滿的完成了西京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崗位上的工作,脫下穿了30年的軍裝,來到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任胸科醫院院長一職。

在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他給自己安排了滿噹噹的工作量,一周4個半天的專家門診和三個半天的病房查房,對幾乎所有患者的病情都要瞭然於心,除參加學術活動外,還經常組織義診宣教,他比以前更忙了……

抓住每一個診斷細節

吳昌歸表示為了制定準確的治療方案,需要就診過程中獲取全面、準確、動態的資料。

這當中細節尤為重要,當一種疾病遇到瓶頸一時無法破解時,細節就有可能成為突破口。

韓新鵬是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呼吸內科二病區的主任,也是吳昌歸的學生,跟隨吳老師學習有12年之久。

他告訴記者一個印象深刻的病例。

一位患者反覆咳嗽、咳痰、發燒,一開始在地方醫院診斷為肺炎,打針住院反覆治療不見好轉,無奈之下,轉院至省內一著名三甲醫院,拍CT顯示右肺下葉有陰影,高度懷疑肺膿腫。

於是通過手術將右肺下葉陰影處切除,不到一個月複查,CT顯示原本肺左葉很小的病灶擴大,右肺出現複發。

此時距離初次發現癥狀已經過去有半年之久,患者和家屬思想壓力巨大。

在病友的推薦下,該患者慕名前往西京醫院,找到時任呼吸內科主任吳昌歸。

在門診,吳昌歸用近半小時時間詳細詢問病史,翻看各種診斷報告、治療方案。

在詢問過程中,吳昌歸突然發現患者鼻音很重,就問他是哪裡人,當被告知是陝北人時,吳昌歸沒有像普通醫生那樣本能的認為陝北人原本鼻音重而掉以輕心,反而繼續追問,鼻子有沒有不舒服,是否流鼻血,有多長時間等等。

在掌握了患者的全面信息後,吳昌歸初步考慮為壞死性血管炎性肉芽腫,建議做鼻內鏡檢查及活檢,鼻內鏡結果顯示雙側鼻腔粘膜腫脹潰爛,有大量壞死性偽膜及膿痂。

活檢病理提示上皮樣單核細胞呈結節狀分布,可見多核巨細胞,局部少許壞死和血管炎性改變。

結合血清學檢查C-ANCA陽性,考慮為壞死性肉芽腫性血管炎。

找到病因後,吳昌歸僅開出糖皮質激素治療,8個月藥物治療後,肺部病灶消失,臨床治癒。

韓新鵬表示,吳老師習慣於對細節的重視,對每一位患者都細緻入微。

例如他會問到生活習慣是否養花、養寵物,這些和過敏源有關。

如果發現患者是廚師,會問及在廚房做什麼工作,是負責切菜還是炒菜?炒菜接觸油煙多,更容易引起慢阻肺;詢問治療史,他一定會從初始方案、劑量問到目前的治療方案,對於發熱待查的患者他還經常畫出發熱曲線來仔細分析熱型。

周潤發在《無雙》里說過這樣一句話:

「這個世界上,一百萬人里才有一個主角,而這個主角必定是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不遺餘力地去治療每一位患者,永不放棄地去尋找每一個細節,這樣的品質,真的令人望而生畏。

也是應了那句話,匠心,就是在重複的歲月里,對得起每一寸光陰。

從醫三十多年來,吳昌歸治療的疑難病例不計其數,他被患者譽為「神醫」,被學生稱為「活的疑難雜症治療手冊」,很多同行不能破解的疑難病例都會邀請吳昌歸去會診,他的水平得到同行的肯定。

記憶力好到不可思議

吳昌歸的記憶力常常讓周圍的人驚嘆。

他對各種數字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和學生討論病例時,他可以輕鬆指出某個數據在《實用內科學》這個大部頭的哪一章哪一頁,位置是左上還是右下。

他熟悉每一位患者,不管是上周還是上個月甚至是幾年前討論過的病例,在需要的時候他都如數家珍般道出患者的基本情況、化驗指標、臨床及影像學特徵。

韓新鵬告訴記者在一次病例研討中,吳老師隨口引用了一位淋巴增殖性病變小男孩的影像詳細數據並說出病灶大小和部位,絲毫不差震驚了當場的所有人。

為什麼會有如此過人的能力?

在訪談中,記者了解到這位小男孩叫張嘉(化名)。

今年20歲,是名年輕的老病號,從西京到國際醫學追隨吳昌歸有8年之久。

在遇到吳昌歸之前張嘉的治病史是一部血淚史。

他8歲發病,咳血、高燒、心臟積液不斷、胸腔積液不斷、血小板一度跌至2.5萬/微升……

父親帶著他輾轉去過西安、北京、上海等地,遍訪名醫,花光積蓄後但療效甚微甚至有加重的傾向。

為治病他小小年紀做過穿刺手術、還做過開胸手術,闖過無數次鬼門關,北京的專家建議他的父親放棄治療……

就是這樣一位飽受病痛折磨,幾被判死刑的小患者,吳昌歸收了下來。

據張嘉的父親回憶,第一次見吳教授就用去了兩個小時。因為病情複雜,經歷曲折,資料厚度足有四公分。

吳教授一面翻看資料一面詳細詢問病情,甚至在他回家後兩三天的時間裡,吳教授主動打來電話補充細節。

經過四五次的面談、診療,吳昌歸慎重的給出了淋巴系統良性增殖性病變的診斷。

這是一個推翻重來的方案,治療思路完全扭轉。

事實證明吳昌歸的判斷是準確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張嘉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恢復健康,咳嗽慢慢減少、血小板上升、咳血在半年後停止、像正常小孩一樣去學校……

8年過去了,張嘉病情穩定,每隔兩三個月會隨父親找吳教授複診,一是報平安另外看看是否調整治療方案。

今年2月份吳昌歸隨國際醫學醫療隊援鄂,任國際醫學援鄂醫療隊專家組組長,在這期間張嘉的複診也沒有中斷,吳昌歸主動通過電話進行治療指導,張嘉爸爸事後知道了這一情況很激動,反覆說著自己是個普通人,沒想到這麼有名的教授援鄂期間還這麼牽掛自己的孩子,敬佩、感動之情無以言表。

關於過目不忘,韓新鵬表示吳老師是一位特別熱愛學習的人,到他這個程度在行業內已經擁有了很高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一般人認為可以放慢腳步了,但吳老師沒有,他學習的熱情絲毫沒減,只要有時間就會去看書查文獻。

學生時代的吳老師更加刻苦,磚頭樣的《實用內科學》,吳老師通讀不下4遍!

從吳昌歸的身上,我們看到哪有什麼天賦異稟,只不過因為熱愛、因為責任,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投入了別人沒有投入的精力,才到達如此的高度。

比爾蓋茨說過:在你感興趣的事物里,藏著你人生的秘密。

是的,當你對某個領域充滿熱愛與激情是,你會念念不忘、廢寢忘食。

這時,它不再是外在的壓迫與侵入,而是內在的支撐與享受。

來源:新華號 陽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