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經不經打?台灣想像中的「以武拒統」能扛多久?

《軍武次位面》作者:紫電


隨著我軍在台灣周邊展開了大規模的演訓,前些天還相當囂張的「台獨」分子們終於開始泄氣了。當導彈飛過台北上空時,他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對岸的大陸並不是媒體口中的「紙老虎」,而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



台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則更加讓台灣人「破防」——台軍一開始矢口否認大陸導彈飛躍台灣島,直到日本防衛省公開了導彈軌跡後,台灣民眾才知道:導彈不僅飛躍了台灣,還飛躍了台北上空,這也讓台軍的信用徹底破產。很多人都在質疑:導彈從頭頂飛過去都不敢說,台軍究竟有什麼用?



不論是過去還是將來,我國對於台灣問題的態度都是一致的:堅持和平統一,但不放棄武力統一。武統的備選方案始終是存在的,而且隨時可能發動。而對於海峽對岸的台軍來說,「反攻大陸」肯定是不現實了,「以武拒統」恐怕也是相當勉強。


▲漢光軍演中的台軍以「作秀」為主


從近些年來的漢光演習看,台軍對於實兵演習其實是相當鬆懈的,很多科目都是以做樣子為主,目的在於向民眾展示自己的「強大火力,」並不是為了模擬戰場環境。很多大陸網友以此判斷,台軍不堪一擊,消極備戰,根本沒有戰鬥力。似乎很少有人考慮過一個問題:面對這場「必敗之仗」,台軍是怎麼看的?


外島防禦


對於台軍而言,第一道防線並非台灣本島,而是台灣的「外島」。除台灣島外,台灣當局控制的島嶼有大小150餘個,其中三分之二是無人島。台軍駐守的主要島嶼包括金門、馬祖群島、東引島、澎湖列島東沙島、太平島等等。其中,東引島和澎湖列島的地位最為重要。


▲曾經讓我軍折戟沉沙的金門如今只是一塊雞肋


在台軍駐守的島嶼中,金門距離大陸最近,也是台海的最前沿。在解放戰爭後期,解放軍曾對金門展開大規模登陸作戰,但因為輕敵損失慘重。但如今,台軍在金門、馬祖的防備形同虛設,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將其攻佔。顯然,台軍已經徹底放棄了對金馬一帶的防守。


▲就是這個把自己燒了的東引島


在海峽北部,台軍著重經營的是東引島。東引島上駐守有一個營的步兵,大批「天弓」防空導彈和「雄風」反艦導彈,以及一部AN/FPS-117對空搜索雷達。東引島的面積只有6平方公里,從地理上屬於馬祖列島,但並不歸屬馬祖「防衛指揮部」,而是直屬最高指揮機構,可見台軍對東引島的重視。


▲AN/FPS-117雷達


東引島雖然面積狹小,守備部隊規模也不大,但地形崎嶇,以山地為主,非常不利於登陸部隊展開。再加上島上擁有數千人的守備部隊和堅固的地下防禦設施,東引島無疑是一個易守難攻的硬釘子。東引島遭遇襲擊時,台軍將派遣主力海空軍部隊前往附近空域,與對手進行決戰。在台軍的設想中,東引島至少能夠防守3至7天,起到拖延登陸時間的作用,讓本島守軍擁有備戰和徵召預備役的機會。


▲東引島上最重的戰車

就是CM-21這種「戰場計程車」


相比東引島,澎湖列島的距離與台灣更近,面積也更大。因此台軍在澎湖集結了重兵,部署了完善的對空、反艦導彈雷達設施。台軍不僅在澎湖部署了雄風2和天弓導彈,還在在島上部署有一個中隊的IDF戰鬥機。但相比地形險要的東引島,澎湖列島多數是平緩的海灘,非常利於登陸部隊的進攻。雖然台軍在澎湖的陸軍規模更大,達到了旅級水平,但裝備相當落後,以M60坦克為主,很難抵擋登陸。


▲老舊的M60坦克

還是台軍的主力裝備之一


外島的防禦,對台灣來說只是拖延之計,這些島嶼早晚都是要失守的。但在外島作戰結束前,登陸部隊很難冒著風險強行登陸。在這個過程中,台軍的工事和機場會遭遇大規模襲擊,但也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灘頭死守

台灣雖然是中國第一大島,但島上的地形較為複雜,大部分地區不利於登陸部隊展開。很多網友提出採用直升機立體登陸等形式上岸,但台軍擁有優勢兵力和重武器,小規模的空中突擊只能徒增傷亡,沒有任何意義。想要在台灣本島上展開大規模進攻,仍然要依靠傳統的兩棲登陸。


▲這不叫灘頭防守,這叫打靶


根據台軍分析,台灣本島上最適合登陸的是北部新竹附近的海灘、中部彰化附近的沖積平原,台灣南部也存在部分可供登陸的地區。其中,新竹海灘是台軍絕對的防禦重點,彰化海灘其次,台軍的重兵集團主要聚集於這兩處。


▲台灣島的地形不利於大規模兩棲登陸


在台軍的設想中,當登陸部隊接近時,台軍會派遣飛機、艦艇和導彈部隊,對登陸部隊展開打擊,特別是優先打擊兩棲裝甲車輛。將登陸部隊「趕下海」顯然是不現實的,但台軍依然寄希望於灘頭防線殺傷登陸部隊,起到削弱對手的效果。


▲比起灘頭,台軍的炮兵

反而是威脅比較大的目標


依託島上修建的大批永備工事,台軍雖然不可能徹底阻止登陸部隊上岸,但也能給造成一定殺傷。在登陸部隊上岸後立足未穩時,台軍的精銳機動作戰部隊、武裝直升機將集中優勢兵力發動反衝擊,攻擊登陸部隊側翼。與此同時,隱蔽起來的台軍炮兵主力也將向灘頭集中火力進行打擊。


▲台軍開始注重機動作戰


在灘頭的作戰中,集結機動部隊對灘頭反衝擊無疑是最為核心的一步。如果一切順利,台軍的重裝部隊有可能將立足未穩,又缺乏重武器的登陸部隊趕下海去。但如果反衝擊未能取得預定效果,台軍的灘頭防線就將面臨崩潰。


▲M1A2T到貨前,我軍的裝甲部隊在質量上都有絕對優勢


由於台軍的機械化裝備已經非常老舊,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滿足要求。隱藏為了增強機動作戰兵力,台軍向美國採購了包括M1A2主戰坦克等先進裝備。但在這些新銳武器到貨前,台軍的機動作戰部隊都難以完成「將登陸部隊趕下海」的任務。


本島決戰


如果灘頭的防守計劃徹底失敗,登陸部隊全面佔領了澎湖列島、沿岸海灘和重要港口,開始向台灣本島大批輸送部隊,整個台灣島的防守計劃也即將崩潰了。按照台軍的設想,此時台軍應當集結最後的機動兵力,在台北建立最後的防線,與登陸部隊展開決戰。


▲在台北-桃園-新竹一線

台軍建設了複雜的防禦設施


從名義上來說,決戰的目的在於殲滅登陸部隊主力,奪回主要港口和灘頭,但恐怕沒人會真的相信這樣的說法。如果台軍到這時還保存有這種實力,那早就把登陸部隊趕下海了。這支部隊真正的任務毫無疑問,其實是掩護台灣當局高層人員逃離台灣。


▲大家認準第二排左一,記得抓活的


但如果台軍的主力部隊早就被消滅殆盡,無法重新集結,台軍又該怎麼辦呢?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敏感的話題:巷戰。


巷戰,或許是現代戰爭中最殘酷的戰爭形式。無論是二戰中的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柏林戰役,還是最近的大馬士革、馬里烏波爾戰役,巷戰對於攻防雙方都是極為血腥殘酷的。而在台灣島內,「化台北為斯大林格勒」的說法也始終不絕於耳。


▲台軍對巷戰的重視程度並不高


但在巷戰這一問題上,台軍卻始終有些諱莫如深。原因也很簡單:台灣民眾絕大多數反對打巷戰。即使是那些鐵杆「台獨」分子,也很少有支持巷戰的,更不要說普通人了。事實上,台軍即使採購一些用於巷戰的武器裝備,進行相關演習,都會引發民眾的抗議。


▲「標槍」這種巷戰中的「非對稱武器」

反而不是台軍的採購重點


而從技術角度來講,台軍也根本沒有執行巷戰或是游擊的實力。台軍現役部隊的規模不小,但經過登陸作戰的消耗,到了該打巷戰的時候,這些主力部隊已經基本消耗殆盡了。此時台軍所能依仗的軍隊絕大多數都是臨時徵召的預備役成年男性。雖然台灣絕大多數成年男性都有過服兵役的經歷,但無論從士氣、組織度還是裝備訓練水平來說,這些部隊的戰鬥力都和現役部隊有著極大差距。


▲台軍預備役部隊的「教召」意義不大


而巷戰,恰恰是一種要求士兵擁有堅定的意志、極高的組織度以及刻骨的仇恨的戰爭形式。在城市中,防守一方只能分割為多支小隊分散防禦,在通訊不暢,命令難以傳達的情況下,每個小隊都要擁有充分的戰鬥意志和出色的判斷力。而這三樣,台軍一樣都沒有。


巷戰,打不起來


有很多人提到台灣問題時,會拿烏克蘭舉例,但烏軍的情況和台軍完全不同。烏軍在今年之前,已經經歷了8年的反覆拉鋸戰,和俄軍有著刻骨的仇恨,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以職業軍人為主。這些人以戰爭為主業,已經過慣了刀口舔血的日子,成了一路軍閥。對這些人來說,不打仗才是要他們的命。


▲在軍武菌看來

馬里烏波爾的故事不會在台灣發生


而台軍除了少數部隊外,對大陸根本談不上什麼仇恨,最多只是「各為其主」,而且以義務兵甚至「壯丁」為主,戰鬥經驗完全沒有。而且台灣的經濟條件相對富裕。一句話就讓那些有家有業的台灣人拋下一切,為了台灣當局送死,除非台軍已經掌握了洗腦技術,否則就是天方夜譚。


▲預備役部隊的組織度無法和正規軍相比


對於台軍來說,將這些臨時徵召的「壯丁」集中起來,利用少數軍官和士官嚴加管理,也是能打仗的。但如果真的命令部隊分散出去打巷戰,那這些「軍隊」馬上就會變成逃兵甚至犯罪分子,別說抵擋登陸部隊進攻,自己不鬧出亂子就不錯了。


▲這棟樓漂亮吧?

朱日和有一棟一模一樣的


台軍唯一有效的城市防禦,只能是將優勢兵力集結在少數重要建築,例如台灣當局的辦公樓、警察局、有軍事價值的民用建築等等。但這樣的防守可就和「殘酷的巷戰」沾不上邊了——掌握制空權的登陸部隊輕而易舉就可以消滅這些龜縮的敵軍。



總體來說,台軍的所有防禦計劃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上:美軍出兵參戰。台軍完全沒有獨立完成防守的信心和決心,而是認為「堅定守住,就有辦法」,希望將登陸部隊的進攻拖住,等待美軍登陸協防甚至反攻。而美軍如果不來,那台軍就只能節節敗退,最後直接跑路了。


▲你猜這個區域拒止是針對誰的?


最後,軍武菌再次強調:以上的所有說法整理自台軍的歷次演習和公開信息,這些「防禦計劃」只是台軍高層披露出來的一部分內容而已。不包括保密內容,也和現實情況無關。


至於現實狀況如何,結合這幾天的現狀,相信大家心裡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而對於那些「台獨」分子,愚蠢的迷夢也終究有破滅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