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鄭成功(1624—1662),福建南安人,本名森,幼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南明隆武帝賜姓朱,名成功,民間又稱「國姓爺」。
1662年,鄭成功率軍驅逐侵佔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阻止了西方外來勢力對中國的侵略,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立下不朽功績。收復台灣後,鄭成功及其後代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舉措開發、建設台灣,為台灣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300多年來,鄭成功深受海峽兩岸民眾的崇敬,他所留下的史跡已然成為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本文回溯並呈現鄭成功赤膽忠心的愛國情懷和浩氣長存的英雄氣概,激勵後人見賢思齊,慷慨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01
忠節起自閩南安
彬彬儒服亦儒冠
開基祖地
南安石井是福建東南沿海的濱海古鎮。元末,鄭綿(號隱石)至石井定居繁衍,成為石井鄭氏開基祖。鄭成功是石井鄭氏的第十二世孫。
青年才俊
明崇禎三年(1630),鄭芝龍為時年七歲、幼名福松的鄭成功改名森,望子成才,並為其延請名師教授。經過10多年的勤學苦讀,鄭成功從家塾童生到縣學廩生再到國子監,成長為經世致用的儒生。
南安文廟
南安縣文廟(又稱南安縣學)始建於北宋靖康年間,南宋紹興年間移建於南安縣治東三里許的吳亭山南麓(今屬泉州市豐澤區招聯社區)。明崇禎十一年(1638),15歲的鄭成功作為廩生入南安縣學。
02
撐起東南天半壁
人間還有鄭延平
明崇禎十七年(1644),清軍入關,建元「順治」。次年,南京被清軍攻陷,明唐王朱聿鍵南退入閩,鄭芝龍、黃道周等在福州奉其為帝,改元「隆武」。鄭成功隨父親鄭芝龍覲見隆武帝,對天下局勢與用兵方略提出獨特見解。
南明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鄭成功投筆從戎,毅然舉起抗清旗幟。十多年間,他南下勤王,建立基地,北上伐清,足跡遍布閩、粵、蘇、浙沿海各地,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及史跡。
投筆從戎
南明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十二月,隆武帝率軍親征,鄭成功領軍隨行,並鎮守延平,負巡關、守關等重要任務。
隆武二年(順治三年,1646),鄭成功焚儒巾儒服於南安縣文廟附近,從此投筆從戎。
南下勤王
南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即帝位,改元「永曆」。鄭成功尊奉永曆為正統,並與李定國約定相互支援,在東南、西南開闢兩大抗清戰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1657)永曆帝議封鄭成功為延平王,永曆十三年(順治十六年,1659)周金湯、劉國柱抵達廈門,正式冊封。
鄭成功馳兵閩南、粵東等地,屢次大敗清軍於東南戰場,並「以商養戰,通洋裕國」,積極發展海上貿易,解決軍隊的給養。
建立基地
南明永曆四年(清順治七年,1650),鄭成功奪取中左所(今廈門)作為基地,軍事力量進一步壯大,極盛之時,擁有水陸精兵20餘萬、大小船艦數千艘,控制長江口以南的廣大海域。永曆九年(順治十二年,1655)初,改中左所為「思明州」,成為軍事上的重要堡壘和驅荷復台的前哨陣地。
北上伐清
南明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開始,鄭成功率軍數度進行北伐,前後歷時四年半。其間,永曆十三年(順治十六年,1659),鄭成功兵臨南京城下,這是其抗清事業中最輝煌的時刻。躊躇滿志的他賦詩《出師討滿夷自瓜洲至金陵》:「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鄭成功焚青衣處遺址
鄭成功焚青衣處遺址位於南安豐州(今屬豐澤區北峰街道),南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經歷了家國巨變的鄭成功到此祭拜孔子,於魁星閣前焚燒青衣,喟嘆曰:「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謹謝儒服,唯先師鑒之!」
南澳島招兵處遺址
南澳島坐落在閩、粵、台三省交界的海面上,自古為「潮汕屏障,粵閩咽喉」的海上要塞。南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鄭成功於金門會文武群臣後,便前往南澳島募兵,並在此訓練水師。南澳島是鄭成功重要的基地,在此留有府前招兵樹、鄭成功問神處等史跡。
鼓浪嶼龍頭山寨遺址
龍頭山寨遺址位於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日光岩上。南明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1647),鄭成功辟廈門為抗清復台基地,龍頭山(即日光岩)是其建寨屯防遺址之一。
03
開闢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複先基
台灣與福建一水相連,自古就是中國東南海疆的門戶。16世紀以來,台灣被西班牙、荷蘭殖民者侵佔。南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率軍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整軍練兵
南明永曆十四年(清順治十七年,1660),清廷在東南沿海實行「遷界」,並集中軍力,試圖殲滅鄭成功的抗清武裝。鄭成功整軍練兵,全力應對嚴峻的戰略局勢。
蓄力待進
南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率中軍大營移駐金門(舊稱浯洲),準備收復台灣。三月中旬,鄭軍東征船隊集結於金門料羅灣,舉行誓師。
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之際,鄭成功在金門順濟宮祭拜媽祖後,率軍進發澎湖,強渡海峽,四月初一自鹿耳門登陸台灣。
驅荷復台
南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四月初一,鄭成功率軍由鹿耳門登陸,與荷軍展開激戰,很快收復了荷蘭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後又對熱蘭遮城進行長達九個月的包圍。1662年2月1日,荷蘭殖民者簽署受降書後撤離台灣,被侵佔長達38年之久的寶島台灣重回祖國懷抱。
經略東寧
收復台灣之後,鄭成功建府縣,興儒學,築城郭,實施屯田,獎勵移民,開發與建設台灣。其子鄭經繼位後,勵精圖治,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
金門料羅灣「祭江」誓師處
料羅灣位於金門島的東南海岸,面向台灣海峽,被稱為金門之「門」。南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率兵在此「祭江」誓師,準備出師台灣。
04
誰能赤手斬長鯨
不愧英雄傳里名
豐碑青石勒英名,光輝史跡映長空。數百年來,鄭成功的豐功偉績為海峽兩岸人民所銘記和推崇。兩岸人民修建陵墓、祠廟、紀念館,成立研究會,表達對民族英雄的緬懷。
長存兩岸
南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在台灣去世,年僅39歲,其子鄭經繼承延平王位。清朝統一台灣後,康熙皇帝下詔批准鄭成功歸葬故鄉南安。
萬代景仰
鄭成功去世後,海峽兩岸民眾為紀念鄭成功,或立碑塑像,或以「成功」「延平」等為道路、橋樑命名,或建廟立祠長年祭祀。
千秋常懷
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對鄭成功的紀念活動持續不斷。1962年,廈門、南安等地舉辦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周年的活動,並興建紀念館。此後,兩岸多地亦相繼興建紀念館、成立研究會,開展紀念活動。
台南孔廟
台南孔廟位於今台南市南門路,是台灣最早的一座文廟,為鄭成功咨議參軍陳永華所倡建。鄭成功一生服膺儒學,對儒生禮遇尊崇,開府台灣後,振興文教。一批明末遺臣、文人隨鄭成功及其子鄭經來台,帶來了儒學教育和科舉制度的種子。
石井鄭成功廟
鄭成功廟位於南安市石井鎮鰲峰東麓,建於1998年。佔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廟宇朝向大海,建築巍峨壯觀,莊嚴氣派,主殿面寬五間,硬山頂三重檐雙龍戲珠,雕樑畫棟,巧奪天工,前有青石大龍柱八根,兩旁及殿後則有十八支大石柱環繞。
·鄭成功生平大事年表·
公元1624年,出生於日本平戶;
公元1630年,7歲回國,居安平港;
公元1644年,21歲考入南京國子監;
公元1645年,22歲賜國姓「朱」,改名成功;
公元1646年,23歲焚青衣,投筆從戎;
公元1658年,35歲受封延平王,北伐反清復明;
公元1661年3月,38歲集結戰船,誓師東征;
公元1661年4月30日,鹿耳門海戰,登陸台灣;
公元1662年1月25日,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被攻陷;
公元1662年2月1日,荷蘭殖民者首領揆一簽署投降書後撤出台灣,被侵佔38年之久的寶島台灣重回祖國懷抱。
公元1662年6月23日,39歲,薨。
資料來源: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編輯:商妹兒 審核:唐莉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