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事件,其實真正的稱法,是新的中國恢復了本來在1949年就應該獲得了聯 合國的席位。因為美國阻撓,讓小島上的那個「劉備」竊佔二十多年。
新的中國成立初,美國對中國極為敵視,除了在半島幹了一仗,還封鎖了中國二十多年。不過,中國應該「感謝」美國的封鎖,讓中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自立更生,實現從農業國向工業國的偉大跨越。
不過,美國雖然需要中國,但畢竟雙方隔閡太深,有合作也有鬥爭。在中國回位的過程中,美國沒少給中國下絆馬索。但在總體上,美國也默認美國在歐洲的諸小弟投中國的票。
大家都知道這句著名的話:中國重返聯-合國,是非洲兄弟給抬進去的。這話沒錯,76票投中國(陸方)的,非洲有26票。
76票中,非洲佔26票,但歐洲只少3票,達到23票。其中有很多美國小弟,如英國、丹麥、芬蘭、冰島、愛爾蘭、義大利、荷蘭、挪威、葡萄牙、瑞士,以及半自立的法國,和兩邊不靠的南斯拉夫。
當時中國和蘇-聯關係不和,但蘇-聯和蘇-聯一票小弟也投了贊成票。名單是:蘇-聯,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以及和中國關係特殊的阿爾巴尼亞(雙阿之一),還有烏克蘭、白俄羅斯。
有人會說:怎麼會有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他們不是蘇-聯的加盟國嗎?怎麼沒有東德和西德?
東德和西德當時還沒入會,自然不會投票。而烏克蘭、白俄羅斯確實是蘇-聯的加盟國,相當於省,但他們也是實實在在的聯-合國成員國。
這就是著名的一國三票。
這事還要從二戰說起。蘇-聯自認反德國的貢獻極大,所以在籌建聯-合國時,蘇聯就提出一個讓美國的總統羅斯福震驚的提議:讓蘇聯的16個加盟國都在聯合國擁有一票,也就是說蘇聯有16票。蘇-聯本有16個加盟國,除15個外,還有北歐芬蘭東部的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國(後併入俄羅斯加盟國)。
羅斯福一聽就不爽,蘇聯有16個加盟國就要有16票?那美國還有(當時)48個州呢,給50票?所以,美國堅決反對。史達林也自知理虧,也不堅持16票了,但至少3票。除了蘇聯已經自動代表的俄羅斯外,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必須擁有一票。
在二戰時,烏白二國的貢獻特別大,死傷極多。對於這一點,美國也不否認,最終也同意了,但保留美國也擁有3票的權利。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也是聯-合國的創始國。
蘇-聯一國在聯-合國就擁有3個正式的席位。投票時,蘇-聯就平白多了兩票,佔了很多便宜。所以,這就是投中國票時,歐洲是21國贊成,但卻有23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