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純向窗外扔了一些什麼?演技嗎?

馬思純被拍到開車逆行還往窗外扔垃圾,今天則道歉了。一下就有這麼多熱搜。


畫面是這樣,明顯地能看到逆行了。


扔東西這個瞬間比較模糊,經網友指點我反覆看了,終於看清楚車窗外掉出去一個小小的白色的東西,可能是吸管包裝紙之類的。


但是在我向網友請教到底扔了什麼的過程里,收穫了一些吐槽。


加上馬思純乘坐的是一輛豪車,逆行還開窗扔東西給人觀感更不好了。


今天凌晨北京交警官微通報了,存在逆行,罰款300元扣3分。


馬思純自己也道歉了。而這條道歉微博的評論第一條還是讓她別再戀愛腦了。


馬思純本人在2020年就在綜藝中透露過自己有抑鬱症的情況。


2021年3月馬思純和盤尼西林樂隊主唱張哲軒(小樂)戀情曝光,網友呼聲都是:馬思純快跑。張哲軒網友起昵稱張曼樂,張·曼徹斯特·樂,嘲諷他是精神曼徹斯特人。


去年《第一爐香》在吐槽聲中上映,馬思純毫不意外繼續被批評不像書中葛薇龍。


幾個因素加在一起,馬思純給公眾的印象就是:找男友眼光不佳(「戀愛腦」)、抑鬱症、演張愛玲都青春疼痛。


今年馬思純的事業則看起來可能有好轉。


年初的《江照黎明》收尾草率,但是設定和展開思路已有不少勝出同類國產劇的地方。而馬思純表現也比較貼合角色,既有勤勞苦幹婦女的感覺、也有在謀殺反殺陰謀中的警惕,被丈夫威脅時的感覺也算到位。


當時一度有讚譽聲說,如果她按這個路線走下去變成不減肥也能征服觀眾的下一個郝蕾也不錯。


於是乎雖然馬思純戀愛談得群眾直皺眉頭,但《斷·橋》上映前,觀眾還是對她有些期待。


尤其是馬思純親自在粉絲群里的發言,前幾天還被視作「誠懇」、「拉好感」。她只說希望粉絲幫忙沖熱度,說自己不是不想搞事業只顧談戀愛,是因為身體不好,抑鬱症是慢性病,身體恢復了自然就會出來。


然而就在電影快上的時候,馬思純和男友公開秀了一把恩愛,#馬思純張哲軒#這個詞條讓網友再一次發出了「何必呢」的嘖嘖之聲。



下文有張曼樂光膀子照片請做好心理準備。



恕我直言這個微博實在算不上秀恩愛,文案里不提馬思純也不艾特馬思純,「而立,感謝陪伴」則相當自我中心,發這個微博首先是給自己過生日,其次才是「感謝女友陪伴」。他光膀子照片炫耀出的不光是自戀,也炫耀了他和女明星存在親密關係。

從文字到圖片都看不出男方對女方有什麼珍視或欣賞,連「祝票房大賣」都那麼空洞,真支持你不能包個場?現在普通人打開票房軟體都能買包場,超簡單的。

更離譜的是馬思純回復了「謝謝您咧」看起來大大咧咧開開心心,張哲軒回復了所有送祝福的熟人包括張瑤,就是沒有回復馬思純。


誰能想到,張哲軒的光膀子圖片也勸退了一些本來想看電影的觀眾。


好了,終於到了《斷·橋》上了。宣傳都說是馬思純在抑鬱狀態下演出,非常痛苦,也非常努力,加上李玉的調調也是個高階疼痛青春,看起來應該可以跟馬思純適配。


結果就是……不行。


馬思純空洞地表演痛苦,王俊凱空洞地表演孤僻,他倆吻戲電影院都笑了。范偉又認真地用諷刺喜劇的方式演一個偽善官員,根本搭不到一起去。電影本身的鋪陳也有很大問題。


而在這種情況下,馬思純被拍到車輛逆行加上扔垃圾,整個風評又下來了。


王俊凱粉對馬思純尤為不滿,認為她這是拖了整部片的後腿。


戲外的爭議先放到一邊,馬思純這次演得真是很有問題,把以前她所有被吐槽過的老毛病都犯了一遍。


最大的問題就是情緒先行、情緒過剩,除了情緒什麼都沒有。


女主角的個人線索是:父親失蹤、父親好友相當於她的義父、發現父親死亡後只能依靠義父、懷疑義父可能是真兇。


這種女主當然很痛苦和糾結,但是她首先是在接收信息和判斷,再痛苦都需要理智的部分,才能完成這個敘事。而馬思純的表演看不到任何理性、思考和行為邏輯,滿滿當當全是我痛苦我痛苦我痛苦。


有一位網友說得很好,她是知道結果直接演結果,結果就是這個女主非常痛苦,但是你演不出這個痛苦是怎麼來的,觀眾怎麼能感受到呢?觀眾甚至連「察覺自己認賊作父」這種恐怖時刻都沒體會到。


不說演戲的邏輯和層次,就說「表演情緒」本身,馬思純習慣性地用搖頭晃腦和眼神飄忽不定來演痛苦,也是非常單薄的。


很多讓人能沉浸的表演,不知道前因後果,看一個瞬間也立刻動容了。


而馬思純的確拍戲過程里真的痛苦,也非常非常努力,但她呈現出的結果卻讓觀眾覺得,這是演,演太過了。


幾乎每一次馬思純被大規模吐槽的表演都是這個毛病。她越投入越使勁,觀眾越尷尬。

(△馬思純版「世均我們回不去了」。)


每一次看馬思純投入地搖頭晃腦又哭又笑觀眾卻如坐針氈,我都想說,馬姐只要不「表演」,讓五官安安靜靜歸位,就好多了。


由於2016年《七月和安生》拿下金馬雙黃蛋一下就改變了國內小花格局,馬思純和周冬雨難免經常被拿來比較。


平心而論兩個人拿獎的時候沒什麼太大差距,就在金馬拿獎的前幾個月周冬雨還剛演了群嘲的《麻雀》,從外形到表演都離角色需要有很大距離。


而《七月與安生》本身是安生(周冬雨)比七月(馬思純)更好演,叛逆比較外放簡單,乖女孩的暗流涌動則相對難以表現出來。觀眾容易對周冬雨正式打通任督二脈之作印象更深,可當時馬思純表現得也不能說就遜色於周冬雨。


拿獎之後,周冬雨演電視劇好幾次都滑鐵盧了。《幕後之王》是懸浮行業劇,《千古玦塵》是造型不合適的古偶。


但周冬雨接電影顯然眼光更准,一開始是穩定住自己最擅長「古靈精怪」戲路,然後在被質疑戲路重複時接了女主角被霸凌的《少年的你》。


而馬思純則相反,接電影,都是疼痛青春表演法(《大約在冬季》《第一爐香》),全部是同樣的錯誤反覆播放,情緒過載,不在意人物邏輯,為了演而演。


反倒是一部分演電視劇里,馬思純更有發揮。《加油,你是最棒的》是一個接地氣的樂天女孩,《你是我的城池營壘》把感情演得很細膩,《江照黎明》則轉身演市井女人。


當然,電影演好了,顯得更矚目,觀眾就覺得這個演員事業很好。電視劇演進步了電影總不行,似乎效果就沒那麼顯著。


馬思純有些電視劇演得比電影好,或許可以這樣解釋:電視劇的敘述更瑣碎漫長、細節更充盈,這樣有利於馬思純掌握人物邏輯;電視劇的長度也決定了不能隨時都是高潮,讓她安靜下來慢慢演,就能好不少。


而電影則是更集中的張力,令馬思純場場戲都帶著「我一定要演我要爆發」的主觀能動性進入,結果全是車禍。


馬思純也是非常挑角色的。適合她發揮的幾個角色,痛苦濃度不能過高。上述幾部適合她的電視劇,離「大面積的情緒痛苦」戲份都有距離,即便是《江照黎明》有被家暴的戲份,但也有很多明確的智斗戲份。


而在《左耳》和《七月與安生》這兩部看似疼痛青春題材的電影里,馬思純的戲份里都有「偽裝自己」,這樣就限制了她「演痛苦」的比例,所以效果還比較貼角色。


情緒戲內心戲一旦過多,馬思純就會失控。最典型的就是新浪那個最美表演,給了非常短時間,要求表現抑鬱患者狀態,儘管馬思純其實是有生活體驗的,但是她演得全網觀眾腳底下摳出了一個地宮。


情緒過剩的尷尬演技,最終還是跟思維方式和自身累積有關係。


《第一爐香》讀後感事件讓馬思純長期跟「假裝有文化」聯繫在一起,但很多演員也未必真讀了多少書。


通向領悟力有很多條路,可能是天分、可能是讀書學習,也可能只是生活本身。但絕不是一廂情願表演空洞的情緒。


不管通過什麼方式積累,現在馬思純需要的是認真想一想,演戲除了堆砌情緒之外還要做什麼。


馬思純的戀愛腦問題之前寫過一次。她青春期被霸凌過,當時就有心理問題。



但父母和家庭又沒有給她及時的關照和保護,讓她從自身找原因。這樣她很容易懷疑自己、不自信。(家長請注意,孩子被欺負時需要的不是勵志雞湯,家長應該做的是保護她、支持她、幫她尋求公平。)


馬思純的家庭教育一直讓她做好女孩,反而導致她的叛逆衝動遲遲無法宣洩出去,現在等於是在補青春期落下的那堂「叛逆」課。


各人有各人的情感模式,馬思純的情感模式就是付出型和拯救浪子型。


今年上半年,多名網友在英國各地偶遇馬思純張哲軒,女方曾被猜測懷孕,不過現在看來是沒這回事。


心操稀碎的吃瓜群眾總是覺得「男方看起來不靠譜」「遲早會吃虧」,想等著這一篇翻過去,那個女孩就能擺脫這種情感模式。


眾所周知馬思純的小姨是蔣雯麗,馬思純的媽媽是蔣雯麗的經紀人,她的經濟狀況有保證,連事業機會怎麼都會有人托底。


對於家境好不缺資源的女孩來說,由於最壞的結局也不至於太壞,她不會因為談錯戀愛而失去太多,那反而很難從這種情感模式里走出來。


更何況,缺叛逆的人,任何對於情感吐槽的聲音都會讓她堅定「對抗全世界」的想法。越沉浸「愛得卑微」的人,越不會因為大家都說「這人連微博都不給你回復」而察覺什麼不對,說不定還更上杆子了。


不知道馬思純什麼時候能體會到這一點:青春期沒當壞女孩,後來再做壞女孩補課完全合情合理,但就不要再做拯救浪子的夢了,還不如踏踏實實做闖天下走四方的壞女孩。

經過「逆行開車窗扔垃圾」事件後,此前因為「遇人不淑」及「抑鬱症」因素而為馬思純操心的路人也減少了。畢竟一個開車豪車的明星不守交通規則還亂扔東西已經讓普通人立刻開始想:明星們跟我們,果然不是一類人。


但是現在網路上這種「馬思純畫風越來越不討喜全怪張曼樂」這種思維方式吧,我覺得也不是不行。見多了罵女的拖累男的事業的,也應該罵罵不怎麼樣的男友敗路人緣。


談戀愛的事情別人管不著,開車逆行違反交通規則還不安全。


做演員有情感且就不按照公眾意見過自己的生活,或許在當下已經算難得的活人。但演技不好,還是最關鍵的問題。


戲外的一切都是談資,馬思純最需要的還是找到能演好戲的一條路。熱搜無論好壞都容易消散,只有演出來才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