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化禕 李昊 通訊員 吳夢達 李現理
7月1日,鹿邑縣谷陽辦事處任庄村55歲的農民黨員張愛友起個大早,麻利地收拾停當後,莊重地走到院里的旗杆下。隨著手機里響起悠揚的國歌聲,他輕輕拉動繩索,國旗緩緩升起,隨風飄揚。
「從1992年至今,29年來,每逢黨和國家的重大活動、重要時刻,我都會升國旗,雷打不動。今天是黨的100歲生日,所以心情有些激動。」張愛友動情地說,升國旗的目的就是告誡自己,永遠不能忘記黨的恩情。
這一舉動源於29年前家中的一場變故。張愛友告訴記者,1992年8月5日晚上,由於連日暴雨,家裡4間年久失修的土胚房塌了。死裡逃生的妻子抱著孩子蹲在雨中,無助地哭了起來。
正在一家人不知所措的時候,鄰居們冒雨前來,幫他們扒出壓在房下的物品,並送來衣服和食物。隨後,單位黨支部、鄉黨委和愛心人士紛紛捐款捐物。僅僅15天時間,4間新房就拔地而起,一家人順利渡過難關。「天大地大,黨的恩情最大。爹親娘親,共產黨最親。房子建成那天,全家人都感動地哭了一場。」張愛友回憶說。
那一年國慶節,張愛友在自家小院里豎起旗杆,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紅旗。張愛友的父親用毛筆在紅紙上寫下:「愛國,愛黨,愛社會,愛家庭;利人,利己,利國,利民」的家訓,張貼在堂屋。自那以後,每逢重大時刻升起國旗就成了張愛友的習慣,從未中斷。
為回報黨恩、服務群眾,張愛友和妻子宋鳳瑛在家中設立「科技問題諮詢袋」,村民們遇到種植難題,只需寫在紙上放入諮詢袋,張愛友抽時間就會跑到農技部門向專家請教,回來後把信息反饋給村民,很受大家歡迎。
夫妻倆還擠出兩間房設置了「家庭精神文明文化教育宣傳中心」,多方籌錢購買報刊書籍和音響設備,供村民免費閱讀,有時拎著錄音機走家串戶播放健康向上的文藝節目。1997年,張愛友被周口軍分區表彰為「精神文明先進個人」。
1999年12月,張愛友光榮入黨。「正式入黨那天,我在心裡默默告誡自己,要盡自己所能回報社會,決不能愧對黨員這個光榮的身份。」張愛友說。
2000年5月20日,對張愛友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那一天,正在縣城一所高中從事後勤工作的張愛友聽說學校附近有一個棄嬰。「當時月工資才400元,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勉強維持,咋辦?」看到孩子在地上哭的實在可憐,經過一番激烈地思想鬥爭後,張愛友毅然抱著孩子回到家中。
妻子看到虎頭虎腦的男嬰,抱在懷裡捨不得放下。正在一家人為添丁進口高興時,卻檢查出男嬰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張愛友始終沒有放棄,前後花費10多萬元,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跑了三四家醫院才讓孩子撿回一條命。後來,張愛友給孩子取名為張黨福,悉心撫養成人。
張愛友的善舉還遠不止這些。在學校工作期間,他省吃儉用,抽出一部分工資資助了近百名貧困和殘疾學生,其中許多人已考上大學。「他們過年來看我,我還跟他們說,應該立志成才、奉獻社會。」
每逢村裡修路、建廣場等公益事業,張愛友全家都積极參与,出資出力一個不少。慢慢地,張愛友的事迹傳遍了十里八村。張愛友的家庭被表彰為「老子故里最美家庭」,張愛友本人被谷陽辦事處聘任為任庄村廉情監督委員會委員,更加「名正言順」地為村民服務。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我們一家是沐浴黨恩成長的,黨的恩情永遠報不完。」張愛友表示,今後會更加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用實際行動報效黨和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