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這一天」第8期:來讀這些故事,表白母親,願她芳華依舊!

致親愛的網友粉絲

這一天,是昨日的熱血與青春

這一天,已書寫歷史

這一天,正孕育未來

溫暖與震憾

平凡或偉大

在回望里,我們分享

在期許中,我們銘記

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廣西新聞網精心策劃推出獨家原創欄目《廣西這一天》,讓我們跟隨穿越甲子的記憶支點,觸摸時代脈搏,感知未來路向。今日推出第8篇,歡迎大家關注、分享、轉發。

☆☆☆☆☆☆☆☆☆☆

母親節(Mother's Day),是一個感謝母親的節日。這個節日的傳統起源於古希臘;而現代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是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母親們在這一天通常會收到禮物,康乃馨被視為獻給母親的花,而中國的母親花是萱草花,又叫忘憂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生命中總會有一個人,把對我們的愛裝在心裡,那個人就是我們的母親。今日《廣西這一天》欄目推出母親節特刊,為您講述這些或平凡或偉大的廣西母親。

☆☆☆☆☆☆☆☆☆☆

艱苦育兒促其成大器

梁戈亮與球迷過招。(圖片來源:2016年10月26日玉林新聞網——玉林晚報)

著名的乒乓球運動員梁戈亮的母親陳雅琴是玉林人,在夫家很受歧視,不準在家裡生小孩,所以,梁戈亮的出生地是牛棚。後來母親受不了夫家的虐待,便向政府申訴,提出離婚,然後抱著襁褓中的兒子,回到老家玉林鎮。剛剛解放的廣西,生活十分貧困,母親沒有奶,餵養小梁全靠稀粥和菜湯。一個孤苦伶仃的婦女要養活一個小孩,多麼艱難啊!許多好心人勸她改嫁,可她堅決不肯,倔強地說:「再艱苦我也要把阿亮拉扯成人!」後來,在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她被安排在鎮上一間街道辦的小企業里當工人,月工資三十元,生活才勉強維持下來。

一九六○年,中國乒乓球隊在第二十五屆世界乒賽中首奪冠軍,舉國上下揚眉吐氣,乒乓球熱也卷到了廣西。十歲的梁戈亮很快就迷上了乒乓球。母親很支持兒子打乒乓球,有母親的支持,梁戈亮茁壯成長,他被選進中國青年隊。一九七四年的亞運會上,在團體決賽中三戰三勝,接著又一連拿下了男子單打、混合雙打冠軍,奪得三塊金牌。在一九七五年第三十三屆世界錦標賽上,又連戰連捷,為中國隊奪魁立下了汗馬功勞。儘管小梁已成為球藝精湛的名將,母親仍嚴格地要求兒子,時常告誡小梁不要驕傲。

(據1981年2月17日廣西日報

————————————————

敢當棄嬰母親的未婚姑娘

1983年7月的一天,艷陽高懸,熱浪逼人。當時年僅24歲的藍金亮和姐姐到都安瑤族自治縣棉山圩趕集。下車,便見路旁圍著一群人。金亮撥開人群一看,只見地上亂草中,躺著一個用破布包裹的女嬰。小嘴被烈日烤得長滿水泡,小手小腳因痱子感染濃血直淌。孩子氣若遊絲。這個初到人世的小生命,本該偎依在母親的懷中,盡情地享受母愛和人間的溫馨,誰想卻遭狠心的父母遺棄。人群中不時發出陣陣嘆息。

人心都是肉長的。望著奄奄一息的女嬰,金亮一陣心痛。「妹妹,快走吧,別管這事。」姐姐在旁邊拉了拉金亮的衣襟。「姐姐,你看這孩子快沒氣了,我們不能見死不救啊!」「可這事讓你未婚夫知道了咋辦?」姐姐在旁提醒道。「顧不得這些了。」金亮心一橫,上去抱起孩子,回到了家——桂西北的白山鎮。為此未婚夫與她分手了,家人為此也和她斷絕了來往。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金亮為撫養這個與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甘願付出自己的青春年華,用一腔熱血,培養著人間的真情和愛。

(據1990年8月19日廣西日報)

————————————————

無私母愛暖童心

黃美京與代養的孩子們在一起。(圖片:2010年8月6日廣西日報)

馬山縣古零鎮的退休老師黃美京卻做到了這一點——幾十年來,她與丈夫義務收留撫養過24位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在她家生活的時間,短則1年,長則10年,直到念完小學才離去。

由於代養的孩子都是來自貧困的家庭,接收這些孩子後,小孩的生活費、學費、醫藥費、服裝費等開支很多由黃美京夫婦承擔。除了這些孩子,自己的一家老小還需要照顧。這些年,黃美京夫妻倆的工資全部用於維持家裡的日常生活開支。每到開學時,孩子們的學費便如大山般壓得夫婦二人喘不過氣來。這時,他們就到處借錢,再設法慢慢償還。

「我們既然收留了孩子,就得把他教育好,否則對不起孩子的父母。」基於這種觀點,這些年,黃美京幾乎傾注全部心血與精力,放在這些孩子的教育之上。由於她以春風化雨般的母愛感化、溫暖孩子們的心靈,使這些缺失父母關愛與監管的孩子,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健康快樂地成長。

(據2010年8月6日廣西日報)

————————————————

羸弱母親背起兒子的大學夢

7年來就這樣背著兒子上學,母親的背,是如此溫暖。(圖片來源:2018年2月28日當代生活報)

家住東蘭縣隘洞鎮板康村板江屯19歲的黃必華覺得很內疚:他現在每一次要外出,幾乎都要媽媽黃乜鮮背著才能出門。媽媽瘦弱的雙腿,經常要支撐兩個人的重量。

苦難並沒有因為黃必華幼年雙腿癱瘓而停止,爸爸患病去世猶如晴天霹靂。母親黃乜鮮以柔弱的肩膀支撐起這個家,每天她背送兒子去上學,又把女兒培養成才。

伏在媽媽的背上,黃必華從少年長成了青年;撐在媽媽的肩上,黃必華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黃乜鮮今年50歲,兒子的體重從小學時的20公斤,長到了現在的40多公斤,她背起來一次比一次吃力。但母愛總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黃乜鮮說:「只要他考上大學,我還是要背送他去,再苦也不怕,只要能背得動。」

(據2018年2月28日當代生活報)

————————————————

全國幾千名腦癱兒的「天使媽媽」

李綠江、王芳夫婦。(圖片來源:2015年4月13日當代生活報)

20多年前,一次短暫的婚姻給王芳留下了一對雙胞胎女兒——寶寶和貝貝,大女兒寶寶在6個月時被確診為腦癱。作為一名母親,王芳最大的心愿就是讓女兒能夠通過康復治療,有尊嚴地融入社會。她到處尋找能夠接受寶寶的學校,卻屢次被拒之門外。王芳萌發了創辦一家為腦癱孩子提供康復教育的慈善機構的想法,並為之奔走。

李綠江是一名新聞工作者,一向積極投身社會公益慈善活動,兒子5歲時,妻子因車禍去世。王芳的執著感動了他。他倆從2001年開始攜手合作,克服了種種困難,於2002年6月在南寧創辦了「安琪之家」。這是廣西第一家致力於為腦癱人士提供體系化服務的社會公益機構。共同的事業讓王芳和李綠江重新組建家庭。

14年來,「安琪之家」共為全國12個省、市的1800多位腦癱兒童提供了康復教育一條龍服務;為全國19個省的4300多個腦癱兒童家庭、42家民間公益機構、300多位康復師及護理員提供了專業技術培訓服務。

(據2016年12月21日廣西日報)

————————————————

身高93厘米"袖珍媽媽"拚命產子

韋春蘭孕育著新生命,夫妻倆備感幸福。(圖片來源:2017年9月13日南國早報

身高93厘米、體重20公斤的上林姑娘韋春蘭,2017年2月與賓陽小伙李新期結婚,婚後意外懷孕。她身高僅相當於兩歲半兒童,懷孕產子風險巨大,但她認為「孩子是上天賜予的禮物」,決定冒死一搏。2017年11月23日,生命的奇蹟降臨——懷孕37周的韋春蘭產下一個足月女嬰,母嬰平安。

(據2017年11月24日南國早報)

————————————————

1.1米"袖珍媽媽"獨自撫養兒女

陳世蓮在場地內晾曬木片。(圖片來源:2018年3月19日南國早報)

42歲的陳世蓮是合浦縣石灣鎮紅錦村人。據她回憶,自己從小就比其他小夥伴長得慢,到15歲那年,她的身高定格在了1.1米。因為家裡貧困,也沒人帶她上醫院檢查治療。

2007年和2009年,陳世蓮相繼生下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2013年,丈夫邱春輝因患肝癌去世,家裡的重擔全落在陳世蓮身上。當地以山區為主,用於謀生的土地十分有限,加上陳世蓮身材瘦小,幹不了重活,只能去打一些零工。然而,見陳世蓮個頭小,很多企業和工廠並不願聘請她。即便是最簡單的洗碗工作,陳世蓮都被對方拒絕了。

但她並未放棄,兩個孩子成為她最大的寄託。陳世蓮告訴記者,自己吃了很多苦,不想讓孩子們也苦下去,只要能讓他們接受好的教育,「哪怕再苦再累也值」。她靠打散工撐起了一個家,用自己辛勞所得供一雙兒女念書。陳世蓮的故事傳開後,社會各界也紛紛對其伸出了援手。

(據2018年3月19日南國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