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留痕:拜登開始認慫?跡象表明準備拋棄烏克蘭

儘管烏克蘭大反攻取得了重大進展,儘管西方一再唱衰俄羅斯。忽悠是一回事,做則是另外一回事。在普京發出嚴厲警告之後,拜登和西方國家似乎開始認慫了,跡象表明準備拋棄烏克蘭了。

不可否認,烏克蘭的大反攻改變了戰場態勢。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畢竟俄軍呈現了退守之勢,而烏克蘭依然還在進行著激烈的反攻,人們有理由懷疑俄軍似乎有些打不下去了。

然而,儘管美西方一再稱讚烏軍的大反攻成果,一再唱衰俄羅斯。可烏克蘭戰場上實際情況到底如何?他們自己心裡有數。

儘管俄軍開始轉入退守階段,可普京卻突然推動了烏東四地入俄。如果真打不下去了,就沒有理由做出這種進一步惡化戰場態勢或升級戰爭態勢的舉動。

支持頓巴斯獨立是一回事,把烏東部分地區直接劃歸俄羅斯,則是另外一回事。這等於徹底改變了特別軍事行動的性質。這是把俄烏衝突變成了俄烏戰爭,顯然普京並不想速戰速決了,更不想退出去,而是開始準備打大仗惡仗了。

徵招30萬預備役軍人上戰場,這等於是把俄陸軍增加了一倍。這直接表明了普京要採取更大的軍事行動了。這是要下死手的跡象。

而在採取重大的軍事行動之前,普京也同時向美國北約發出了最嚴厲的警告,那就是要採取「一切手段」保衛俄羅斯。這個「一切手段」是什麼?那是不言自明的了。

接下來,不僅烏克蘭戰場上要升級,戰爭外溢甚至是核戰的風險也在急速升級。雖不能說是破釜沉舟,也表明了普京將不顧一切了,這等於是對外宣示,勝利永遠屬於俄羅斯。

對此,第一個做出重大反應的不是政治家,而是世界最大的財主特斯拉集團的馬斯克。

他立即提出了結束俄烏衝突的四點建議。實際上就是讓烏克蘭「割地求和」。此君轉變之快很有意思。

此前,馬斯克公開承認他的星鏈計劃直接向烏軍提供了戰場信息情報。而俄軍也因此吃了不小的虧,俄曾發出打掉星鏈的威脅,而馬斯克也公開稱不懼俄的核彈威脅,還稱俄打掉星鏈的速度比不了他發射衛星的速度。

如今,在普京發出最強警告之後,他不再強硬以對了,而是突然替俄說話了。讓烏克蘭割地求和,這自然是無法接受的,必然招致烏克蘭不滿。

而面對烏克蘭人的不滿,馬斯克的回應就是:「我是烏克蘭的忠實粉絲,但不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粉絲)。」

他的意思很明確,那就是再打下去,就會有世界大戰的風險了。這可是生意人不願意麵對的局面。這也就意味著,馬斯克恐怕不會再用自己的星鏈衛星向烏提供準確及時的戰場信息情報了。他不是完全怕了世界大戰,而是怕俄羅斯真的對他的星鏈出手,那就得不償失了。這是美國的底線。

馬斯克不是政客,自然不會玩虛的。他一定是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的反應應當是最真實的。

除了他的反應比較直接之外,德國總理蒴爾茨的反應也直接且快。他立即叫停了對烏援助武器。理由是太危險。

而在蒴爾茨的這一表態之後,就是德國前總理默克爾的表態。一直保持沉默的默大媽,在慕尼黑參加德國《南德意志報》77周年創刊紀念儀式上指出:烏克蘭危機是個「轉折點」,並警告稱「我們都被強烈建議認真對待(普京)這些話,而不是從一開始就把它們看成是虛張聲勢」。默克爾還表示,只有在俄羅斯的參與下,歐洲的持久和平才能實現,「只要我們還沒有真正做到這一點,冷戰就不會真正結束」。

默克爾強調,只有在俄參與下才有歐洲的持久和平,這與當初法國總統的表態相一致。如果不是實在看不下去了,她也不會做出這樣明確的表態。

儘管這幾日美國方面一直炒作「核戰言論」,並詆毀普京的警告,甚至還警告要對俄做出強硬的反應,可拜登卻似乎是突然從老年痴呆狀態中醒悟過來。

拜登星期四(10月6日)指出,俄羅斯總統普京提到使用核武器「不是在開玩笑」,並警告世界正面臨自古巴導彈危機以來最大的核威脅

拜登說,正試圖為普京尋找「下台階」,讓他「權威無損」地走出烏克蘭危機。「我們在設想普京的出路是什麼?他的台階在哪裡?他在哪裡能找到出路?他怎樣才會認為自己沒有丟臉,而且不會失去重要的權力?」

同時,拜登還放風,不排除在下個月巴厘島峰會時與普京會晤的可能。

首先是拜登已經確認普京這一回說的是真的,而「不是開玩笑」。這是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接下來就是美國的應對措施,那就不再是硬碰硬,而是要給普京找台階了。

實際上,與其說是在為普京找台階,還不如說是拜登想藉機給自己找台階。拜登所謂的『讓他「權威無損」地走出烏克蘭危機』,實際上就是暗示不再尋求「削弱」俄羅斯了。也就是拜登不敢再繼續刺激普京了。

雖然這是俄烏之間的衝突,但顯然是美俄之間的代理人或混合戰爭,至少普京是這樣定義的。也正是美國強力的軍事援助支持,直接破壞了此前俄烏之間的談判進程。

而隨著美國支持力度加大,也就等於介入深度的增加。在俄看來,美國已經實際上完全介入到了戰場之上。普京的警告也好,威脅也罷,實際上就針對的美國總統拜登。

突然宣布烏東四地併入俄聯邦,對烏特別軍事行動,就變成了維護俄領土主權的戰爭,性質可就變了。這表明了普京已經開始準備打持久戰了。

不管烏克蘭戰場態勢如何,戰爭外溢的風險都在明顯的增加。對於美國人來說,向來都喜歡玩的是戰爭邊緣遊戲。打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這樣的小國可以先發制人,與俄羅斯這個世界第二軍事強國開戰,美國人肯定沒這個膽。要知道,在戰略打擊能力上,俄甚至都已經超過了美國。

就算俄無心與美國直接開戰,可普京已經動員了30萬預備役上戰場。這等於是把烏克蘭戰場上的兵力提高了一倍還多。

大反攻的烏軍已對攻到了俄軍的面前,烏軍的武器彈藥正在快速地消耗。而後勤補給線和武器庫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待普京重新進行部署完畢之後,也差不多就是冬季了。與俄軍對陣的烏軍也就失去了屏障。一旦俄軍開始大舉攻擊,這數十萬的烏軍連回逃的機會恐怕都沒有了。

重要的是,目前歐洲國家已經不再積極向烏克蘭提供軍援。美國只能是自己往裡「添坑」了。只要美國不直接參戰,提供多少武器裝備都改變不了烏戰場的態勢。

近一段時間以來,俄並沒有利用自己的空中優勢。一方面是不想製造大規模的殺傷,一方面是盡量避免空軍受損。下一階段如果打大戰役,俄空軍應當成為主力。戰機的轟炸應當會發揮重大的威力。這仗就沒法打了。

澤連斯基目前賣勁地大反攻。一方面是不知深淺的冒進;另一方面是怕美西方對烏軍失去信心。也就是怕美西方拋棄自己。或者說還想為美西方製造一個可以擊敗俄的假象。

一旦俄軍重創了這數十萬大軍,烏克蘭也就實際上實現「去軍事化」了,也只有投降一條路可走了。

這樣的情況之下,拜登再如何堅定支持烏克蘭打持久戰也就失去了意義。一場註定無法取勝的戰爭,儘管是代理人戰爭,對美國也失去了意義。

問題的重點是,歐洲本就開始弱化了對烏的軍事支持。北溪管道被炸,不管是誰所為,都徹底打斷了歐洲化解能源危機的最後希望。

在歐洲鬧能源危機和通脹危機的情況之下,需要的是增加能源產能。可OPEC和其它產油國卻突然做出了減產的決定。雖說這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也間接起到了支持俄羅斯的作用。重要的是這代表著美國已經失去了對中東的控制。這表明了石油美元正在徹底脫鉤了。這對世界局勢影響是巨大的。對美國霸權的打擊更是巨大。

歐洲人恐怕是沒有勇氣支持烏克蘭打持久戰了。也必然在對俄關係問題上會有所反思。否則能源危機加劇經濟衰退危機的基礎之上,歐洲的政治動亂,歐盟的分裂也會加劇。歐盟可就真的一點救都沒有了。

雖然有美國高官鼓吹花錢雇烏克蘭人與俄開戰划算,可如果再不調整對俄烏衝突的政策方向。一方面美國有可能把自己拱進戰火之中。另一方面美歐在俄烏衝突問題上矛盾分歧會加劇。

歐洲大國一早就不希望打持久戰,也早就在推動儘快結束衝突。而拜登如果繼續強力鼓動持久戰,甚至是想把歐洲拱進戰火里。美歐反目成仇不是不會出現的局面。

因此,拜登目前最好是率先求變。只是目前拜登不知道如何替普京找台階,更不知道如何給自己找台階。這就需要與普京的溝通了。

以找台階為名,向普京發出某種信號,或許還能期望普京放緩下一步的行動節奏,能夠起到緩兵之計的作用。

可是,在中美關係惡化的關鍵時刻,普京突然發力「吞併」烏東地區,就表明了並不想讓拜登把戰略重點轉移,他是一定要完勝拜登才行。

俄烏衝突不打出個所以然來,歐洲就不會下決心與俄建立新的平衡關係。如果只是為了暫時息事寧人,或暫時緩解壓力,日後美國還會利用烏克蘭來騷擾俄羅斯。因此,普京是借中國的牽製作用逼拜登妥協,逼歐洲改變對俄戰略。也就只有犧牲烏克蘭了。

因此,目前不是拜登替普京找台階的問題,而是如何為自己找一個台階的問題。如何體面地讓澤連斯基投降,這才是拜登最需要考慮的事。


(來源:崑崙策網【授權】,轉編自「動態大參考」,修訂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