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奇怪,真奇怪!奎屯河兩岸有兩個叫車排子的地名。
外來客坐上中巴車到車排子,進入車排子地界時客人給司機打招呼:「到老車排子下車。」司機師傅立馬回說,「知道了!」中巴車在八連路口停下了,客人下了車,朝西走去。
烏蘇市車排子鎮人民政府
河東河西,兩個地名都叫車排子。河東一個車排子,河西也有一個車排子。河東車排子屬兵團七師團場,河西車排子歸烏蘇地方鄉鎮。
一條奎屯河把兵地分開,人們約定俗成,把河西地方叫老車排子,河東兵團叫新車排子。兩個車排子,對於外來客來說,迷惑不解,感到好奇。對於土生土長的人來說,習以為常。
連接兩個地方的奎屯河上有座橋,地方叫同心橋,兵團叫團結橋。它像一根紐帶把兩個「雙胞胎」車排子緊密聯繫在一起。
奎屯河上一座橋,車排子鎮叫同心橋,一二三團叫團結橋。
外來客到了車排子,一聽人說車排子這個名字,就覺得古怪又好笑,連生活在這裡幾十年的老人也說不清道不明。人們不禁發出疑問,為什麼起這個地名?究竟誰起的?究竟哪個車排子歷史最古老呢?
作者深耕車排子幾十年,打開塵封的歷史,查閱志書史書資料,通過細緻研究,梳理車排子歷史線索和發展脈絡,不惜筆墨呈現給各位看客,讓更多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和關注車排子的吃瓜群眾,深入了解車排子的前世今生,展現一幅車排子不為大家所知的興衰沉浮圖,再描述幾段傳說、傳奇和故事,佐證車排子的正史,廓清車排子的脈絡,以饗讀者。
同心橋上刻的碑文
車排子鎮地名考證
據烏蘇市《車排子鎮》記載:車排子庄形成於清代初期,古稱沙喇烏蘇,是烏塔官道的中繼台、站。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此設軍台。光緒六年(1880年)在此設卡倫,後繼設沙喇烏蘇,即車排子驛站和營塘。又名二台。
民國二十五年(1938年)四區區公所駐地,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設車排子、三十戶二保。三區革命時為西湖門拜克轄下的車排子玉茲拜克。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建鄉,歸烏蘇區甘河子管轄。1956年11月鄉政府及星光農業社一、二、三隊的100戶、480口人從老車排子(皮革廠)遷往奎屯河西岸喀拉蘇村,原地劃歸農七師二十團(一二三團前身)。
1959年5月成立東風公社(西湖)車排子大隊,1966年6月,同年6月,車排子大隊從東風公社析出,與前進二牧場合併成立春光農場。1976年10月前進二牧場析出,春光農場改場為車排子公社。1984年改稱車排子鄉。1994年撤鄉設車排子鎮,鎮區內聚居著漢、回、哈薩克、維吾爾4個民族鎮下轄9個自然村……
一二三團車排子地名考證
傳說中被遺落的破車排子的架子
車排子舊稱烏蘇大戈壁,這裡地廣人稀,土地平整,又有奎屯河水,是屯墾種田的好地方。早在1872年,就有清朝錫伯營官兵數百人在這裡屯田防守,曾開墾出很多荒地,還興建了一條六十多里長的水渠。1881年4月,清軍官吏金順來車排子,認為這裡「適合屯墾」,他曾向清王朝奏摺、「勘就庫城(指庫爾喀喇烏蘇、今烏蘇市)車排子地方,水暢土沃,擬調塔城屯田官兵,陸續南移,以廣屯墾而省運費」。1884年新疆建省後,清政府曾從內地招募農民到車排子參加民屯。到1909年,車排子就有新戶上百戶,「均以八十畝為一戶」,修一條新乾渠,「導源奎屯河,長十里,寬七尺」,「灌地八千二百畝」。此時期,車排子人煙增多,烏蘇縣特在這裡設「車排子庄」,成為烏蘇八大庄之一。
據從烏蘇縣誌記載:「車排子庄在城北百六十里,東界芨芨台,西界宿星灘戈壁,南界河壩,北界小草湖,此其較大也」。在今一二三團皮革廠修建的一條街,名曰:「車排子街」,有店鋪「20餘家」,已成為當時烏蘇四大街市之一。至今一二三團一些自然村的名稱,如「葡萄莊子」、「王懷義莊子」、「黃家莊子」、「三十戶」等,就起源於原民屯。1950年,部隊在開發這裡時,渠道田埂的痕迹還依稀可見。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由於新疆局勢的一次次動蕩和戰亂,使民屯的人惶惶不可終日,他們跑得跑,散得散。從此,車排子又恢復了昔日的荒涼和寧靜。風靡一時的一代軍屯民屯,並未逃脫歷史風雲的淹沒,被化作了昨日的煙塵。到解放前夕,這裡還剩下幾十戶人家,耕種著點片土地(共一千多畝),此處還有一些春上山、冬回鄉的牧人到這裡建起氈房作短期居留和游牧。
1950年4月上旬,人民解放軍二十二兵團二十五師七十四團(今一二三團)一營400多名指戰員,奉命來到車排子進行屯墾生產。從此,車排子的歷史又揭開了新的一頁。
在開發車排子的歲月里,部隊和地方互相支援。使軍墾民屯共同發展。當時場鄉耕地雜亂交錯,為了促進生產,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1956年5月16日,烏蘇縣與農七師聯合成立軍民土地調整辦公室。遵照第一次軍民土地調整會議確定的軍民互利,充分考慮當地群眾利益的原則,雙方為車排子的軍民土地調整問題達成協議。同年12月11日至15日,自治區在烏蘇縣召開第二次軍民土地調整會議,決定車排子地區以奎屯河為界,河東為農七師的開墾範圍,二十團(今一二三團)負責在奎屯河西立新村,河東群眾搬遷到河西居住和從事農牧業生產。
雙方都嚴格遵守協議精神,首先是居住在河東的各族農民,都能顧全大局。二十團也派出技術人員,到河西為農民耕地作全面規劃,同時派出兩個連隊勞力,在河西(今車排子鎮所在地)為農民蓋房230間,修街道兩條,並在路旁全部栽上樹木,還開荒3000畝,代播春麥3000畝。在搬遷那天,二十團又派出專用汽車和馬車,由各級領導親自帶隊,敲鑼打鼓,把203戶農民送進新居。雙方雖說是一河之隔,但奎屯河就像一條彩色的飄帶,把車排子地區的各族群眾緊密地聯繫起來。
兵團七師車排子名字的由來
車排子一二三團迎賓路中央的紀念碑
據七師《一二三團志》記載:關於車排子名稱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大家較為一致的看法還是源於一個傳說。很多年以前,一個牧人趕著一輛六根棍子的馬車,走了很長時間,來到一片梧桐林邊。由於春暖解凍,道路泥濘。人走就困難,何況馬拉著一輛車。實在走不動了,牧人只好扔下馬車,隻身騎馬而去。後來一個獵人追趕一群黃羊,沿著奎屯河而來,走到這片梧桐林里,看到了這輛馬車,可是木頭已經朽了,獵人跑累了,就躺在車架旁睡了一夜,第二天才回家。家人問他在哪兒過的夜,他自己也說不清,只說是在一塊車排子旁邊。後來,人們就管這個地方叫車排子。車排子的遺址就在一二三團皮革廠緊靠奎屯河的那棵大梧桐樹下。不管這個傳說是否真實,但最早被人們定為車排子的地方,的確就在一二三團皮革廠。
皮革廠距一二三團團部有8.7公里,奎屯河從這裡蜿蜒流過。據志書記載,過去奎屯河水比較大,河面「寬六丈」,為了便於人民來往,1875年,烏蘇縣丞就在這裡修建一個渡口,「設渡船二隻,水手四名,每名月支銀二兩」。烏蘇至塔城的大路貫通之後,這裡成了必經之地。1892年,清官吏在這裡修了一座木橋,定名「車排子橋」,橋「高三丈,長七丈」。1918年烏蘇縣知事又撥白銀「二千五百兩重修」。
奎屯河流域曾產過金子。1772年清政府曾在這裡設金廠,由兵士開採金礦。1783年,有一位大金商辦廠採金。召了數百人挖金,後又被清政府查封。過了一個階段,清政府又放開禁令,允許民間採金,由官吏進行督收。於是,關內一些破產了的農民,都雲集這裡挖金,山上的金子挖空了,他們發現河裡有沙金,就紛紛下水淘金。據記載:「在河淘洗,堵坎截水,夏秋宜之,金沙余粒偶現,有人日祗淘獲金幾厘,一二分不等,若河水暴漲,沖刷,亦能淘取」。當時從烏魯木齊、伊犁到塔城、阿勒泰都要路經車排子。因此,車排子也就成了淘金者棲身和落腳的地方。每年冬季,淘金者都來這裡過冬窩子。
距奎屯河十八里地的黃家莊子(現一二三團部),正處在烏塔公路的拐彎處,一些商人為滿足淘金者發財享受的慾望,就在這裡建起了驛站,在路旁蓋起了客棧,並修建了賭場、煙館和小廟。他們把這條小街取名為甘祖街,把廟堂取名為甘祖廟。從此,甘祖街就成了淘金人的極樂世界,他們在這裡敬神祭祖,恭求發財。他們在這裡聚賭酗酒,抽大煙。1955年,部隊在開發這片地方時,就曾看到過廟和街道的廢墟,並挖出來很多古幣和六塊元寶。
一二三團七連工人在蓋房挖地基挖管道時,挖出六箱鑄有乾隆通寶的銅錢
許多年前,一二三團七連工人在蓋房挖地基挖管道時,挖出六箱鑄有乾隆通寶的銅錢和其它物品,足以證明這裡的昔日的確有過一段熱鬧的暄嘩。
據《一二三團志》記載,1950年4月18日,一營400多名官兵,在營長晁禎,教導員楊新三的帶領下,步行進入車排子,拉開了車排子墾區開發建設的序幕。1953年,74團改稱20團。定名車排子農場。
根據兵團黨委指示,大場建小場,建分場精神。車排子農場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農場。1960年1月,中共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委員會決定:車排子二場建立,定名為車排子第二農場,1969年改番號為127團。1962年10月,車排子一場獨立建場,1969年更名為126團1958年7月1日,車排子四場建場,1969年更名為128團。1958年車排子五場建場,在車排子公路以北的5個生產隊, 1964年合併到128團。1960年,車排子農場二管理處建場,後獨立,改為129團,20團農場改為123團。隸屬於農七師。
1975年5月,兵團建制撤消後,車排子農場歸塔城地區管理。1976年12月,又劃歸烏蘇中心縣管理。1982年,中共中央決定恢復兵團體制,車排子123團重新歸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七師。
從以上的敘述中,可以著出車排子庄是由黃家莊子,王家莊子,葡萄莊子組成,再經過五十年代的車排子農場,至七十年代收歸烏蘇縣又改稱車排子,一直沿用至今。人們不難發現兩個車排子歷史沿革和命名地名的時間界點,是由於歷史發展變動形成的。
駱駝驛站傳奇
20世紀初,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莫理循不遠萬里尋訪駱駝驛站
從烏蘇地方志看車排子的歷史,也只能追溯到清朝末年。
作者多年研究車排子的歷史掌故、風土人情、傳奇故事,給大家展示一幅瑰麗畫卷。迪(烏)塔公路像一條綢帶從這裡穿過,東南西北通達。作者發現車排子在沒有定名之前,這裡最早是烏蘇的一個驛站。
奎屯河岸邊和甘家湖畔生長茂盛的駱駝刺,成為野生白駱駝的美食。每年春夏之季這裡聚集四面八方來的駱駝,同時又有許多駝隊經過,在這裡歇息,故名思義,人們自然把這裡叫做駱駝驛,官書記載為驛站。
霍爾果斯位於新疆伊犁,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和口岸。霍爾果斯的含義有兩個。在蒙語中,是「駱駝經過的地方」;在哈薩克語中,是「積累財富的地方」。
作者為了更深一步探尋它遙遠的歷史,不惜筆墨在這裡敘述兩個不為人知的駱駝驛傳奇和幾個小故事。
據歷史記載:乾隆二十三年,天山南麓的喀什噶爾和卓家族的一支——霍集占發動叛亂,伊帕爾罕的叔叔額色尹及兄長圖爾都率部配合清軍平叛。
平叛勝利後,在歡慶的酒宴上,一個叫伊帕爾罕的女子跳起胡旋舞,婀娜的身材,曼妙的舞姿,在優揚音樂的伴奏下,更顯得浪漫動人。
恰好一代帝王乾隆帝要在西域選妃,伊犁將軍大臣發現伊帕爾罕不僅天生麗質、嫵媚動人,而且身上散發的奇香沒有間斷過。伊帕爾罕因其被將軍大臣選中。將軍大臣連夜寫了一封奏摺,快馬報向京城。
乾隆皇帝收到奏摺,大喜,即刻準備請伊帕爾罕進京。由於伊帕爾罕的兄長與叔父們平叛有功,明瑞將軍特遣伊帕爾罕的二位叔父共同進京,朝見乾隆皇帝,他們接受明瑞將軍的邀請,爽快地答應了。
伊帕爾罕的父親和伯父商議:挑選乾隆最愛的和田玉、精美的璧毯地毯、貴重的天竺香料,葡萄乾果運往京城,進貢給皇上。
從喀什噶爾到北京路途遙遙上萬里,怎樣把伊帕爾罕安全送到京城?運送這麼多的東西需要一支數量龐大的駝隊。明瑞將軍皺起眉頭。
這時一個幕僚給他獻計:「在烏蘇奎屯河和甘家湖沿岸,散布著大量野生的白駱駝。那兒有個駱駝驛,聚集四方駝隊,何愁找不到駱駝?那裡有個有名的李駱駝。」
明瑞將軍聽罷大手一揮:「好!請驛站的李駱駝!」
伊犁將軍府飛馬傳令駱駝驛的站長,要在最短的時間徵召上萬峰駱駝。
站長自然找到驛站最大的商號(李記駝運)的掌門人李駱駝,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他,這可嚇壞了李駱駝,他手中沒有萬峰駱駝,就是把驛站的駱駝全部拉出來,也只有上千峰駱駝!
可站長拿著將軍的傳令,找不到萬峰駱駝是要掉腦袋的啊!
李駱駝想,這萬峰駱駝進京,該是多麼大的排場啊!這可是一個掙大錢的機會。不能錯過!
萬峰駱駝準備停當,請誰擔任駝王?
李駱駝王沉思良久,忽然想起一個人。此人是當年救過自己命的一個強人,名字叫做猴三。他是出沒沙漠、戈壁、草原的盜馬賊,當地人家喻戶曉。官府用了九年時間才將他捉拿歸案,關進驛站不遠的犯屯。
李駱駝和管家商量,從天山北麓繞到天山南麓的喀什噶爾,要走一個巨大「之」字形,再向遙遠的東方走去,一來一回上萬里。這路途遙遠,不知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猴三神通廣大,是最合適人選。
李駱駝牙一咬,花銀子進犯屯撈人(拿銀子贖人),很快把猴三撈出來!猴三騎上快馬飛奔駱駝驛領命。這猴三果然神通廣大名不虛傳,在半個月之內,弄到萬峰駱駝。找對人做對事。猴三領命而去。
萬峰駱駝集中在驛站的大路上,有三十多里長。明瑞將軍見到這麼多駱駝大喜,把銀子付給李駱駝一半,另外一半費用把客人送到京城回來後,一併結算。
萬峰駱駝從駱駝驛啟程場面
萬峰駱駝從駱駝驛開跋,走過吐魯番,跨過了鐵門關,穿過庫車,進入遙遠的喀什噶爾。猴三擔任駝王,把西域香女伊帕爾罕送到京城。
伊帕爾罕第一次離開家鄉走這麼遠的路,家人為她做了精心準備。把她穿的衣服,戴的手飾、掛的玉佩、用的香料、大小銅鏡……全部帶上。
萬峰駱駝穿戈壁越沙漠跨黃河送香妃進京,乾隆皇帝帶著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香女子。十里長街人山人海。京城的百姓第一次見到這麼大這麼隆重的場面,京城已是萬人空巷。
萬峰駱駝進入城市
伊帕爾罕下了駱駝,在將軍大臣們簇擁下走過十里長街,她身上散發的香氣,真是一路芬芳。後來《乾隆大帝》電視劇中本來有這麼一場戲,只因場面太大,耗資太多,只好省略。
兵馬末動,糧草先行。公元1876年,左宗棠抬棺進西城追剿阿古柏叛匪。手下大將董福祥用兵攻佔奇台、呼圖壁、瑪納斯後,向報左宗棠,原先用的三千匹馬,三千頭驢子騾子,在沙漠戈壁上無法長距離跋涉,戰線拉的過長,後面缺少運輸工具,糧草供應不上。左宗棠也犯了愁。
這時,董字營一個兵頭髮現前方有駝隊,跟著駝隊深入趕赴駱駝驛,發現這裡有大批駱駝,兵頭十萬火急在當地徵召上萬峰駱駝。
十九世紀駱駝驛站出現的駝隊
這萬峰駝隊的及時岀現,令左宗棠大喜,解了董福祥燃眉之急。
當浩蕩的駝隊出現在迪化城下時,阿古柏站在達坂城牆上用英國單筒望遠鏡瞭望,一見氣勢如虹的駝隊時驚呆了,這場面把不可一世的阿古柏震撼了,嚇得阿古柏向天山以南蒼荒逃竄。
天山南邊有阿古柏騷亂,天山北邊的沙俄對西域這塊土地虎視眈眈。狡猾的沙俄為了試探左宗棠的實力,派出特使拜訪左宗棠,當他們進入左宗棠大營房(今13師師部),看見三樣東西:第一樣是左宗棠的棺材。第二樣是美國進口的格林森機關槍和德國進口的大炮。第三樣是遠遠走來的駝隊,像一座移動的長城巍峨壓來。沙俄特使看到這支運送糧草的駝隊意外感到吃驚,灰溜溜地離開大營房,回去向沙俄稟報,導致沙俄不敢輕舉妄動。
作者把鏡頭推移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是中國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新疆做為戰略大後方,承擔著後方運輸線的任務。從蘇聯進入抗日前線的人員和各種物資和裝備,就是通過霍爾果斯口岸和巴克圖口岸,用汽車經過漫長的河西走廊運送到抗日前線,汽車所不能到達的地方,全靠沙漠之舟駱駝馱運,駱駝發揮了巨大作用。
中共重要人物周恩來、陳雲、林彪和文化名人郭沫若、茅盾從蘇聯回國,也是轉道新疆伊犁口岸回國,他們有車坐車沒車騎駱駝,走過漫漫沙漠戈壁。
進入城市的駱駝隊伍
跟著歷史的鏡頭到了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一個叫王洛賓的音樂家停留在哈密,東邊來了一隻駱駝隊向西走,西邊來的一隻駱駝隊向東走,他感到奇怪,在駱駝客休息的營地里,他打聽這是一隻勘探隊,其中還有年輕的女隊員,這更激發起他好奇的創作靈感,立刻寫了一首歌《哪裡來的駱駝隊》,一時風傳新疆。因為王洛賓一時搞不清這是哪裡來的駝隊,又往哪裡去?那隻往西去的駝隊深深吸引他,悄悄跟著朝西走到了伊犁,才發現這裡景美人更美,只要尋著琴聲歌聲,就有香甜的奶茶和噴香的烤肉。王洛賓是個音樂狂人,他富有激情的靈感很快捕捉到哈薩克民歌的旋律《可愛的一朵玫瑰花》《在那銀色的沙灘上》天降神曲風靡全國。
五十年代部隊開墾荒原初期,春天冰雪融化泥漿泛濫,運輸隊的汽車陷入泥淖,部隊應急徵用地方牧民的駱駝運送糧食和種子。作者在長篇小說《遠嫁》一書中有細緻的描寫。如果沒有駱駝,部隊的開荒生產會受到多大的影響?
車排子往事
昔日車排子流傳三怪:
車排子的路坑坑窪窪,鹽鹼地里白花花。
車排子的姑娘一枝花,張嘴滿口大黃牙。
車排子的房屋一座座,座座都是排字房。
作者回到車排子,朋友請作者喝家鄉酒,酒酣耳熱之際,有朋友請作者作首詩,作者一不會作詩,二不會唱歌,只會說段子講笑話,但主題不離車排子。作者當即念念有詞,道岀車排子三怪,大家一聽目瞪口呆,面面相覷,繼而哄堂大笑。這個段子形象概括了車排子的現象,怎不讓人忍俊不禁。
這三個問題(三怪)困擾一二三團的經濟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兵團車排子地區地下水位上升,鹽鹼地泛濫,「鹼老虎」肆虐,把土坯房啃咬的東倒西歪,房倒屋塌,到處是殘垣斷壁,像地震過後的廢墟。耕種多年的綠洲,白花花的鹽鹼,把一塊塊條田呑噬的百孔千瘡,許多土地無法耕種摞荒。車排子墾區出現大批知青返城,老職工盼退休,新職工不上崗,人心浮動。老一代軍墾人創業種下的樹,被盜伐賤賣。整個車排子地區幾個團場,幾乎一個樣。由於長期飲用地下水,六七十年代在車排子墾區長大的孩子,被地下含氟含砷的水慢慢侵蝕,一口口牙齒一個個黃燦燦。
女孩子不敢唱歌,不敢放聲大笑,一笑露出滿口黃牙齒,她們本能不好意思捂著嘴巴,不讓別人看見牙齒。有個愛文藝的女青年跑到烏魯木齊考藝校,一張嘴唱歌,就露岀黃牙齒,監考老師一眼就認出這個學生是車排子地區來的考生。
再說車排子的路坑坑窪窪,六十年代有位共和國元帥視察車排子墾區,幹部職工在土路上鋪一層厚厚的麥草防顛波,成為人們的一段難忘記憶。
車排子啊車排子!許多土生土長的孩子發誓:發憤考上大學,離開這個讓人悲催痛苦的地方!
從開發車排子到建設車排子,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到了八十年代,車排子墾區面臨重重困難。怎麼辦?
這時兵團恢復了,剛恢復工作的師政委楊新三在師黨委會議上斬釘截鐵地說:「我們一定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們要用三年時間,把車排子地區的三通(水通電通路通)問題解決掉!給車排子十萬人民造福!」
這個工程對車排子墾區是一項巨大的民生工程!
車排子幾個團場很快開始了聲勢浩大的三通工程,修水管道,栽高壓電杆,鋪設道路。他們先把去氟工程指揮部安在車排子一二三團。
三年過去了,當年坑坑窪窪的土路石子路,修成了柏油路。一根根電杆伸向連隊住宅區。一條條水管子修到家門口。
七師一二三團機關樓
又是一個三十多年過去了,今日車排子流傳新的順口溜:
車排子的地綠油油,到處都是豐收田。
車排子姑娘一枝花,走在街上有人誇!
車排子樓房一座座,座座都是花園房!
今日車排子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在車排子這片熱土上,經過第一代人艱苦創業,到第二代人辛勤耕耘,從坎土曼開荒,到第一台拖拉機開墾耕地;從第一棵棉花、麥子、蘋果樹,到今天的阡陌縱橫,花果滿園,高樓林立、電燈電話、公路四通八達……他們在七十年的時間裡,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凱歌,成為瀚海戈壁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車排子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從十八世紀清朝乾隆年間的萬峰駝隊上北京,到十九世紀左宗棠平叛阿古柏匪幫徵召萬峰駝隊運糧草;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的萬畝萬石上《人民日報》,到八十年代的車排子三通;從最早的滿天星播種到今天的無人拖拉機精準播種;從九十年代改造車排子墾區萬頃鹽鹼地,到大水漫灌到滴水灌溉,鎖住「鹼老虎」;從陸地棉從畝產100多公斤上升到地膜棉500多公斤,實現棉花產量連年上台階;從耕種到秋收實現農業機械化。
兩位八十年代離開這裡的武漢知青夫婦,三十多年後又回到車排子一二三團,重訪第二故鄉,他們教的學生已長成參天大樹,夢牽魂繞坐在轎車裡觀光車排子一圈後,噫吁呼——感慨萬千!車排子一二三團真的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後悔當年過早地離開車排子。
當人們知曉駱駝驛傳奇和車排子歷史,不由肅然起敬!
撫今追昔,作者翻看20多年前在兵團日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軍墾小鎮》後來收錄到團志。作者是最早在報紙以軍墾團場為「鎮」的名字岀現的稱謂。今天打開來看文章,裡面寫到「軍墾小鎮很小,誰家買了電視機,誰家買了摩托車,誰家孩子考上大學,誰家夫妻鬧離婚……一陣風一樣會傳遍小鎮。」可今天呢,變化成「誰家買了樓房,誰家買了小轎車,誰家住進別墅……」作者不禁感嘆:二十多年的變化太快了。
七師車排子一二三團軍墾小鎮樓房林立
如今每天打開胡楊河市天氣預報,七師氣象台在天氣預報中,排前面就是車排子鎮,這是迄今唯一被公開稱為「鎮」的名字。
星轉斗移,歷史淘洗了歲月,車排子周而復始走過70多年路程,從駱駝驛站到車排子,從河東的車排子農場到河西的車排子鎮……回首仰望走過的路,坎坷曲折。再看今日車排子一二三團舊貌變新顏:樓房撥地而起,道路越修越寬廣,阡陌縱橫,大馬力拖拉機在田野耕耘。這不是傳說,更不是傳奇,是史載的神話。
據《一二三團志》記載:1995年開始全面建設小城鎮,累計投資1.3億元,並在1999年被國家列為小城鎮建設綜合經濟示範區。2000年,兵團把一二三團列入38個小城鎮建設試點,2001年,七師黨委把一二三團定為七師胡楊河市的附中心,重點中心鎮,並以此為重點建設以一產為主,二、三產業為輔的車排子經濟區。
至今,一河兩岸只隔一座橋,仍有兩個同樣地名的車排子。各位吃瓜看客,兩個同樣的地名,會不會給當地的行政、司法、工商、稅務、通訊……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和問題?
兵團正在做城鎮行政區域規劃,今後會怎樣地區劃兩個車排子地名?各位吃瓜看客,請拭目以待!
來源:123團零距離(作者:郭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