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困局再升級,美方停止對我國出口28nm半導體設備

6月21日,據業內傳聞,美國商務部收緊了審批大權,嚴禁美國公司直接向中國出口28nm相關的設備。同時,沒有獲得美國許可,任何使用與該製程相關的公司也禁止從第三方轉移相關設備進入中國市場。

據台媒報道,台積電、聯華電子在大陸擴大28納米製程產能的設備,沒有獲得美國的供應許可。不僅如此,中國台灣的晶圓製造商若想把在台的美國設備轉移至大陸工廠,也需要獲得美方的許可。雖然美國方面沒有明令禁止,但申請的結果卻是如此。

如今,全球缺芯、價格上漲的現象出現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主要應用領域,手機、汽車、消費電子等領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芯」問題,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材料、封裝測試等都出現了短缺,人才短缺的現象是一直存在的。目前缺芯已然蔓延至所有產業,帶動了各政府和各產業界對於半導體的投入,「缺芯」現象及其他政治問題使得全球半導體產業鏈進入重大調整期。

而「缺芯」現象在中國尤為嚴重,除了產能不足造成的晶元短缺外,還存在華為、中芯國際等多個企業受到美國禁令影響,在先進位程上受到阻礙,造成海思晶元無法製造,中芯國際無法取得阿斯麥的EUV光刻機等關鍵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實現產業鏈自主可控成為重大戰略,舉國體制下發展半導體已成為共識。

28nm作為成熟製程和先進位程的分界點,是中國短期內實現成熟製程晶元國產替代化要攻克的關鍵節點。如果未來美國明令禁止向中國出口28nm相關的設備,將大大延長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實現完全自主的周期。因此,必須要加快技術自主可控的步伐,在差距小的成熟製程上掌握自己的話語權,使成熟製程晶元實現國產化替代。倪光南院士表示:「一旦我們28nm晶元實現了完全國產化,很多下游應用行業將都可以實現國產晶元的自給與替代。」

28nm以上製程對緩解汽車領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曾表示,當前,我國各類晶元中MCU控制晶元最為緊缺,國內MCU控制晶元企業最為薄弱。截至目前,中國半導體自給率為15%,其中汽車晶元自給率不足5%。

如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所言,汽車晶元不像消費類電子要用到7納米、5納米,現在14納米,甚至28多納米,在汽車行業內用起來根本是沒有問題的。因此,對於汽車晶元,國內應該主要解決28nm以上工藝晶元的生產。許海東表示兩三年內就可以趕上。

作者:朱文鳳

責編/版式:范范

校對:舒文瓊

審核:申晴

監製:劉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