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的路上 看這群少年如何追風

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有一群追風少年!昨日,第十二屆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頒獎儀式在重慶市第一中學舉行,授予尹藝臻等10人第十二屆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冉超峰等10人第十二屆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提名獎,並對獲獎人員予以表彰。

第十二屆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獲獎人員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尹藝臻(女) 重慶市名校聯合中學

鄧嘉陽 重慶市南開中學

馮路橋(女) 重慶市第八中學(現就讀大連理工大學)

李揚旭 重慶市巴蜀中學(現就讀清華大學)

肖婧妍(女) 重慶市渝北區天一新城小學(現就讀重慶市第八中學)

段皓嚴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

彭山珊(女) 重慶市第一中學(現就讀復旦大學)

曾驛雯(女) 重慶市渝北實驗小學

潘虹宇(女) 重慶市忠縣中學(現就讀同濟大學)

魏子博 重慶市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

第十二屆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提名獎獲獎人員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冉超峰 重慶市酉陽第二中學

劉天瑞 重慶市育才中學

楊成羿燊 重慶德普外國語學校

肖 燁(女) 重慶市南開中學

鄒一霈 重慶市巴蜀中學

陳飛宏 重慶市松樹橋中學

唐苞栩 重慶市江北區華新實驗小學(現就讀重慶市第一實驗中學)

蔣佳栗(女) 重慶市榮昌區棠香小學

程 丹(女) 重慶市第八中學

曾靖峰 重慶人民(融僑)小學(現就讀重慶市魯能巴蜀中學)

獲獎者故事

曾驛雯:

觀察力強有獨特見解

發現了鋤頭的「秘密」

人物檔案:

曾驛雯,12歲,渝北區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曾榮獲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第13屆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稱號、第6屆渝北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區長獎等。

曾驛雯愛好廣泛,科技、學習、美術、舞蹈、音樂、寫作,都是能手。

頒獎現場,她展示了自己的兩篇論文,分別是《探尋御臨河流域水稻傳統種植的秘密》和《探秘巴渝傳統農具之鋤頭》。

「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住在鄉下,小時候我經常去他們家,發現種植農作物幾乎都離不開鋤頭。」曾驛雯說,「我當時就對鋤頭產生了興趣,後來偶然在網上搜索時發現,鋤頭也有各種各樣的類型,再次增強了我的興趣,就決定寫這麼一篇論文。」

曾驛雯表示,自己先在網上看相關內容,接著去了西南大學圖書館等地查閱資料,待相關內容在腦子裡基本成型後,便開始實地調查。

「我去了統景的農村,走訪了多家農戶,並將他們的鋤頭拆分開來。」曾驛雯說,她在科技輔導老師馮宗德的協助下做實驗、做模型,一步一步完成獲獎的論文。

「她是一個觀察力比較強,且對事物認知,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孩子。」曾令華是曾驛雯的爸爸,也是一名語文老師,他表示,自己從很多細節中,發現孩子觀察力敏銳,見解獨到,於是便開始培養她對科技的興趣愛好。

馮路橋:

放假喜歡去實驗室玩

從玩具拉哨中獲得靈感

人物檔案:

馮路橋,19歲,現就讀大連理工大學萊斯特國際學院,曾榮獲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最高獎「中國科協主席獎」、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第13屆重慶市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等。

馮路橋從小就喜歡大膽探索,且樂於與人交流,此次頒獎現場,她帶來的作品叫做「基於摩擦生電原理拉哨狀供能裝置的構造與應用研究」。

「近幾年,智能穿戴、攜帶型血壓儀等比較普遍。這些設備經常要充電,沒有電源時就很不方便。中學時,我在物理課中學習了摩擦生電的知識,就想能不能就此設計一種便於攜帶又簡易的充電裝置。」馮路橋說。

在科技老師劉超的帶領下,馮路橋查閱了大量資料。「我決定在生活中尋找常見、便宜、又輕便的材料來設計這個裝置。後來,我在重慶大學胡成果教授的指點下,從小時候經常接觸到的一個玩具拉哨中得到了啟發。」馮路橋說。

「在我看來,這種裝置在未來的健康監測、智能穿戴和應急電源的領域有非常大的應用潛力和空間。」馮路橋表示。

「她小時候喜歡拆玩具,各種機械玩具,都能拆得七零八碎。有一次朋友從韓國給她帶了一套汽車模型回來,沒幾天也被拆了。」馮路橋的媽媽喬小明說,馮路橋的爸爸是大學老師,平時會給她講很多關於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有時候學校放寒暑假了,她會跟著爸爸去實驗室,看他們做實驗。」

尹藝臻:

發明自動清漂器

不想讓清漂工人太累

人物檔案:

尹藝臻,15歲,現就讀於重慶市名校聯合中學校,曾獲得第33屆、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1等獎,榮獲第33屆、34屆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擁有3項國家專利。

尹藝臻來自重慶市名校聯合中學校,才15歲的她已經有1米7了。「小學的時候看到河裡的清漂工人工作太辛苦,便萌生了製作一種清漂器。」尹藝臻告訴記者,自己想發明一種不僅可以自動收集水面上的垃圾,還能夠在水流環境特殊區域作業的裝置,「發明這個清漂裝置是我小學五年級的暑假開始的,到現在歷時四年,已經做出來了。」

記者了解到,這樣一個自動化裝備,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難度並不小,「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知識我都不明白,只有慢慢去學習。後來,通過老師的介紹,我找到了重慶大學的科研老師指導,最後才做出了這個產品。」

早在2016年7月,尹藝臻的這項發明就已經取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如今已經完成了一些產品的驗收,並將在一些領域進行投用,「未來,我希望在產品上加入更多人工智慧的技術,不斷更新。」

尹藝臻還很喜歡藝術,10歲時,她就帶著自己的書畫作品到巴黎聖母大教堂後花園,參加首屆中國青少年「藝術之星」歐洲書畫展。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范聖卿 張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