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紅色基因深植 綠色春潮正涌丨老區不老——湖南革命老區壟上行⑤

編者按:回望黨史百年路,聆聽紅色歷史與鄉村振興故事,感受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新面貌。清明穀雨之交,中央和湖南省級主流媒體採訪組行走於廣袤的三湘四水,處處山清水秀、屋舍儼然,人民臉上掛著富足的笑容。從地處湖南東北的岳陽平江縣到有湖南「南大門」之稱的郴州宜章縣,從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到「半條被子」發生地汝城沙洲村,革命老區呈現著各具特色的振興發展路徑,展現了老區人民自信自強、團結奮鬥的良好精神風貌,山清水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圖景,以及老區幹部群眾不怕困難、甘於奉獻、開拓進取,守護和傳承紅色文化的寶貴精神。紅網時刻新聞推出《老區不老——湖南革命老區壟上行》系列報道,記者深入老區一線,探訪人物故事,反映百姓心聲,書寫巨大變化,展示奮進征程。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革命時期,張家界一帶形成了如火如荼的擴紅參軍運動。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肖依諾 張家界報道

這片神奇的土地下,埋藏著許多血色譜寫的英雄壯歌。

張家界曾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區域,是紅二方面軍的革命搖籃。她孕育出戎馬一生的開國元帥賀龍,上演了「兩把菜刀鬧革命」的動人故事。成千上萬的優秀兒女英勇支援紅軍,唱響「擴紅」民謠,在長征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如今,紅色遺迹存留,基因深植土壤,張家界的兒女們正在長征精神的激勵下,為鄉村振興「添綠」:在永定區白馬山,茶樹蔥蘢疊翠,茶香沁人心脾;海拔800多米的桑植白茶基地里,繚繞雲霧與茶園景色交融相依,採茶女工穿梭忙碌,到處洋溢著收穫的喜悅。

4月18日至19日,中央媒體和省級主流媒體採訪組來到湘贛邊、湘鄂渝黔革命老區第五站,張家界市。見證新時代的紅色熱土,如何綻放綠色的生命力。

張家界莓茶和桑植白茶,成為了推動農民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金葉子」。

「擴綠」擴出致富路

穀雨前夕,正是春茶採摘時。一大早,熊家邏村村民劉團結便在茶田裡忙活起來。

今年42歲的劉團結,是白馬山天門郡莓茶基地的小組長,承包著基地的一百多畝茶地,有一百多名採茶工。他的工作,是對各個環節進行親自把關:提前計算好需要的採摘人工、施肥培管時間等,再以嚴格的標準監督制茶工序的落實。

技術化的基地種植,讓茶農們切實體會到「付出就有回報」。劉團結介紹,這裡的採茶工一天可采20斤茶葉,收入近150元,此外還有土地租金和管理費的收入。至於他自己,劉團結笑出一口大白牙:「小洋樓蓋了,車買了,最近還裝上了光伏發電。」

白馬山天門郡莓茶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

小小的莓茶葉,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荒山變茶山,坑窪泥濘變盤山坦途……劉團結說,這一切最要感謝「白馬山躍出的一匹黑馬」——劉超。

劉超,一名白馬山「80後」,也是張家界天門郡莓茶品牌創始人。大學畢業後,他先是創業開辦藥房,又轉而反哺家鄉,成立湖南乾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帶領村民進行中藥材種植。為了給當地帶來更多的附加值,劉超將目光鎖定在莓茶的種植上。

莓茶被土家人譽為「神茶」,黃酮富集,葯飲兩用。而張家界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正是孕育小葉莓茶的天然寶地。劉超做的,便是把這土家人的長壽茶,變成張家界人的「致富茶」。

湖南乾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全國首個莓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制定張家界莓茶產業化生產標準22項。

「擴綠」十餘年,如今,「天門郡」成為了張家界市本土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並依託張家界天然旅遊優勢,發展茶旅融合,推出全國首個莓茶類主題公園——白馬山天門郡莓茶主題公園。爬爬山、品品茶,好不愜意。

目前,「中國莓茶之鄉」張家界永定區的莓茶總面積已達11.5萬畝。下一步,全區計劃發展種植面積20萬畝以上,並進一步推動茶旅融合,實現一二三產業綜合產值100億元以上,帶動10萬人人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讓「張家界莓茶」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一縷茶香飄四海

在這塊灑滿熱血的紅色故土之上,從來不乏「情懷」。

作為張家界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劉珍元出生在賀龍元帥的故鄉,就讀於賀龍中學。從小聽著先輩的革命故事長大,對於家鄉和「三農」,她有一種深厚的情結,「特別想給生養自己的這塊土地做一些事兒。」

賀龍元帥故居,位於張家界市桑植縣洪家關村。

桑植白茶歷史悠久,有著「一年茶,三年葯,七年寶」的美譽,但一直未形成產業。十年前,劉珍元從供銷社退休。正是兒孫繞膝的年紀,她卻沒閑下來,而是帶著幾名下崗職工四處考察選址。四台挖掘機轟隆隆地開拓荒山,播下一片白茶種子,她用十年時間,發展出有「雲上茶園」之稱的千畝桑植白茶基地。

「白茶產業發展起來,帶動了周邊鄉鎮3萬多人就業,去年年產值900餘萬元。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精神面貌也改變了。他們會唱歌、會跳舞,更加地享受生活。」劉珍元笑著說。

「雲上茶園」桑植白茶銀杏塔基地。

在劉珍元這個「茶迷」的帶領下,桑植白茶的種植從零散到規模。如今,桑植白茶已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成為了張家界經濟發展的「金名片」。

「為了這杯茶,好好乾!」劉珍元告訴記者,讓桑植白茶走向世界一直是她的目標。在種植過程中,她堅決不用農藥除草,只為打造品質更優良、更有競爭力的生態有機茶園。「現在,我們的桑植白茶遠銷國內外,做到了『茶香飄四海』。」

未來,桑植縣將進一步加大茶葉產業投入力度,力爭到2025年完成全縣茶葉產業「雙十目標」——高標準基地10萬畝,產值過10億,把桑植打造成真正的「湖南白茶之鄉」。劉珍元和村民們眼前的新綠,還在不斷地綿延生長。

相關報道:

平江縣:在紅色沃土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引領區丨老區不老——湖南革命老區壟上行①

瀏陽市:一條河一首歌,區域合作之風又起湘贛邊丨老區不老——湖南革命老區壟上行②

株洲市:革命老區繪就高質量創新發展的「釉下五彩」丨老區不老—湖南革命老區壟上行③

郴州市:湖南「南大門」將紅綠融合、文旅融合向縱深推進丨老區不老——湖南革命老區壟上行④

本文來自【紅網-時刻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