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有什麼規矩,為什麼普京和特朗普都被能提名?

9月份的上半月,美國總統特朗普被人兩次提名了諾貝爾和平獎;9月份的下半月,俄羅斯總統普京也被人提名去競爭這個獎,這兩項提名讓9月突然變得熱鬧了一些。聽到這兩人被提名的消息,各位網友的表情應該嚴肅不起來,因為直覺告訴大家:他倆好像都不怎麼和平。

強勢是普京在處理國際問題時候的最大特點,他強勢的底氣來自俄羅斯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強勢作風的加持下,普京處理糾紛的時候要麼威脅動手要麼就乾脆動手,烏克蘭、喬治亞、克里米亞、敘利亞等國都出現過俄羅斯軍人的身影,尤其是那場持續了7年多的敘利亞戰爭,俄羅斯軍隊參與玩了4年,造成的傷亡也不是個小數目,這可是證據確鑿的戰爭,而不是和平。

普京喜歡動手既跟他本人的經歷有關,也跟俄羅斯的國情有關。當年就是靠武力解決車臣危機在政壇立足腳跟的,多年來普京深深體會到了戰爭的各項好處。與此同時維持俄羅斯在國際上話語權的東西就剩下軍事力量了,其他方面還真是不行,動用武力等同於在維持俄羅斯的大國形象。

(特朗普和普京會談)

另一位被提名人特朗普以前是做生意的老手,他跟偶像普京完全是兩條生長線,所以打仗這種事兒特朗普不擅長,他曾經差點在敘利亞、委內瑞拉和伊朗動手,最終結果表明他習慣於威脅而不是動手。比起戰爭,特朗普更擅長處心積慮地逼人簽合同,憑藉這項技能,特朗普反全球化、發起貿易制裁和封鎖,在這方面造成的潛在傷害,其實也相當於發動戰爭了。

大致捋一捋這倆人的情況,就發現他倆沒給世界和平做多少貢獻,為什麼會在一個月內先後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呢?

提名普京的是一個名叫科姆科夫的俄羅斯作家,這位作家以前就提名過普京,這次他又來了。他的提名理由也不是因為普京愛好和平,而是單純覺得普京這人很能幹很偉大。這樣看來作家科姆科夫就是普京的鐵粉一枚,他這麼給大帝掙面子,估計以後在俄羅斯會混的很好,文壇不好混還能跳去政壇試一試。

特朗普在9月9號被一名挪威議員提了名,理由是他促進了以色列和阿聯酋的關係正常化;三天後一名瑞典議員又提名了特朗普,主要理由還是特朗普促進了以色列和阿聯酋、巴林的關係正常化。

(以色列和阿聯酋、巴林簽署「和平協議」)

以色列建國以來和阿拉伯世界動了5次手,這就是所謂的5次中東戰爭,仗打完了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也就徹底鬧翻了,阿聯酋和巴林就是阿拉伯國家的一員,多年來視以色列為敵人,現在它們仨坐在白宮的草坪上籤了和平協議,從此不做敵人做朋友,這個看著還真的挺和平。

要是深究一下這個事兒,就發現和平從來都不是特朗普的目的。這個和平協議的誕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美國和以色列想聯合起來對付伊朗,拉阿拉伯國家入伙就是讓聯盟的力量更強大一些;其次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可以因此贏得聲望提升利庫德集團的支持率;巴林和阿聯酋既能獲得海灣大國的援助,還能得到美國的軍事保護;特朗普只希望能因此在即將到來的大選中收穫更多選票,尤其是猶太人的選票。

所以這4個國家的政要們各懷鬼胎地坐在一起簽和平協議,在理論上或者表面上意外製造了「和平」這個副產品,假如特朗普因為這個副產品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那和平獎的「獎設」怕是要崩了,諾貝爾的棺材板都要壓不住了。

現在讓我們回到提名這個問題上,到底是什麼規則能允許普京和特朗普被提名呢?這個問題我們得從諾貝爾和平獎的評審委員會說起。

(奧巴馬曾經獲得過和平獎)

和平獎的評審委員會總共就5個人,每年都是這5個人關起門來偷偷摸摸敲定最後的獲獎者。他們5人搜集、整理、研究、討論和投票,全程不留下任何文字和影像記錄,不接受外界的採訪和監督,也不召開新聞發布會,對評審理由守口如瓶,或許這個評審委員會才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組織。

如果讓這5個人滿世界找和平獎的得主,那工作量就太大了,所以他們找了個偷懶的辦法:每年發出上千份邀請函,讓收到邀請函的人推薦一個候選人過去讓他們選。這些邀請函被發給一些國家的議員、部長、元首,往屆和平獎的得主,各國科學家、作家以及某些國際機構的成員等等,所有收到邀請函的人都可以把自己心儀的人寫下來寄到挪威。

這次提名普京的俄羅斯作家科姆科夫肯定是收到邀請函了,推舉特朗普的挪威議員和瑞典議員手裡當然也有邀請函。有意思的是,無論是提名普京的俄羅斯作家還是推舉特朗普的挪威議員,他們都不是第1次推舉這兩個人,這種屢敗屢戰的精神很像是粉絲在推舉偶像。

上千份邀請函發下去,評審委員會每年也要收到至少三百名候選人,最終只有一兩個人會得獎,所以普京和特朗普面對的競爭是很殘酷,從概率上來看比他倆競選總統要難多了。評審委員會那5個人每年都得從300多人裡面挑出最後的獲獎者,整個挑選過程要持續10個月左右,在眾人的期待和關注下諱莫如深地忙那麼久,也確實很磨人。

(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現場)

被人提名只是漫長獲獎旅程的第1步,後面是更漫長的評審和投票表決,經過層層過濾後最終才會出結果,所以被提名不算什麼,如果現在就高興的手舞足蹈,那顯然高興的有點早了。

每年300多號人被提名和平獎,大部分候選人我們根本就沒聽說過,從提名到落選一直默默無聞,也就普京或特朗普這種自帶流量的政壇大V才會因為一個提名就躥上熱搜。不過雖然只是個提名,但好歹也是一份榮譽,畢竟諾貝爾和平獎在諾貝爾留下的那5個獎項里影響力是最大的。

為什麼和平獎的影響力最大呢?因為和平這個事兒它很挑人,參與人類和平進程的幾乎都是政客,導致和平獎總是不可救藥地跟政治掛上勾,涉及了政治就會涉及政治人物,涉及了政治人物那就很可能涉及到各國政要,而各國政要又是當之無愧的流量明星,所以和平獎就被這些人一步步帶火了。

(和平獎獎章的正面是諾貝爾的側臉像)

諾貝爾和平獎的影響力最大,但是已經獲獎的人不一定跟「和平」有關係,一些獲獎者不但不和平反而破壞和平,每次他們拿走獎牌和獎金,總是引起一片質疑和非議,評委會這麼做可就嚴重違背了諾貝爾當年的遺囑。

諾貝爾是瑞典人,遺囑里交代說把自己的巨額遺產買成有價證券,在保持本金穩定的基礎上,每年的利息和盈利分成5分,獎勵給5個獎項的獲獎者,每人大概分到手100萬美元左右,具體數額看諾貝爾基金會當年的投資收益而定。這5個獎里有4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頒發,但是遺囑里特別交代和平獎務必在挪威頒發,為什麼諾貝爾要做這個安排呢?

因為在諾貝爾生活的那個時代,由於種種原因挪威這個國家比較愛好和平,總是主張摒棄戰爭用對話的方式解決分歧,而且還積極支持國際和平組織的工作,這個就讓諾貝爾大受感動,所以在遺囑里交代和平獎要交給挪威政府頒發。

(特朗普原本還是普京的粉絲)

諾貝爾對和平獎的獲得者也有要求,他希望這個獎頒給那些「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的人,那些取消或裁減軍備的人,那些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做出貢獻的人」。要是以這個標準刷一遍歷年的獲獎者,就發現有些人根本就不該得獎,那5個人最終選了他們,可能是他們的某些行為打動了那5個人,或者那5個人收到了一些遊說和建議。

不管是裁減軍備還是促進民族團結,普京和特朗普都沒做到;以色列和阿聯酋、巴林的和平會議倒是特朗普組織的,但是這個「和平會議」本質上是個「結盟會議」,以後中東地區或許因此變得更不和平。雖然倆人獲獎無望,但是被提名一下也挺光榮的,對於政客而言能跟這個獎扯上一點關係,他們內心還是挺愉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