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南科大,憑啥成為全國前十強高校?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今天公布了 2022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結果,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並列排名第 16 位,這是中國大陸高校有史以來的最高排名。


在這一期的泰晤士排名里,南方科大打敗了哈工大西安交大、人大、北航北師大中山大學等眾多知名985高校;


在不久之前的QS排名里,南方科大同樣擊敗了人大、西安交大、華中科大、北航、南開、北京理工等一眾著名985高校。


這引起高教界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南方科技大學是誰?真有這麼牛嗎?


"四非大學"南方科大


先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四非」大學。

所謂「四非」大學,是指「非985大學」、「非211大學」、「非一流學科高校」和「非一流大學」。翻譯過來,就是新興辦大學,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享受體制內的各種資源配置。

南方科技大學就是一所典型的「四非大學」。

2008年9月,62歲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卸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七任校長職務。


此前一年半的2007年3月,雖然經濟發展迅猛,但是高教配套資源匱乏的深圳市決定籌建一所創新型大學,目標是迅速建成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并力邀馬上退休的朱清時院士作為南方科技大學的發起人之一。

這就是後來的南方科技大學。


2010年12月,教育部同意籌建南方科技大學。2011年2月,南方科大首屆45名教改實驗班的學生入校就讀,南方科大算是真正成立了。


南方科技大學的學科設置以理、工、醫學學科為主打造了一支國際化、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其中,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佔比約60%,境外和國外教師佔比接近三分之一,引進、培育院士45人,其中全職院士23人,國際化和高質量成為學校師資隊伍的顯著特徵。

南科大用短短的十年的建校時間,以基礎學科為主打造出比較前沿的學科水平,是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科技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


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


據了解,2019年在校老師共發表2608篇不同專業的論文,關於SCI就有2119篇。當年獲得了415項縱向科技項目,總的經費多達12.7億元。2020年,南方科技大學發表Science和Nature一共6篇論文,位居國內高校第9名,實力可見一斑 。


南方科技大學有許多創新的做法,引領時代潮流。


比如新生錄取,採取631綜合評價的自主錄取模式:即高考成績佔60%,學校組織的能力測試佔30%,高中學業成績佔10%。這樣就可以在自己選擇目標考生群體中,有很大自主權。


比如教學採用通識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本科生入學後不會分專業,可根據自己的特點,自主選擇專業。實行三制三化模式,及書院制學分制,導師制和國際化,個性化,精化教育。這對學生自由成長、發揮特長和天性有很大幫助。


再比如借鑒世界一流理工大學的學科設置模式,以理、工、醫為主,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節能環保等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這樣在學科發展上,從起步就有了明顯的後發優勢,有利於發揮新興院校的優勢。


南方科技大學2020屆畢業生升學就業大數據出爐。截至6月28日,南科大933名2020屆本科畢業生中,已獲升學就業offer的畢業生約93%。其中,超六成畢業生選擇了升學深造,約三成畢業生選擇就業。就業的學生,首選留在深圳。


南科大校長薛其坤透露,根據發展規劃,南科大將分三個階段實現建設「紮根中國大地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目標:


到2025年,特色學科達到先進水平,建成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力爭進入國家一流高校建設行列;

到2035年,建成與創新型國家、先行示範區相匹配的創新型大學,努力躋身中國高校第一方陣;

到2049年,成為紮根中國大地、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


2016年06月08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創新中心在南方科技大學揭牌成立,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亞太地區設立的唯一一個專註於高等教育的二類中心,曾任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的李銘擔任中心主任。


與南方科技大學很類似的另一所學校就是上海科技大學,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舉辦、共同建設。和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有血緣關係。


上海科技大學於2013年9月30日經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學校致力於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培養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提供科技解決方案及發揮思想庫作用,積極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參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努力建設一所小規模、高水平、國際化的研究型、創新型大學。


還有2015年3月,施一公陳十一潘建偉饒毅錢穎一、張輝、王堅等七人倡議成立的西湖大學。定位為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非營利性的新型高等學校。借鑒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規模和斯坦福大學的辦學理念,秉承「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聚焦理學、生命與健康、前沿技術等方向設立一級學科;由頂尖人才領銜組建相關院系,首先以研究院的名義完成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偏重理工科,隨後面向本科生。


2018年4月,西湖大學正式獲教育部批准設立,由施一公出任西湖大學校長。


第二個"港科大"?


1980年代,靠轉口貿易起家的港口城市香港面臨經濟轉型的巨大壓力,當時的香港政府策劃往靠科技轉型,決定興建第三所大學,就是後來的香港科技大學


1991年,香港科技大學正式成立,短短的20年時間發展非常迅猛,在2011年的QS亞洲大學排名中,一度超過香港大學,排名亞洲第一。


自創校之日起,港科大就放棄了大而全的發展目標,而是根據自身的發展特色和地區特點,定位辦小而精的名校,迄今在校生不足萬人。


難能可貴的是,科大尤其強調定位的區域性和階段性:


「一所好的大學在一個區域,等於一條魚在水缸里,拿出來就會幹死。一所大學必須清楚學校在國家、地區和不同階段發展的情況,比如屬於哪種類型,與別的學校又有何區別等等,這些都考慮在內,才會定位清楚」。


港科大同時採取高度國際化的策略,定位為研究型大學。


港科大擁有一支享譽國際的優秀教研隊伍。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人數共約450名,來自全球35個國家,各級教授全部擁有博士學位,其中75%的教授是從北美62所一流研究型學府取得博士學位。


從創辦至今,港科大堅持不懈地追求著三個理念:


作為世界級的學府,力求在每個精選的教學科研領域裡走在國際前沿;

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要求對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作為香港地區的主力高校,和政府及工商界通力合作,力求把香港發展成為以知識為本的社會。


在這種正確理念的指引下,港科大一步步地邁向了成功。


那麼,南方科大們能否複製港科大的光榮,「趕清超北」嗎?


(完)


「師說新知」刊名

承蒙書法家沈墨先生題寫。

特此致謝。


師說新知:教育|未來|觀念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