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詩經》里出現頻率最高的河流。原來在《詩經》時代,黃河水還很清澈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24期,原文標題《<詩經>中的重要河流》

文/李秀莉

黃河,詩經里的「河」多作黃河解,那時候的黃河水還很清澈,稱為「大河」(視覺中國供圖)

黃河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詩經》的開篇。《詩經》中的「河」字,都作黃河來解。它也是《詩經》里出現頻率最高的一條河流,共被提及27次。

漢代以前,黃河稱「大河」。它自青藏高原一帶流出,一路跨越山脈、丘陵、平原等地勢,最終匯入今天的渤海。黃河水徑流廣布,支津紛出,《周頌·般》記錄了這一景象——「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意思是,登上巍巍高山,高山小丘相連綿,千支萬流入黃河。

《詩經》時代,黃河水多見清澈。《魏風·伐檀》中記載,黃河水「清且漣猗」「直猗」「淪猗」。還有《小雅·斯干》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描述了黃河支流在溪澗之間清清流淌,南山景緻清凈深幽的美好之景。再有《小雅·黍苗》的「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此處的「泉」經考證也在黃河流域。後世因地理生態環境的改變,黃河水的黃濁現象日益加劇,自漢代以後,大河開始改名為黃河。

《詩經》中提及黃河的有24篇,傳頌較多的比如: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鄘風·柏舟》)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衛風·碩人》)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秦風·蒹葭》)

淮河

淮河是全國的第三大河流,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也是我國水系最發達的河流之一。淮河源頭在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地區,幹流流經鄂、豫、皖、蘇等省,最終向東匯入黃海。因為介於長江和黃河的流域之間,故人們習慣將淮河以北、黃河以南稱為「黃淮」,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稱為「江淮」。

淮河在中國地理空間中的位置比較特殊,它是區分南北的自然分界線、中國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晏子春秋》中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反映出古人對淮河兩岸自然風貌差異的直觀感受。直至今天,據說詢問一個安徽人的家鄉,一定要加上一句「淮南還是淮北」,逐淮而居的他們有著嚴格的南北方人的區分意識。

除了在自然地理空間中發揮著「咫尺分南北」的功能,淮河還見證了文化意義上的南北碰撞與融合。淮河流域涵蓋了中原文化區、海岱文化區、寧鎮文化區等,古文化面貌融通南北,表現出多元開放的特點。《詩經》里提到淮河的詩歌共有5首,在還是以中原文化為主導的話語體系里,淮河流域的部族以「夷」的形象存在:

匪安匪游,淮夷來求。(《大雅·江漢》)

式固爾猶,淮夷卒獲……憬彼淮夷,來獻其琛。(《魯頌·泮水》)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鋪敦淮濆,仍執醜虜。截彼淮浦,王師之所。(《大雅·常武》)

鼓鍾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鼓鍾喈喈,淮水湝湝,憂心且悲……鼓鍾伐鼛,淮有三洲,憂心且妯。(《小雅·鼓鍾》)

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至於海邦,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魯頌·閟宮》)

溱河與洧河

溱水洧水匯合交流後,成為了現在的雙洎河。《方輿紀要》卷47《洧川縣》記載,洧水「源出河南府登封縣北陽城山,至禹州密縣,又東流至新鄭縣合溱水為雙洎河」。西漢時期,桑欽《水經》中《溱水篇》記載:「溱水出鄭縣西北平地,東過其縣北,又東南過其縣東,又南入於洧水。」

兩條源頭不同的河流最終合而為一,清亮浩蕩,流向遠方,多麼像一對本不相識的男女因為互相吸引,最終走在了一起。在《詩經》里,溱河、洧河就被用作了對愛情關係的比賦。《鄭風·溱洧》是《詩經》中極具代表性的愛情詩篇——「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描述了年輕男女在溱洧河畔歡樂相聚,自由表達愛情的故事。此外,《鄭風·褰裳》中也有這樣的詩句:「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溱河、洧河的「聲名遠播」還在於這裡曾創造出一系列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從三皇時代的補國,到黃帝建都軒轅丘、夏啟建都今古城寨,再到西周春秋之際的鄶國、密國和《詩經·鄭風》所指的鄭國……關於它們的古老傳說也在持續為這片水域增添著魅力。

濟河

濟河又稱濟水。根據《水經》記載,濟水源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即今天的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先秦地誌《書·禹貢》里記載了此水的流向:「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于海。」「河」即黃河,「滎」「陶丘」「菏」是中國的古地名,在今河南、山東境內。濟河在入海途中三隱三現,因此並不完全是地上河

濟河無論是水量還是流程都不及黃河、長江與淮河,但卻與它們並列古代「四瀆」之列。這是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問過大臣許敬宗相似的問題,許敬宗答曰:「瀆之為言獨也,不因余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這種品性同樣在《鄘風·載馳》中那位愛國心切卻迫於無法渡過濟水、歸還故里的許穆夫人身上得到了體現。《詩經》提及濟河的詩篇有2篇: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有瀰濟盈,有鷕雉鳴。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邶風·匏有苦葉》)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鄘風·載馳》,但這裡的「濟」有人也做「渡」解)

洛河

又稱「洛水」,黃河支流,源出今陝西省洛南縣西北部華山南麓,東入河南,經盧氏、洛寧宜陽洛陽,至偃師納伊河後稱伊洛河,到鞏縣洛口以北流入黃河,全長467公里。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洛河在商周時期的統治版圖中佔據著核心地位,甚至直接關乎王朝的命運。《大雅·召旻》未直接提及洛水,但據考證詩中的「池之竭矣」「泉之竭矣」,以至「癲我饑饉,民卒流亡」,很可能指幽王時期「涇、渭、洛竭,岐山崩」的災禍。《詩經》明確提及洛河的則是《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維水泱泱。」

(主要參考資料:《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中國歷史大辭典》《詩經百科辭典》《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