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子專題報告:汽車MCU,晶元緊缺持續,國產替代加速

(報告出品方:中信證券

1 汽車 MCU:電動智能提升用量,功能升級抬高均價

MCU微控制器)為一類輕量化的計算晶元,在單晶元上實現基礎的計算機系統,廣 泛應用於汽車電子電控。MCU(Microcontroller Unit)即微控制器,又稱微控制單元或單 片機,是把微處理器的頻率和規格適當縮減,並將內存、快閃記憶體、計數器、A/D 轉換、串口 等集成到單一晶元上,形成的晶元級計算機。MCU 是許多電子設備的控制核心,因其高 性能、低功耗、可編程、靈活性,在消費電子、醫療電子、工業控制、汽車電子和通信等 領域廣泛應用。汽車所有電子電控均需用到電子控制單元(ECU),而每個 ECU 均需要至 少一顆 MCU 作為核心控制晶元。我們認為汽車 MCU 將在智能電動化趨勢下迎來量價齊升機遇,下面從量和價兩個角度分析。

量的維度:單車 MCU 用量從幾十到幾百顆不等,後續將受益於智能化、電動化。根 據中國市場學會汽車營銷專家委員會研究部的數據,普通傳統燃油汽車平均單車搭載 ECU 70 個;豪華傳統燃油汽車平均單車搭載 ECU 150 個,新增的 MCU 主要用於提升乘駕體驗(座椅按摩、中控娛樂)、車身穩定性與安全性等;智能汽車平均單車搭載 ECU 300 個, 新增的 MCU 主要用於自動駕駛相關硬體控制。


汽車 MCU 用量提升的推動因素:智能化及電動化。

智能化:當前汽車行業仍處於中低等級自動駕駛滲透率快速提升階段,ECU 及 MCU 用量均持續提高;我們預計 2025 年以後,行業將進入高等級自動駕駛發展階段,集中式架構及域控制器的應用將顯著減少 ECU 用量,但 MCU 用量或 將相對平穩。目前 L2 及以下 ADAS 硬體方案仍採用分散式架構,即便在中高級 別自動駕駛中,寶馬奧迪等傳統大廠仍以分布處理器「疊羅漢」方式實現 L3 級 ADAS 功能,因此自動駕駛應用會提升 MCU 應用數量。而集中式架構也不會 導致 MCU 數量需求的顯著下降,如特斯拉的底盤控制系統,ECU 數量由 14 個 簡化為 3 個,但每個 ECU 中包含 3-4 個 MCU,除極個別基礎功能 MCU(如車 門車窗)有望在集中式架構下發生融合,出於安全冗餘的考慮,ECU 融合併不會帶來車身及底盤相關 MCU 數量的降低,但部分 MCU 功能會被弱化,僅保留執行功能,運算統一由集中式域控制器負責。

2)電動化:三電系統的電控需求增加。電動車對 MCU 需求的提升主要體現在: i)電池管理系統(BMS)需要對充放電、溫度控制、電池間均衡進行控制,其中主控面板需要一顆 MCU,每個從控面板也需要一顆 MCU,因此 MCU 數量會 顯著增加。ii)整車控制器(VCU),電動車的動力系統相較燃油車更為複雜,能 量管理必須增加一個整車控制器,同時需要配備 32 位高階 MCU 晶元,數量依 據車廠方案不同而各異。iii)引擎控制器/變速箱控制器(存量替換),電動車的 逆變器控制 MCU 會替代燃油車的引擎控制器,由於電動機轉速較高,需要經過 減速器減速,其配備的MCU 控制晶元替換了燃油車的變速箱控制器。


價的維度:32位高階 MCU佔比提高,帶動整體 ASP提升。汽車 MCU 主要包含 8/16/32 位三種。1)8 位 MCU,主要應用於車體的各個次系統,包括風扇控制、空調控制、雨刷、 天窗、車窗升降、低階儀錶板、集線盒、座椅控制、門控模塊等較低階的控制功能。一般 價格小於 1 美元。2)16 位 MCU,主要應用為動力傳動系統,如引擎控制、齒輪與離合器控制和電子式渦輪系統等;也適合用於底盤機構上,如懸吊系統、電子式動力方向盤、 扭力分散控制和電子幫輔、電子剎車等。

一般價格在 1~5 美元之間。3)32 位 MCU,主 要應用包括儀錶板控制、車身控制、多媒體信息系統(TelemaTIcs)、引擎控制以及新興 的智能性和實時性的安全系統及動力系統,如預碰撞(Pre- crash)、自適應巡航控制(ACC)、 駕駛輔助系統、電子穩定程序等安全功能以及複雜的 X-by-wire 等傳動功能。一般價格在 5~10 美元之間,部分高端產品在 10 美元以上。伴隨汽車電子電控功能日趨複雜,疊加電子電氣架構集中化的趨勢,車載 MCU 中 32位佔比提高,帶動整體 ASP 提升。(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2 產業現狀:海外巨頭引領,國內初步滲透

全球 MCU 市場規模平穩增長,汽車MCU 增速快於行業。根據 IC insights 數據,2021 年全球 MCU 銷售額達到 196 億美元,同比增加 23%,未來 5 年 CAGR 預計為 6.7%,2026 年銷售額將達到 272 億美元。2021 年 MCU 總出貨量為 309 億顆,同比增長 12%,未來 五年 CAGR 預計為 3.0%,2026 年將達到 358 億顆。2021 年全球 MCU 市場 ASP 逆轉了 20 年來的下行趨勢,上漲 10%至 0.64 美元,主要因為供貨緊張,32 位等高階 MCU 需求 的提升將為 ASP 增長提供長期動力,未來五年,ASP 預計以 3.5%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至 0.76 美元。

全球 MCU 市場中,汽車 MCU 銷售額為 76 億美元,約佔 39%,另外 46%來自通用嵌入式應用 MCU(包括智能手機、計算機和外圍設備、工業用途和消費產品),其 余來自智能卡市場(銀行卡、公交卡、身份證等)及其他用途。未來五年,汽車 MCU 銷 售額預計將以 7.7%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稍快於 MCU 行業增速,至 2026 年銷售額將增 長至110 億美元。


中國 MCU 市場規模尚小,汽車 MCU 佔比較低。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21 年中國 MCU 銷售額(本文中如未作特殊說明,中國 MCU 銷售額指國內生產的 MCU 銷售額)達 到 46 億美元,同比增加 8.3%,全球佔比 23.3%,未來 5 年 CAGR 預計為 8.5%,2026 年銷售額將達到 69 億美元,全球佔比提升至 24.8%。中國 MCU 市場中,汽車 MCU 銷售 額為 6.8 億美元,約佔 15%。未來五年,汽車 MCU 銷售額預計將以 5.3%的複合年增長率 增長,至 2026 年銷售額將增長至 8.8 億美元。

全球 MCU 市場以汽車、工控應用為主,國內 MCU 集中於消費電子市場。需求端, 據 ASPENCORE,2019 年全球 MCU 市場下游消費以汽車電子、工控為主,分別佔比為 33%、25%;國內 MCU 消費以消費電子為主(26%),其次是計算機(18%)及汽車領域 (16%),與全球情況略有不同。其中,消費電子包括洗衣機、空調、微波爐、吸塵器、 電冰箱、家用影音娛樂系統、智能音箱、AR/VR 等,工業領域包括工業感測、電機控制、 步進馬達、儀器儀錶等,汽車領域包括汽車動力總成和安全控制系統等。

歐美龍頭遙遙領先,國內廠商正從通用型市場追趕,車載市場初步開始滲透。根據 IHS, 2020 年 MCU 全球行業 CR8=83%,行業集中度較高。在 MCU 晶元技術領域,低端 MCU 產品如 4 位、8 位、16 位國內自給率較高,中高端 MCU 市場則主要被微芯科技(Microchip)、 意法半導體(ST)、瑞薩(Renesas)、恩智浦(NXP)、英飛凌Infineon)等國外大廠壟 斷。根據 CSIA,2019 年中國 MCU 市場份額排名前列的包括瑞薩電子(17.1%)、NXP (14.5%)、意法半導體(8.5%)、微芯科技(7.7%)等公司,合計份額接近 50%,而國 內廠商尚未進入前列,具有較大的替代空間。


3 產業變化:供需緊缺持續,國產替代推進

我們詳細梳理了 MCU 原廠端及渠道端的價格及交期以及供需兩端的製造擴產和整車 需求,整體來看,全球汽車 MCU 供貨緊缺持續,國內廠商有望藉機導入整車廠供應鏈並 逐步提升份額。從 MCU 產業鏈來看,原廠位於中游位置,上游主要有原材料廠商、設備 廠商等,Fabless 型相比 IDM 型額外需要晶圓代工廠商支持,下游通過經銷商向終端應用 分散,包括汽車、工控、消費、通信等不同領域。

MCU 原廠端:2021 年以來,海外主流 MCU 廠商多次漲價,2021H1 主要因為供需 緊張,2021H2 至 2022Q1 疊加上游原料、加工、物流等成本上行。2020 年初,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各個領域供需均受到嚴重衝擊;2020H2 後疫情恐慌趨緩,需求端受經濟復甦、 居家辦公催生的宅經濟以及新能源汽車等新型應用驅動回歸景氣,且部分終端廠商積極備 貨導致訂單激增,然供給端由於 8 英寸晶圓產能緊缺、物流發貨受限等導致產品供應有限, MCU 行業嚴重供不應求,原廠產品價格上漲成為主旋律。意法半導體、英飛凌、瑞薩、 微芯、恩智浦等國際 MCU 巨頭 2021 年初起多次發布漲價公告,主要因需求強勁造成供 應鏈短缺,原料、晶圓、封測、物流等成本持續上行,且部分 IDM 型 MCU 原廠亦有製造 端擴產投資,漲價範圍基本覆蓋全產品線。根據產業調研,原廠 MCU 產品價格整體平均 每季度提價 10%左右。


MCU 原廠端對比:汽車佔比高的廠商業績景氣度更高,消費佔比高的廠商景氣度已有所回落。瑞薩電子是全球領先的 MCU 廠商,產品主要應用於汽車電子、工業控制、基 礎設施、消費等,2021 年營收中汽車電子佔比高達 46.48%;應廣科技是中國台灣專業微 控制器 IC 設計的領先廠商,2020 年營收近乎 100%來自消費電子市場。

從兩者季度營收 環比數據來看:1)2021H1,兩家企業營收均環比增長且應廣科技增幅更大,反映消費供 需更為緊張:由於 MCU 上游供給與下游需求嚴重不匹配,推動原廠產品量價齊升,瑞薩 電子、應廣科技月度營收均呈環比增長,瑞薩電子 2021Q1/Q2 營收分別環比+6%/+7%, 應廣科技 2021Q1/Q2 營收分別環比+9%/+18%,反映下游快速復甦且消費電子市場增速 高於汽車、工控等市場。2)2021H2,瑞薩電子營收持續環比大幅提升,應廣科技營收出 現環比下滑,反映汽車供需緊張仍持續:瑞薩電子2021Q3/Q4營收分別環比+19%/+22%, 應廣科技 2021Q3/Q4 營收分別環比+7%/-6%,說明下游應用中消費電子需求表現疲軟, 導致應廣科技營收環比下行;汽車電子、工控等領域需求持續上行,瑞薩電子業績環比快 速提升。

渠道端:渠道價格是實際供需錯配的放大器,2022Q1 再漲價表明下游需求提升。MCU 渠道價格、交期指由經銷商向終端廠商出貨時的價格、交期,是跟蹤 MCU 行業景氣度的 核心指標之一,其由下游終端需求強度以及發貨物流情況決定,同時也受到上游 MCU 原 廠供給情況影響。我們以意法半導體(如 STM32F103RCT6、STM32F103RET6 等)、兆 易創新(如 GD32F103VCT6、GD32F103RBT6 等)主流 MCU 產品月度價格、海外 MCU 原廠季度交期的波動情況追蹤 MCU 渠道的整體趨勢,縱向分析不同時期 MCU 渠道價格、 交期的變動:


20H2:供不應求,渠道價格環比+10%~100%,交期環比略有延長。從下游終端 需求來看,整體疫情恐慌趨緩,各個市場需求由降轉升、穩步復甦,導致 MCU 渠道價格提升、交期延長。從物流情況來看,疫情好轉緩解交運壓力,港口通航 逐步開放。從上游原廠供給來看,由於疫情後復工復產需要調整時間,疊加全球 8 吋晶圓(MCU 主要代工產線)產能本身較為吃緊,擴產需要建設時間且意願有 限,8 吋晶圓 ASP 逐季環比提升,導致 MCU 渠道價格提升、交期延長。基於以 上影響,海外 MCU 產品 20H2 渠道價格較 20H1 普遍提升約 50~100%,而國內 產品價格提升約 10%~40%;NXP、瑞薩 MCU 產品交期基本持平,微芯、意法 MCU 產品交期環比略有延長。

21H1:供需缺口加大,渠道價格環比+300~800%,交期環比嚴重拉長。從下游 終端需求來看,伴隨疫情步入常態化、居家辦公催生宅經濟以及新能源汽車等創新應用興起,各個市場需求進一步復甦,終端廠商亦加大訂單需求彌補庫存以應 對未來需求,且經銷商受「牛鞭效應」影響亦有囤貨意向,整體需求情況遠超預期,導致 MCU 渠道價格提升、交期延長。從物流情況來看,由於貿易往來激增, 運輸成本持續環比攀升,21H1 貨櫃平均運價約為 20H2 的 2 倍以上,導致 MCU 渠道價格提升、交期延長。

從上游原廠供給來看,意法半導體法國工廠疫情期間 縮產 50%且出現工人罷工事件,日本 AKM 晶圓廠失火、瑞薩 NAKA 工廠遭受地震影響,美國得州暴雪大規模停電影響 NXP、英飛凌等廠商產能,IDM 及代工 廠生產進度受到嚴重衝擊,上游晶圓產能雪上加霜,8 吋晶圓 ASP 環比提升幅度 擴大,導致 MCU 渠道價格提升、交期延長。基於以上影響,海外 MCU 產品 21H1渠道價格較 20H2 普遍提升約 300%~800%,而國內 MCU 產品價格提升約 300%~500%;海外 MCU 巨頭產品交期嚴重拉長,其中意法半導體產品進入緊 缺,而微芯產品最長交期達 55 周。


21H2:需求出現分化,渠道價格相對平穩,然貿易物流受阻,交期環比進一步 拉長。從下游終端需求來看,宅經濟紅利縮窄,手機、IoT 等消費電子市場需求 增速放緩,但汽車電子、工控等維持較高景氣,市場需求出現分化但整體仍較旺 盛。從物流情況來看,海運價格延續環比翻番式增長,自 2021 年 7 月以來亞馬 遜大規模查封店鋪(涉及較多中國賣家),貿易嚴重受阻,經銷商開始拋售積貨, 導致 MCU 渠道價格下降。從上游原廠供給來看,晶圓產能仍維持緊缺,8 吋晶 圓 ASP 維持環比提升趨勢。基於以上影響,MCU 渠道價格在 21Q3 維持上升趨 勢,但 21Q4 因需求分化及貿易受挫而快速下降;海外 MCU 巨頭產品交期進一 步拉長,NXP 產品進入緊缺。(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22Q1:終端需求分化,渠道價格漲跌不一,交期環比維持高位。從下游終端需 求來看,消費電子等需求相對疲軟,汽車電子、工控醫療維持景氣,市場整體增 速放緩且持續分化,導致汽車電子、工控醫療相關 MCU 渠道價格提升、交期延 長。從物流情況來看,海運價格環比略有下降,物流壓力減輕。從上游原廠供給 來看,意法半導體、微芯等多家廠商因原料、加工成本上升而持續漲價,反映晶 圓產能仍維持緊缺,導致 MCU 渠道價格提升、交期延長。基於以上影響,部分 MCU 價格出現回升,但增速不如 21H1;交期環比維持高位,NXP、ST 產品處 於緊缺,微芯、瑞薩產品最長交期達 52/45 周。

渠道端拆分:中高端產品價格更為堅挺,國內廠商跟隨海外漲價但幅度有限。我們根 據內核規格(ARM Cortex-M0/M0+為低端,M23/M3 為中端,M4/M4F/ARM7 為高端)、 提供廠商(海外/國內)將 MCU 進行分類,進一步分析渠道價格波動特點:


對比低/中/高端 MCU:中高端產品價格更為堅挺。20H2-21H2 期間,MCU 市場 嚴重供不應求,各產品價格持續提升,隨後受需求波動和物流影響又出現回落。 21H1 相對 20H1 漲幅,低端產品漲價幅度普遍在 100%~500%之間,而中高端 產品漲價幅度普遍在 300%~1000%之間,反映中高端產品較低端產品更為緊缺; 對比價格波動情況,低端產品價格在 21Q2 初就由漲轉跌,而中高端產品價格在 21Q3 末才開始回落,反映中高端產品價格更為堅挺。

對比海外/國內 MCU:產品價格同趨勢變動,但國內漲價相對滯後且幅度有限。 對比海外/國內價格變動趨勢,國內產品與海外產品價格同趨勢波動,但國內產品 漲價相對海外滯後 1-2 月且幅度低于海外產品,這主要由於國內廠商普遍採取跟 隨海外巨頭策略,且較緩和的漲價有利於取代海外廠商份額。聚焦高端產品,雖 然 21Q4 整體 MCU 價格普遍下跌,海外高端產品價格依然維持高位,這主要因 高端市場由海外少數巨頭把控,競爭壁壘較高,價格也更為堅挺。


製造端:IDM 及代工廠 MCU 擴產有限,預計供給緊張持續。車用晶元的規格主要是 8 英寸晶圓,部分廠商開始向 12 英寸平台遷移。據中國台灣資策會 MIC 表示,車用晶元 IDM 製造廠委外比重約15%,委外產品以MCU 為主,其中約 70%的部分由台積電製造代工。我們梳理了台積電和主要 MCU 廠商的擴產計劃,其中台積電通過擴產和重新分配產能的 方式應對汽車晶元供給缺口,而主要 IDM 廠商擴產計劃集中於 12 英寸,8 英寸擴產較少。

根據 SUMCO 2018 年的統計數據,8寸晶圓需求占汽車半導體需求中的 79%,12 寸晶圓 需求佔比僅 12%。對應的晶圓需求方面,根據 SUMCO 的測算,2018年汽車半導體晶圓 總需求約 200 萬片/月,其中 8 寸片約 160 萬片/月,到 2022 年整體需求有望增長至約 315 萬片/月,其中 8 寸片需求達到 240 萬片/月。根據 SEMI 數據,2013-2019 年,全球 8 英 寸晶圓產能 CAGR 僅約 3%,2019 年仍然不足每月 600 萬片。8 英寸投入產出比低於 12 英寸,二手設備採購困難是新產能增量不足的主要原因。

整車廠需求端:缺芯仍影響交付,部分公司公告減產或減配交付。復盤歷史,2020 年初疫情影響全球汽車及電子產業鏈的生產銷售,2020H2 開始汽車需求快速復甦,而整 車廠晶元庫存不足,導致 2021H1 的缺芯問題,而缺芯也導致 2021H1 全球及國內汽車月度銷量相對走弱;2021H2 開始缺芯略有緩解,全球及國內汽車銷量逐月向好;2022 年初 以來,整車廠普遍加大訂單,而上游晶元產能仍相對緊張。我們統計了國內外主流整車廠, 其中大眾、福特、豐田、通用、寶馬等均表示仍存在晶元短缺情況,導致汽車減產或減配 交付。沃爾沃表示半導體供應和產量正逐步改善,然而這一趨勢還未能解決公司當前的困 境。此外,我們關注到疫情、俄烏衝突等導致部分工廠停產,或將影響中期需求,須關注 後續進展。(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4 投資分析

兆易創新:公司為國內高性能通用 MCU 領跑廠商,產品適用於工業自動化、人機界 面、電機控制、安防監控、智能家居家電及物聯網等領域,是中國首個推出 Arm M3、M4 及 M23 內核的通用 MCU 產品系列的廠商。2020 年公司實現 MCU 收入 7.55 億元,同比 增長 70.14%,過去 5 年 CAGR 為 39.9%,增速快於全球市場。

2022 年,集中受益 MCU 國產替代,我們預計公司出貨量從 2021 年 4 億顆增長到 2022 年接近 8 億顆(受益新客 戶項目陸續導入、產能陸續釋放),公司車規級 MCU 有望於 2022 年年中量產,公司工規 級 MCU 此前已有後裝市場和商用車模塊採用,產品品質穩定性好(公司擁有長期 MCU 量產經驗和其他車規級產品量產經驗,如 NOR Flash 存儲車規產品已出貨 6 年),我們預計 2022年公司工業+汽車相關應用佔MCU 業務收入比重有望超過 50%,高端產品帶動整體 ASP 和毛利率中樞上移。我們預計 2022 年公司 MCU 業務收入有望達到 40 億元左右, 有望同比增長約 50%。

芯海科技:公司專註於物聯網 MCU、SoC和高性能混合信號集成電路設計,其核心 技術涵蓋高精度 ADC、低功耗/高可靠性 MCU、混合信號 SoC及工業級高可靠性 ASIC 等, 產品廣泛應用於智慧健康、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工業控制等領域。2020 年公司實 現通用 MCU 收入 1.04 億元,同比增長 31.46%,過去 4 年 CAGR 為 38.7%,增速快於全 球市場。

2021年公司首個車規級信號鏈 MCU 通過 AEC-Q100 認證,可應用於智能座艙 等領域,目前已導入汽車前裝企業的新產品設計。公司 2022年擬通過可轉債募資 4.2 億 元,其中 2.94 億元用於汽車 MCU 晶元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公司已規劃的汽車 MCU 產品 包括 M 系列和 R 系列,其中 M 系列產品主要應用在端控制比如車窗、車燈、雨刮、空調 等,R 系列主要用在域控制相關領域,如動力總成、汽車底盤等。我們預計 2022 年隨著 公司通用型 MCU 的客戶快速導入,MCU 業務有望繼續實現高速增長。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