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妙蘭 圖/unsplash網
一個細長的鐵皮罐子,裡面裝著燒開的水,咖啡館裡的小妹拿著研磨好的咖啡粉和紗布漏子緩緩走到桌邊,漏子在鐵皮罐中不斷來回拉動,一杯醇厚濃香的咖啡就此誕生。
海南話里,咖啡被稱為「歌碧」。如果想感受海南本土咖啡文化,那不妨去興隆呷一杯正宗的「歌碧」吧!
早在千年前,人類就對咖啡上了癮
當全世界都在叫囂奶茶上癮時,站在一旁的咖啡冷笑道:「論上癮,我排第二誰敢排第一?」在飲料圈裡,咖啡的確有和奶茶叫囂的資本。
人類對咖啡的癮,早在一千多年前咖啡在非洲衣索比亞被發現時就沾上了。起初,人們只是單純迷戀咖啡的味道以及提神醒腦的功效,直到15世紀,伊斯蘭教的「禁酒令」開啟了咖啡另一種讓人上癮的屬性——社交。
無法在酒桌上交流感情的穆斯林只能藉助咖啡進行日常社交活動,咖啡因此變成「全民社交飲品」,咖啡館也成為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比如英國第一家咖啡館是1650年由商人托馬斯·霍斯基開設,其主要目的是用來招待生意上的夥伴。在中國,咖啡也因其社交屬性風靡各地。
大約在1836年,丹麥人在廣州開了中國第一家咖啡館。早年咖啡譯名未定之前,國人將其稱為「番鬼的黑酒」「考非」「加非」、早期介紹西洋飲食小冊子《造洋飯書》里的「磕肥」。由此可見,咖啡一開始並不受國人待見。
轉折點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外灘開設了一批最早的咖啡館,這個被上海人稱為「咳嗽藥水」的咖啡,儼然成為洋氣摩登的象徵,在海派文人的社交圈中逐漸流行起來。
時至今日,咖啡令人成癮的屬性還在不斷衍生,從公共社交到私人空間。這個空間本身就有魔力,它既可以是和朋友、客戶見面的公共場所,又可以是一個人守著一張小方桌的私屬領域。在這個空間,互述衷腸和享受獨處並不衝突。
被譽為「世界一流」的國產品牌——興隆咖啡
中國的本土咖啡主要集中在台灣、雲南、海南。1884年,英國茶商將咖啡樹引進台灣;1892年,法國傳教士將咖啡從越南帶到了雲南;1898年,馬來亞華僑鄺世連把咖啡種子帶回海南。
相比台灣、雲南,海南咖啡以羅布斯塔種為主要種植品種。其咖啡油脂量高,口味濃而不苦,香而不烈,醇而不澀,還略帶些許果味,從口感和品質上都可以說是佳品。而海南咖啡中,尤其以興隆咖啡最為出名。
1960年,周總理來興隆華僑農場視察工作,品嘗興隆咖啡後說道:「我喝過不少外國咖啡,還是我們自己種植的咖啡好喝,興隆咖啡是世界一流的。」隨後,興隆開設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國營咖啡廠,並成為中國第一個受地理保護的咖啡產品。
咖啡對於很早就受華僑文化影響的興隆人來說並不陌生。20世紀50年代,為了安置從南洋地區回國的一萬多名華僑同胞,興隆華僑農場成立。這些歸國華僑在建設新家園的同時,也帶回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生活習慣,其中就包括喝咖啡。
這個常住人口約35000人的小鎮,卻林立著超過200家的咖啡館,人均年消費咖啡約230杯,年消費咖啡豆最近十年一直穩定在100噸以上。或許因為是原產地,被都市小資奉為洋氣摩登的咖啡,在興隆卻顯得格外平民化。
「阿妹哦,來一盅歌碧」,興隆許多咖啡店裡都可以聽到這種熟悉的「海普」。本地產的中粒種咖啡豆放到特製的鐵鍋中焙炒到一定溫度,用風扇吹去種皮,並加入白糖、食鹽和牛油攪拌均勻炒制,這種特殊烘焙方式炒制出來的咖啡色澤油亮,香味濃郁。
沖泡方式也頗有特色,先將白砂糖或煉奶倒進杯底,再倒入黑咖啡輕輕攪拌。一盅咖啡,幾碟南洋風味的小點心,三五成群的興隆人圍坐閑聊,交流的語言豐富多彩,普通話、客家話、海南話,其間還有摻雜閩南語、印尼方言。
許多興隆人可能並不記得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喝咖啡的習慣,但對咖啡的依賴就像每天都要吃米飯一樣自然。「不是正在喝咖啡,也是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形容的就是興隆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