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客問答|古代的「網紅」冰品是如何製成的?

近日,全國多個城市正在經受高溫炙烤,南方地區多地烈日炎炎,高溫佔據天氣舞台C位。「枯藤老樹昏鴉,空調冷飲西瓜」,天氣一熱,很多人就會拿這句話來調侃。炎炎夏日,吃冷飲大概是不少人喜歡的消暑辦法。事實上,冷飲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人也有夏日用冰、吃冰防暑降溫的習慣,而且還相當講究。

「冰鎮米酒」

冷飲起源於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周朝設有專掌「冰權」的「凌人」。《周禮·天宮·凌人》記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西周時期, 「凌人」更上升為朝廷中的一個職位,專門負責冷飲的製作。

春秋時期,「冰鎮米酒」開始在諸侯們的宴席上出現。《楚辭·招魂》中有一句「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意思是濾去酒糟的米酒冰鎮後喝起來清涼又美味。當時的冰鎮飲品,並不是把冰塊切小以後直接放進酒水裡,而是需要用到「冰鑒」來「湃」上一段時間。「冰鑒」可以視作是當時的冰箱。使用時,將冰塊置入鑒內,再將盛裝了酒水或瓜果的銅缶放入其中。在當時,這是一種非常奢侈的享受。

戰國 青銅冰鑒 中國國家博物館

唐摭言》中提到「蒯人為商而賣冰於市」,說明唐朝的時候,市集中就已經出現了賣冰的商人。根據《雲仙散錄》中的說法,「長安冰雪,至夏則價等金璧」,這句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夏天用冰昂貴,平常人家恐怕消費不起。

酥山

唐代出現了一種非常流行的冰食,名為「酥山」。其中,「酥」是一種奶製品。唐代詩人王泠然寫道,「味兼金房之蜜,勢盡美人之情。素手淋瀝而象起,玄冬涸沍而體成」,記下了酥山的製作方法,需要將蜜糖淋到碎冰上,冷凝成小山的模樣。

為了讓酥山既好吃、又好看,人們還會在擺盤時點綴襯物。後來除了白色的「酥山」,還出現了「貴妃紅」或「眉黛青」染出來的紅色或綠色的「酥山」。在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的「侍女圖」中,可以看到侍女的手中所捧著的,正是裝飾了花朵與彩樹的「酥山」。

唐代章懷太子墓壁畫上 侍女的手中捧著裝飾了花朵與彩樹的「酥山」

「甘菊冷陶」

由於冰價昂貴,唐朝時冰飲多為有錢人家享用,冷飲成為普通食物,那是宋朝以後的事。宋朝時,果汁飲料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宋代人把冷飲叫「涼水」,這種涼水並不是水,它屬於果汁類飲品。據《東京夢華錄》等古籍記載,當時的冷飲種類相當繁多。如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鹵梅水、紅茶水、椰子酒、姜蜜水、苦水(一種加冰的茶)、香蕈飲、紫蘇飲、荔枝膏水、白醪涼水、梅花酒、金橘雪泡、縮脾觀、冰雪、沉香水等。

古人的消暑妙法

當時盛行一種「甘菊冷陶」,它的製法是先用好米煮成稀粥,然後放進一些經過加工的甘菊作為香料,最後盛入器皿放在清涼如冰的井水中進行「冰鎮」,便成了很好的甘菊冷飲了。

每到夏天,夜市冷飲攤位生意非常興隆,常常要營業到三更天才結束。宋朝詩人楊萬里曾在詩中描繪盛夏六月賣冰消暑的場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冰酪

北宋英宗年間有一種專供皇親貴族的冷食叫冰酥,又稱冰酪,它是以冬天藏在冰窖里的冰塊,與牛羊奶、果汁等摻和在一起調製而成的。楊萬里對冰酥情有獨鍾,寫詩云:「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來盤底碎,雪向日冰銷。」詩意是說,冰酥看上去是膩口的,入口卻爽滑好吃;看上去是凝固的,入口卻軟綿飄逸。剛取出來時晶瑩似玉,放到盤子里就碎了,不一會好像雪見到太陽一樣,漸漸消融了。

元世祖忽必烈最喜歡吃冰酥,將其列為宮廷消暑冷食,經御膳房多次改進,使之味道更佳。據說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品嘗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後來,他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還在他的《東方見聞錄》中寫道:「東方的黃金國里,居民們喜歡吃奶冰。」自此,中國冰酥便在義大利傳播開來。

「酸梅湯」

明清時,不少美味冷飲名品相繼出現,僅《紅樓夢》中就有酸梅湯、玫瑰露、木樨露、涼茶及玫瑰鹵子湯等記載。由此可見,這時候的冷飲不僅花樣繁多,質量也越來越高,其中以北京的「冰鎮酸梅湯」最負盛名。清代文人王漁洋曾吟詩讚道:「櫻桃已過茶香減,銅碗聲聲喚賣冰。」

到了清末,中國已出現了一種新型飲料叫「荷蘭水」。所謂荷蘭水,其實就是現在大家常喝的汽水。除了荷蘭水,清代人過夏天還會吃「冷飲冰」,這冷飲冰實際上是一種冰塊,當年夏日的街頭,隨處都可聽到冷飲冰的叫賣聲。這種冷飲冰發展到後來,就是夏天孩子們常吃的廉價的「冰棍」。

翻閱古畫、典籍,我們才發現,原來古時候也有各色美味的冰食以供消夏解暑,為了這份可口的「夏季限定」,祖先們絞盡腦汁,這些生活中的智慧讓人們在千年之前便體會到了酷暑時節吃「冰」的樂趣。

監製:唐心怡

編輯:周佳苗 馬宇聰

校對:孫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