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城網
長城網記者 路娟 高航
「當年在狗背嶺抗日根據地,王強等三名戰士為了掩護八路軍十三團五連安全轉移,憑藉小西天的有利地形,打退日偽五次衝鋒,最後英勇獻身,後人為了紀念他們,稱他們是『小西天三烈士』。」
站在河北省興隆縣朱家溝烈士陵園,從小聽著「小西天三烈士」革命故事長大的孫金生,20年來一遍遍向前來參觀的人們講起這個悲壯故事。
「小西天三烈士」紀念碑。長城網記者 高航 攝
「我爺爺那時候十五六歲,是八路軍的交通員,小時候爺爺經常給我講抗日故事。『小西天三烈士』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村,印象最深刻,也最感動。」48歲的孫金生是承德市興隆縣朱家溝村黨支部書記,也在村裡當了20年的義務講解員,「我要把這些故事一代代講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都銘記這段歷史。」
日偽軍為實施「無人區」政策,在興隆當地建立了199個部落,即「人圈」。紀錄片《東方主戰場》截圖
興隆縣地處燕山腳下,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是通往關內關外的重要通道。正因如此,興隆這塊土地成了日本侵略中國、佔領華北地區的重要區域。
從1939年秋到1944年春,日本侵略者在東起山海關以西的九門口,西抵獨石口以北的老丈壩的千里長城線上製造了舉世罕見的千里「無人區」,而整個興隆縣就是千里「無人區」的重災區。
「日寇為推行『集家並村』,製造千里『無人區』,施行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在興隆『無人區』,將全縣2000多個自然村的10多萬群眾,強行驅集在199個部落(即「人圈」)里,施行野蠻的法西斯管治,目的就是隔絕老百姓和八路軍的聯繫。」興隆縣抗日戰爭紀念館講解員沈亞靜說。
被日寇頻繁「掃蕩」後的興隆山區,人畜斷絕,房屋燒毀,寸草皆無。在「集家並村」過程中,伴隨著日軍大規模的屠殺行動,僅興隆縣被屠殺和折磨致死的就達6萬多人。
興隆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沙盤,再現了當年日偽軍在興隆為了實施「無人區」政策而建立的部落。長城網記者 高航 攝
在興隆抗日戰爭紀念館的顯眼處,精心製作的沙盤還原了當時百姓生活在部落里的真實情況。
「百姓在部落里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一些老百姓不願意被趕進部落里,就躲在了深山裡,跟著八路軍一起抗戰。」沈亞靜說,像霧靈山、五指山、狗背嶺等地的群眾,堅持在「無人區」與日寇進行的戰鬥從未停止,有的在山崖下搭個簡易棚,有的在山洞、土洞里避寒。生活雖苦,人們卻充滿著抗日必勝的堅定信心。
抗日戰爭期間,興隆先後有6000多人參加八路軍和抗日游擊隊,萬餘人參加民兵組織進行抗日鬥爭。中共組織及八路軍在興隆境內建立了霧靈山、五指山、狗背嶺三片抗日根據地,這三片根據地的面積雖然只有千餘平方公里,經曆日偽軍數百次的「圍剿」,卻始終摧不垮,一直堅持到抗日戰爭最後勝利。
今日的霧靈山自然保護區,昔日八路軍曾在這裡建立抗日根據地。長城網記者 高航 攝
「歷史上興隆曾被劃為『清東陵後龍風水禁地』,封禁達254年,植被茂盛,但在抗日戰爭時期這裡遭到了嚴重破壞。興隆人民靠著流淌在血液里的那種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艱苦奮鬥,重建家園,讓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恢復。」沈亞靜告訴記者。
近年來,興隆始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70年代,興隆先後有組織有計劃開展大規模造林栽果活動10餘次,森林覆蓋率增長了近3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興隆縣山楂、板栗產量迅速增長,一躍成為「全國山楂生產基地縣」和「中國板栗之鄉」。
今日的興隆山清水秀,被稱為「中國板栗之鄉」。長城網記者 高航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的興隆縣,森林覆蓋率達71.25%,位居華北縣區首位,目前已形成山、林、水、洞等類型齊全的旅遊資源體系,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休閑度假。「2019年底,興隆旅遊接待遊客468.2萬人次,綜合收入56.184億元,鄉村旅遊接待遊客245萬人次,綜合收入19.6億元。」興隆縣旅遊和文化廣電局工作人員王立興說。
從昔日無人區到今朝秀美風景旅遊地,當前興隆正在努力創建生態文明示範縣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在「興隆精神」的指引下,一個嶄新山城正在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