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游擊戰十六字訣,是從一位「山大王」身上學到的

毛主席沒有上過軍校,為什麼能成為偉大的軍事家?除了他天生敏銳的洞察力之外,還與他善於學習有關。

比如著名的「游擊戰十六字訣」,就是毛主席從一位「山大王」身上學到並發揚光大的。

井岡山地處江西與湖南交界,自古地僻人稀,是流寇草莽嘯聚之地,在毛主席率部進駐井岡山之前,這裡就已經有了袁文才王佐等一批綠林豪傑佔山為王。

其實在袁王二人之前,井岡山還有一個山大王,堪稱袁王的師父,袁王就是慕其名而來落草的,此人名叫朱孔陽。

朱孔陽是廣東流民,早年參加軍閥部隊,混上了連長,因為受不了上司的盤剝,一怒之下,帶著二十多個士兵嘩變,來到井岡山佔山為王,當了山大王。

朱孔陽由於在軍閥混戰中被槍炮聲震聾了,所以人送綽號「朱聾子」。

朱聾子雖然是個目不識丁的文盲,但多年闖蕩江湖,頗有一些頭腦,深知兔子不吃窩邊草的道理,在井岡山地區只打富不打窮,所以老百姓對他還是很有好感的,經常幫他送情報。

一旦有軍閥的部隊來圍剿,朱聾子早早就通過老百姓的情報知道了,他也知道自己部隊的實力太小,不能跟軍閥部隊硬拼,於是就帶著嘍啰們在山裡到處躥,軍閥部隊被拖得疲憊不堪,最後只好打道回府。

朱聾子這一招非常有效,屢試不爽,甚至把它總結成了「獨家秘訣」,就是「不需會打仗,只需會打圈,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跑不贏就鑽,鑽不贏就化(化裝成老百姓)」。

因此,朱聾子在贛南一帶頗有些名氣,引得許多好漢前來投奔,井岡山也因此名聲大噪,甚至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認為是個開闢革命根據地的好地方。

1927年9月,毛主席領導了聲勢浩大的秋收起義,可惜在錯誤方針的誤導下,起義最後失敗,數萬起義大軍最後只剩下一千來人。在這個關鍵時刻,毛主席及時轉變了發展方向,不再盲目攻打大城市,而是要保存實力,建立根據地。

毛主席早就知道井岡山是個險要之地,也聽說過朱聾子和袁文才、王佐等人的大名,因此,毛主席就把目光放在了井岡山,決定上山與這些「草莽英雄」合作,建立革命根據地。

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井岡山得到了迅速發展,並不斷向周邊地區發展壯大,這自然也引起了反動派的恐慌,派重兵圍剿井岡山。

毛主席在率軍反圍剿中,得知了朱聾子的「獨門秘訣」,深受啟發,非常認同朱聾子的這套游擊戰戰術,但是毛主席也對朱聾子的「獨門秘訣」進行了改進,提出「不但要會打圈,更要會打仗」,「打圈」是為了保存實力,讓敵人陷入疲憊被動,露出破綻,自己再伺機消滅敵人。

毛主席通過一次次戰鬥實踐,在1928年初步形成了游擊戰原則,比如「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消滅敵人」,「堅壁清野,誘敵深入,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少我攻」等等。

後來,毛主席意識到,軍隊人數的多少並不一定與強弱劃等號,「敵少我攻」還是具有一定的冒險性,於是改為「敵疲我攻」,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意義完全不同。

讓敵人疲憊恐慌,不僅是戰術措施,也是戰略目的,因此更具「勝算」,更具指導意義,從此,偉大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十六字訣橫空出世,成為指導我軍游擊戰爭的至高綱領。

這個看似輕飄飄的戰術,不僅可以用來對付實力一般的地方軍閥對井岡山的圍剿,在面對蔣介石幾十萬重兵對蘇區的大圍剿時,同樣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毛主席的偉大就在這裡,他從來不屑於坐在辦公室里制定什麼制度,而是主張在具體的戰鬥中總結經驗教訓,而且從善如流,海納百川,即使是山大王提出的思想,只要有用,毛主席就來者不拒,為我所用,這是跟當時中央的一些所謂「正宗的布爾什維克」們截然不同的。

後來的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只要堅持毛主席提出的軍事思想,我軍就一定能取得勝利,而一旦背離了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就一定會遭到失敗。

(參考資料:《毛澤東軍事箴言》《毛澤東如何駕馭戰爭》《毛澤東為什麼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