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七十年,回首來時路,西南科技大學老校長深情回憶校史脈絡


1952年,國家根據全國建設發展需求,決定進行全國院系統一大調整,建立各種專門學科專業的高校和中等專科學校。我校就是由西南軍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建築工程管理局創辦的「西南建築工程學校」和西南工業部新辦的「重慶第一土木建築學校」這兩所在1952年建立的學校,於1953年春,由中央建築工程部決定將上述兩所學校合併建立「重慶建築工程學校「而發展起來的。新校址選在重慶市教育文化區沙坪壩。學校受建工部和高教部中等技術教育司領導,開創了我校初始階段的輝煌歷程。


1956年成立國家建築材料工業部。1958年10月,建工部教育局通知學校:「部決定將你校任務改為培養建築材料工業幹部的高等學校。校名為「重慶建築材料工業專科學校」。


此後15年間,由於建工和建材兩部多次分合等緣故,我校校名、校址及辦學層次發生過多次變化,學校師生也經歷了嚴峻磨練。1958年,學校曾招收了硅酸鹽專業學生,但次年7月,部教育局來電指示學校「今後向非金屬採礦單科性學校發展」,決定撤銷了硅酸鹽專業。1960年又指示學校辦成礦業學院。學校此前在1959年夏,按建工部規定,已招收了採礦專業大學本科生60人。在1960—1961年度,學校招收了非金屬礦床開採、非金屬地質勘探、非金屬礦山機電石棉與石棉製品四個專業的5年制大專生。但採礦專業大學本科生很快又按建工部教育局指示轉往北京建材工業學院。1960年,根據四川省高教局關於大中專教育壓縮意見:「凡1960年內新辦的5年一貫制專科一律撤銷」。我校5年一貫制專科一律改為4年制中專,專業包括地勘、採礦、石棉製品、機電、硅酸鹽工程。1962年,建工部發出「關於部屬中專學校更改校名的通知」,我校更名為重慶建築材料工業學校。1964年11月,建工部決定我校與徐州技校合併遷往石棉縣,改為半工半讀類學校。由於徐州技校堅決抵制和1965年4月建工和建材兩部分開,建材部教育處不同意我校遷石棉縣,並於當年6月1日來文通知「你校遷校問題,今年暫不動,明年是否遷往石棉,待下半年再研究決定。」故搬遷石棉指令並未落實。到1965年9月,建材部才通知「按建工部原決定搬遷石棉,試行半工半讀教育。學校應於明年二月搬遷完畢。」這時,學校也才正式動員全校師生開展遷校工作,並在66年3月基本搬遷完成。到石棉後,按照建材部指示更名為「建築材料工業部四川非金屬礦山半工半讀中等技術學校」(因校名太長,後被簡稱為「四川礦校」),並於1966年2月4日正式啟用了新校名及印章(據「四川建材學院校史」p.124)。這裡需要說明,在《西南科技大學校史》中把這次校名改變時間寫成1964年11月,與史實不符。(文檔記載的更名時間是1966年2月4日。這一失誤也許是因該書要趕在當年接受高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前出版,未能仔細查閱原始檔案之故。)


1973年底,終於結束了學校多年曲折起伏發展困境。教職工們在學校黨委領導下,經受住了在石棉8年艱難環境的錘鍊,大家忠誠教育事業,艱苦奮鬥,砥礪前行。爭得了上級支持,在1974年春搬到綿陽城東的一處建築公司舊址建校,並於1975年5月7日更名為四川建築材料工業學校,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


1978年我校升格為四川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正式開始了本科教育歷程。當年年底,清華大學綿陽分校遷回北京本部。經國家建材局與四川省政府協商,以國家建材局購買方式將清華大學綿陽分校校址交予四川建材工業學院使用。1979年春,學校主體遷往清華大學綿陽分校校址,即現在西南科技大學本部西區。


1993年8月,國家教委批准四川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改變領導管理體制並更名為西南工學院。同意實行聯合辦學後的西南工學院由國家建材局和綿陽市政府共同領導,以國家建材局為主,與有關大型企事業單位組成校董事會參與管理。西南工學院董事會隨即正式成立。


1998年,國家決定對81所部屬高校實行中央部門與地方共管,以省管為主的辦學體制。西南工學院成為四川省管為主的學校,並由分管高校的副省長任學校董事會董事長。當年12月末,綿陽市委決定將綿陽紡織、絲綢兩所中級技校併入西南工學院的成人教育學院。



2000年,西南工學院抓住中國(綿陽)科技城建設正式啟動的歷史機遇,與綿陽經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了西南科技大學。成立了西南科技大學董事會。我校駛入了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快車道。接著開始了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的新征程,書寫著學校快速持續發展的輝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