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耕漠(1908年10月18日-2008年9月12日)是我國著名的革命家和經濟學家。原名丁士通,譜名丁龍孝,曾用名李抗風、李政、李百蒙。浙江於潛(今浙江臨安)橫山村人。1922年冬在於潛縣立高等小學畢業後,便抱著實業救國之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浙江省立甲種商業學校(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前身)。
在校期間,他一面孜孜不倦地刻苦鑽研學業,充實科學文化知識;一面積極投身社會運動,奮發拯救祖國和平。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他組織校學生自治會派代表參加了杭州學生「五卅」慘案後援會,並帶領同學上街義賣,募捐,參加全市反帝示威遊行。下半年,在他的參與帶領下,發動了反對學監實行封建專制的管理方法、反對校長任用無能教員的鬥爭。學業未滿之時,北伐戰爭的號角從華南吹到華東,1927年2月,國民革命軍第17軍開進杭州,他毅然投筆從戎,成為17軍2師政治部的一名宣傳員。
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他一度流亡武漢參加總政治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附屬教導團,接受軍政訓練。8月回到浙江返校後,參與建立了團支部,並任支部書記。9月,他又擔任共青團杭州一區區委書記,負責全市學校共青團工作。同年11月,杭州黨、團組織相繼遭到破壞,因叛徒出賣,他作為政治犯被捕關押於杭州「浙江陸軍監獄」。在長達6年多的鐵窗生涯中,他秘密堅持自學馬列主義基礎理論知識,攻讀政治經濟學,為日後的革命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與獄中難友薛暮喬等人一起編撰《中國經濟情報副刊》。
出獄後,他即赴滬從事經濟研究,並與錢俊瑞合作以「朱心湛」的筆名發表了第一篇經濟短評。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他開始在經濟學界嶄露頭角,以「駱耕漠」的筆名撰寫大量經濟時評,抨擊國民黨經濟政策,揭露社會黑暗,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宣傳革命。1938年,駱耕漠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中共浙江省委統戰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以及中共東南局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這期間,他指示共產黨員王聞識在於潛鶴村創辦《民族日報》,又發起組織浙江旅滬同鄉回鄉服務團,創辦《動員周刊》、《抗建論壇》、《東南戰線》、《皖南人》等刊物,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皖南事變以後,駱耕漠進入蘇北鹽城敵後抗日根據地,擔任新四軍財政經濟部副部長,從此全心致力革命的經濟工作。1941年到1949年,他參與領導蘇北、華中、華東等解放地區的地方財經工作和部隊供給工作,歷任蘇北區黨委財委副書記兼鹽阜區行政公署財經處長,蘇浙軍區、華中軍區供給部長,三野東線兵團後勤部長,華野、二野總前委財委委員兼秘書長等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駱耕漠又任華東區財委會委員、秘書長、副主任。1954年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併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研究員。1981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1982年受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起承擔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科研項目《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商品經濟特點理論剖析》和《對我國十年來經濟體制改革的考察和典型調查報告》。
駱耕漠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在擔任繁重的領導工作的同時,從30年代就開始從事經濟理論研究,著述不輟。此後,在新中國成立後的40多年中更是碩果累累,論著頗豐。他一方面參與國家經濟建設的計劃管理工作,一方面深入、系統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同時著力進行經濟政策的研究和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探索,特別深入鑽研對當前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有重大指導意義的基本理論。如:商品貨幣關係、生產勞動關係、價值和價格、利潤和地租問題等中國財政經濟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其政治經濟研究已成為我國政治經濟學理論流派之一。
駱耕漠孜孜不倦、潛心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從20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駱耕漠發表了幾十篇革命和經濟理論的論文。從論文的內容來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新中國建立前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駱耕漠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觀點深入研究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嚴重問題,指出只有推翻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制度,中國的經濟才有出路;新中國建立到70年代末為第二階段。這一階段,駱耕漠對我國過渡時期的經濟規律和重大經濟問題進行了大膽的探討,指出過渡時期我國經濟包含國營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三種經濟,它們各有各的經濟規律,只有遵循它們的經濟規律,經濟才能得到有效發展;改革開放初期到90年代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駱耕漠系統研究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成分、產品分配關係和交換關係、工商產品的計劃分配和市場流通、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等重大問題,為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資料來源:《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志》(1911—2011),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圖| 網路
編輯| 周沈悅
審核| 朱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