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臨近疊加政策持續吹暖風之下,餐飲板塊前幾日狠狠地反彈了一波。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9月26日、27日,港股市場的餐飲板塊連續兩日強勢上漲,錄得漲幅分別為4.92%、5.19%。與此同時,個股方面也在這兩天紛紛走高,譬如九毛九(09922),該股兩日分別上漲6.58%、6.42%,重越10天及20天線。
眾所周知,由於疫情的零星爆發,今年上半年餐飲行業的情況並不樂觀: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上半年全國餐飲收入為20040億元,同比下跌7.7%;限額以上餐飲收入4879億元,同比下跌7.8%。
此背景下,曾靠著太二酸菜魚一路狂奔的九毛九的發展趨勢也盡顯疲態——太二擴店速度放緩、翻台率下降、其他品牌青黃不接等。
如今,隨著多地發布促消費政策以及國慶假期臨近,餐飲板塊的復甦之火又重新燃起。其中,東吳證券直言表示,消費預期收入的邊際改善、紓困扶持政策帶來成本費用的降低,將對餐飲等行業業績產生較大幅度的積極影響。分析人士表示,隨著中秋、國慶假期臨近,疊加政策優化改善,居民消費需求或集中釋放。
可誰曾想,這把增長之火還沒燒多久,國慶假期前一天(9月30日),九毛九股價便低開低走,盤中一度跌超15%,截止發稿,其股價大跌12.61%,報於14.14港元,一下子抹平前兩日漲幅。
(行情來源:富途)
而促使九毛九股價大跌的原因則是——該公司擬耗資11億元收購位於廣州市天河區之廣州國金天地商業及辦公室開發項目26%股權。具體而言,9月29日,九毛九公布,向獨立第三方中山市碧翠收購位於廣州市天河區之廣州國金天地商業及辦公室開發項目26%股權,按單位價格每平方米33,012元人民幣計算,最高現金代價11億人民幣,將以內部資源支付。
餐飲企業布局物業業務,九毛九這一步棋外界屬實有點看不懂了。那麼,多重布局之下,九毛九能否真正重燃增長之火呢?
主品牌增長乏力 上半年營收凈利雙雙下降
「知其因,方能明其果」。透過九毛九財報,不難發現,九毛九的下滑態勢其實由來已久。
據九毛九的半年報披露,受疫情的衝擊所致,今年上半年九毛九營收凈利雙降——期內,該公司實現營收18.99億元,同比下滑6.1%;實現歸母凈利潤5770萬元,同比下滑69%。另外,截止 6月門店總數475家,其中太二384家,上半年凈增加34家,九毛九西北菜77家,慫火鍋11家。
具體來看,疫情導致的堂食缺失是造成九毛九營收下滑的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國內多個省份,尤其是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相繼出現疫情,再加上這幾個城市又是太二門店的「主要根據地」,受封控措施影響,上半年九毛九逾60%的餐廳經歷了不同時間的堂食服務暫停或限制,平均持續時間約為32天,造成的收入損失約為5.91億元。
分品牌來看,九毛九的兩大主要品牌「太二」「九毛九」營收和翻台率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今年上半年,營收方面,太二、九毛九兩大品牌分別實現營收14.81、3.12億元,分別同比下滑7.4%、17.9%,占公司營收比分別為78.0%、16.4%。翻台率方面,上半年九毛九、太二翻座率分別為為1.8次/天、2.9次/天,上年同期為1.8次/天、3.7次/天,主要系疫情導致商圈客流顯著減少。
(數據來源:九毛九財報)
而若再將時間線拉長一點來看,九毛九的這兩大「新舊」主力品牌似乎也慢慢顯露了下滑之勢。
就拿「九毛九」品牌,該品牌作為九毛九曾經的主力品牌,自2018年以後便開始走入「下坡路」——據財報數據顯示,九毛九西北菜餐廳數量從2016年的128家增長至2018年的147家,之後九毛九西北菜的餐廳數量開始不斷下滑,一直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77家。
隨著門店的顯著收縮,九毛九這一品牌已經不再被視為公司的「主力品牌」,營收佔比已經縮至16.4%。雖然,該公司表示九毛九的收縮是公司的優化調整之舉,但從日漸式微的營收貢獻度來看,不難看出,這一品牌增長乏力的現象。
再看「太二」品牌,憑藉高效、可複製的特徵,近幾年該品牌一路狂奔成為九毛九新的主力品牌,營收佔比在今年上半年達到了78%。話雖如此,但從該品牌逐步下滑的翻台率來看,太二這一品的吸引力也正在逐步下滑——據財報數據披露,2018至2021年,其翻台率分別為4.9、4.8、3.8、3.4,隱隱透露增長疲憊的跡象。
需要注意的是,太二品牌的翻台率下滑,不僅僅只是疫情的影響,競爭愈發激烈的市場環境無形之中也進一步加劇了該品牌的增長壓力。據智通財經APP獲悉,由於酸菜魚賽道進入門檻並不高,且由於具有可複製的發展特點,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多入局者殺入(比如江漁兒、魚你在一起等品牌),天眼查數據披露,截至目前我國有2.7萬家酸菜相關企業。
基於上來看,九毛九近年來業績顯露「頹勢」,除了疫情影響之外,與九毛九兩大主力品牌逐漸式微也不無關係。
新品牌們難挑「大梁」 增長活力何時再煥發?
和眾多餐飲企業一樣,主力品牌增長乏力之際,九毛九也祭出了一張名為「多品牌發展」的牌。
2003年,在海口開過麵館的管毅宏來到廣州,開了一家「山西老麵館」。兩年後,「山西老麵館」更名為「九毛九」,同樣聚焦西北菜系,彼時該公司有且僅有「九毛九」這一主力品牌。2015年,九毛九開始發展副牌,打出了一張名為「太二老罈子酸菜魚餐廳」的副牌。誰曾想到,僅僅過了5年,「副牌」就變成了「主牌」,太二超越九毛九成為公司的第一品牌。
從一路狂奔的太二身上,九毛九顯然也極大地嘗到了「第二曲線」的增長甜頭。由此,該公司開啟了多品牌發展策略,截止目前,通過不斷推出新品牌,九毛九集團儼然已經從一家
西北菜麵館發展成了以中式餐飲連鎖經營為核心的餐飲集團,旗下餐飲品牌涵蓋九毛九、太二、慫重慶火鍋廠、賴美麗眉山藤椒烤魚、那未大叔是大廚等。
但目前來看,九毛九的新品牌們似乎並未複製成功「太二」的增長路線。
截至6月底,慫火鍋、賴美麗等新品牌營收貢獻佔比為5.3%,連太二的零頭都不到,並不算多。
就拿最有希望複製成功「太二」模式的新品牌「慫火鍋」來說,慫品牌於2019年推出,此前主要經營冷鍋串串(已於2021年11月終止),後來在2020年轉型為重慶麻辣火鍋。雖然慫火鍋延續了太二酸菜魚的風格,無論是創意的裝修風格、門店「規矩」,還是注餐飲單品類、菜品SKU的打法,都能找到兩者的聯動之處。
雖然目前慫火鍋增長迅速——2022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366.2%至0.82億元,翻台率由去年同期的2.2 次/天提升至2.4 次/天,但從營收規模來看,其仍難以挑起增長大梁,營收佔總營收的比例僅為4.32%。
而比起慫火鍋這些做出一點「實績」的品牌來說,有些新品牌甚至發展到半路被拋棄了——比如說,在2022年6月九毛九集團出售「2顆雞蛋」品牌後,7間「2顆雞蛋煎餅」自營餐廳及15間「2顆雞蛋煎餅」加盟餐廳也已從公司的餐廳網路剔除。
同時,為大力推廣新品牌們,九毛九也耗費了不少人力和物力,從而進一步侵蝕了公司的利潤空間。
據悉,儘管受疫情的干擾,但上半年九毛九依舊沒有放棄太二和慫火鍋的門店擴張的計劃。
而由於餐廳網路擴張,員工成本和資產折舊也進一步提高——報告期內,員工成本達5.44億元,同比增加7.4%。餐廳裝修支出及廚房及其他設備的採購有所增加,也導致其他資產折舊及攤銷達到9350萬元,同比增加32.1%。另外,為了進行推廣,九毛九的營銷推廣費用也有所增長:廣告開支同比增長38.8%至2330萬元。
現如今,主力品牌增長乏力、新品牌青黃不接之際,九毛九還將目光瞄準到物業這一塊昔日「肥肉」身上,暫且先不討論跨界布局新業務的難易度,眾所周知,受下行周期的地產行業拖累,物業行業早已不是2020年崛起的繁榮時刻了,此時入局難免存有「吃力不討好」之嫌。
綜上種種,不難看出,九毛九業績走低是「內外共振」的因素導致。雖然目前消費復甦之勢漸起,九毛九的外界成長環境向好,但從長期的角度來看,要想重燃增長之火,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出於自身,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而這一點,市場似乎也是心有所悟,9月30日的股價大跌,或許便是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心中的真實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