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虎生威,50件典型文物中的虎元素(下)

中國是虎的故鄉,是虎文化的發祥地。2022年為農曆壬寅虎年,老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祥瑞之獸,從「山中之君」到圖騰之虎、白虎、伏虎、鎮宅之虎,顯示了虎在中華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下選取50件具有代表性的與虎相關的文物(封建時期)進行展示。

1.秦陽陵虎符

「虎符」為古代帝王調動軍隊之信和物。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統兵將領以兵權,既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調動軍隊時,即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前往駐地。地方官吏或統兵將領兩半虎符對合,驗明無誤,即應發兵,虎符盛行於戰國、秦、漢。此件為秦代之物。虎頸至胯間左右各有錯金篆書銘文兩行十二字,書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陽陵」。陽陵為秦之郡名,即今陝西高陵縣。此件銅質,為秦始皇授予駐守陽陵將領之虎符。此件因年代已久,對合處生鏽,現左右不能分開,整體形成一藝術品。目前發現的虎符都是秦國的,共三件:秦新郭虎符、秦杜虎符、秦陽陵虎符。相傳於山東省棗莊市臨城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此符形為伏虎卧地,昂首前視曲尾上翹,銘文字體謹嚴渾厚,風格端莊,筆法圓轉,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是一件極其罕見、極其珍貴的完整虎符,國寶級文物


2.西漢伏虎石雕

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馬踏匈奴、卧馬、躍馬、卧虎、卧象、石蛙、石魚二、野人、野獸食羊、卧牛、人與熊、野豬、卧蟾等14件,另有題銘刻石兩件。這些石刻題材多樣,雕刻手法十分簡練,造型雄健遒勁,古拙粗獷,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保存最為完整的大型圓雕工藝品,也是漢代石雕藝術的傑出代表,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這件伏虎石雕長2米,寬0.84米,作品刻划出猛虎機警兇猛、隨機捕獲獵物的形象,全身刻有條紋,顯示了皮毛的豐滿、輕柔和斑斕,尾粗有力,捲曲在背上,更增添了其咄咄逼人的威猛氣勢。此石雕原分布於陝西省咸陽興平市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前,現藏於茂陵博物館此石雕刀法簡潔,虎尾倒卷於背上,虎身斑紋不雕而現,更增添了其咄咄逼人的威猛氣勢,異常生動,表現出西漢雕刻的高超技巧,是迄今所見最早在墓前安放石虎的實例,也是漢代石雕藝術的傑出代表,國寶級文物。


3.西漢錯金銘文銅虎節

此銅虎高11.6厘米,長19厘米,厚1.2厘米,為一扁平板虎,昂首挺胸,呈蹲踞之勢;它露齒張口,弓腰瞪眼,威風凜凜,十分氣派;其尾巴捲曲成「8」字形狀,前後足下有淺槽,頭和足的轉折處及臉部的皺紋均以短線勾勒出來,十分清晰;銅虎全身黑色,但身上的斑紋顏色艷麗,是用貼著金箔片的彎葉形淺凹槽表示的,極富立體感。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山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此虎節的正面有錯金銘文「王命命車徒」5個字,說明這是一件調動車兵的信符,它應該是南越文王趙眛生前調兵遣將的令符,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發現的一件錯金銅虎節,十分珍貴,國寶級文物。


4.西漢四牛鎏金騎士貯貝器

此器高50厘米,蓋徑25厘米,經考古鑒定為西漢時期物品。該器器身為典型的束腰圓筒形,平底、下有足。器腰兩側各裝飾一個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爬狀,無論是虎的總體外形,還是細節刻畫都極其逼真,虎呈向上攀爬狀,張口咆哮,虎尾下垂,宛如兩隻真老虎附著在器身兩側。器物蓋上有四隻體格健碩的牛逆時針圍繞中心作奔跑狀,而中心有一個圓柱柄托盤,托盤上有一個騎著高頭大馬的騎士人物形象。四頭牛排列錯落有致,在器蓋平面上呈逆時針方向行進,每頭牛雙角捲曲,孔武有力。1956年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石寨山10號墓,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此器採用鑄塑、焊接、鎏金等工藝,大大豐富了器體的造型,為典型的束腰圓筒形貯貝器,鎏金佩劍騎馬者形象預示墓主人生前所擁有極高的權力與身份,從中可窺見神秘古代「滇國」文明的璀璨,國寶級文物。


5.西漢透雕螭虎紋玉佩

此玉佩為白玉質,圓形,直徑7.1厘米,玉佩使用透雕技法,上部鏤空成櫻花,中間鏤雕一隻盤曲螭虎。虎體用陰線條刻出其身形,均兩面刻,形象樸素而生動。玉佩邊緣陰刻兩圈弦紋,中間夾以雙弧形紋,顯示出精細的雕刻技藝。所謂「螭虎」,身形如虎,為螭與虎的複合體。《說文解字》云:「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螭為陰,代表地;虎為陽,代表天——合為螭虎,「似虎而鱗」或「虎類,龍形」,意指天地合,陰陽接,象徵著皇權與吉祥。1975年北京市丰台區花鄉大葆台西漢廣陽頃王墓出土,現藏於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這件玉佩乃王后佩帶之物,刻工巧妙,紋樣精美,螭虎形象既有龍的蜿蜒盤曲,又有虎的兇猛威壯,把兩種動物的特徵表現得恰到好處,當出自名匠之手,為我國古代玉佩之極品。


6.西漢白玉鏤空虎形韘形佩

韘是古代射箭時戴在右手大拇指以鉤弦的用具,以象骨製成,也稱「塊(玦)」,俗稱「扳指」。這件虎紋韘形玉佩長4.8厘米、寬4厘米、厚0.5厘米,由和田玉青白玉精雕細琢而成。器體扁平,略作橢圓形。中心有圓孔,上端中部出尖,下面微鼓,背面略凹。突出之處是玉佩兩側附飾對稱透雕的虎。虎頭向上,張口露齒,細長腰,絞絲尾內卷相接,虎背刻一條陰線為脊。兩虎四肢緊抱韘形主體,下部陰刻對稱的捲雲紋。1996年安徽省合肥巢湖市放王崗呂柯墓出土,現藏於巢湖市博物館。此玉佩琢磨柔滑,潔白純凈,造型新奇,刀法簡練,用虎紋作為附飾,且完全對稱,實屬罕見,有著它獨特的藝術風格,當屬漢玉上乘之作。


7.西漢螭虎紋玉帶鉤

帶鉤是古人用於束腰、鉤掛衣領或鉤掛飾物之用,通常由鉤首、鉤身和鉤尾三部分組成。它既是一種實用器,也是一種裝飾品。這件西漢帶鉤長14.6、寬3.5、厚0.9厘米,呈扁長條形,是由一塊整和田玉雕琢而成。局部有褐色沁斑。鉤首及鉤尾均雕作龍頭形,鉤身微弧,兩側各高浮雕一螭虎紋。螭,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蛟龍之屬。一側螭虎的尾巴翻卷到鉤面,另一側螭虎頭向鉤面,絞絲卷尾。鉤體正面陰線浮雕六組勾連雲紋,背部有橢圓形鈕,偏於一側,可能是隨玉料雕琢。1996年安徽省合肥巢湖市放王崗呂柯墓出土,現藏於巢湖市博物館。漢代玉帶鉤,除繼承了戰國時期紋飾之外,還有所發展和創新,該帶鉤螭虎裝飾即是新的創舉,螭虎交相呼應,渾然一體,具有楚文化遺風,並展示出一種雄渾豪放的藝術風格,實屬西漢玉帶鉤精品。


8.西漢螭虎鈕方玉印

漢代對璽印的鑄制有著嚴格的規定,以印鈕的不同形制來顯示職位官階。據《漢官儀》記載:皇帝玉璽螭虎鈕、皇后金璽螭虎鈕;諸侯王用黃金橐駝鈕;列侯、丞相、太尉、大將軍用黃金龜鈕等。此玉印長2.8厘米,寬2.8厘米,高2.3厘米,玉色灰白,光潔明亮,方形。其鈕為一站立回首翹望之螭虎形,說明西漢早期璽印製度尚未完善,虎目圓睜,四肢粗壯有力,長尾圈於腹下,座緣四周陰刻捲雲紋,無印文。1968年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陵山西漢中山靖王墓出土,現藏於河北博物院。此玉印螭虎形造型生動,琢磨細膩,為研究漢代璽印的發展演變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佐證。


9.西漢錯金銀銅虎

此銅虎一組兩件,基本保存完整,長43.7厘米,寬10.6厘米,高20.7厘米,虎昂首瞠目,威猛雄健,眼珠鑲以黑色礦料,通體以錯金銀工藝飾虎斑紋。虎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被視為獸中之王,虎的形象在漢代壁畫、畫像石及各類出土器物中均有體現,但內涵各不相同。一方面,虎與青龍、朱雀玄武共同構成四神形象,在象徵方位的同時,更多發揮辟邪功能;另一方面,它的寫實造型常被用於銅鎮、銅帳座等日常生活用品,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2009年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大雲山漢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這兩件銅虎整體模鑄,造型精美,裝飾奢華,比例協調,極具寫實性,極可能為其生前喜愛之物,劉非本人極為尚武,這兩件銅虎展現出的王者之氣恰與其性格高度契合。


10.新莽虎符石匱

虎符石匱身長1.5米,高0.5米,背寬0.6米,分上下兩部分,造於公元9年,通高兩米有餘,上為石蓋,雕有俯卧石虎;下為石匱,虎符石匱正面和底部雕刻著「西海郡虎符石匱,始建國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22個篆體字。虎符石匱是王莽假託天命,大造輿論,奪取西漢政權的產物,是放兵符的柜子。虎俯卧在長方形石座上,虎尾搭背呈蹲伏狀,雙目前視,栩栩如生,似有一躍而起的神態。1986年出土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郡故城遺址,現藏於青海省博物館這件虎符石匱具有漢人石雕渾厚古樸的風格,雕刻紋路清晰,神情生動,實為稀世珍品。王莽又「頒符命四十二篇於天下」,虎符石匱當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目前僅見的一個,國寶級文物。


11.東漢褐黃釉陶熏爐

此器通高28.2厘米,採用立體堆塑工藝,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器蓋部分以「勇士搏獸」為題材,塑造出一座猛獸遍布的山峰和一個鏤空浮雕力士。下層器座為一隻浮雕猛虎蹲伏於地,回首做側撕咬盤狀,生動逼真,尾巴還斜斜地搭在爪子上,意趣盎然。虎背上馱柱盤,柱中部浮雕菱形紋樣。2004年河南省洛陽市王城公園東漢墓出土,現藏於洛陽博物館此爐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反映了漢代精湛的制陶技藝和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堪稱精品。


12.三國吳「赤烏十四年」青釉虎子

虎子起源於戰國,風行於漢及六朝,因器形似虎而得名,總體造型基本一致,每個時代在細部刻畫上有所不同。這件虎子高15.7厘米,長20.9厘米,通體渾圓,斜頸圓口,腹上有弓背奔虎狀提梁,虎首昂起,張口露舌,目視遠方,腹下有縮狀四肢。全身飾淡青釉,造型擺脫了僵硬強求外表形似的模式,注意對內在精神的表現,精巧而又不失質樸。這種動物造型的大量出現和演變,改變了越窯瓷器風格單一的局面,形成了嶄新的藝術風格,這也是當時社會正孕育著重大轉型的鮮明特徵。1955年江蘇省南京市趙士崗吳墓出土,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此器腹刻有「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和「制宜」的銘文,表明它制於公元251年,是中國現有紀年銘文的古瓷中時間最早的一件,國寶級文物。


13.北燕青銅虎子

虎子為古代溺器,一般都作伏虎狀,常見於東漢晚期至三國兩晉時期的江南地區墓葬中,北方較少見,且多是瓷器。虎子長38厘米,為古代溺器。1965年遼寧省北票市將軍山馮素弗墓出土,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此器為銅鑄,造型雖四足伏地,而形態威猛,周身除鑄出花紋外,在頸、背、胸、尾又用細線刻劃毛、須等,於雄渾中表現細緻,為難得的佳作。


14.北魏靜陵石虎

靜陵是中國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陵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紅山鄉上寨村南部,建於532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507年—531年;在位528年—531年)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北魏獻文帝之孫,彭城王元勰(的嫡子(第三子),母親為王妃李媛華。姿貌很俊美,有勇力,自幼在宮為孝明帝擔任伴讀,與孝明帝頗為友愛,527年被特封長樂王,528年被爾朱榮擁立為皇帝,實際上是傀儡。這件石虎高106厘米,蹲踞狀,圓睜雙目,須作三縷,彎曲下垂,腹下未鏤空,尾巴浮雕在臀部,為北魏孝庄帝靜陵石刻。1980年河南省洛陽市邙山出土,現藏於洛陽博物館。這件石虎造型敦實,十分罕見,為北魏孝庄帝靜陵石刻,是一件難得的北魏石刻精品。


15.唐獻陵石虎

獻陵,是唐高祖李淵的陵墓,位於三原縣北的永合村,石虎作為獻陵的鎮墓獸,雕刻於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這隻石虎形體高大,軀體粗壯,頭部微斜,兩腮鼓起,眼神凝注,似在尋找獵物。唐陵中只有李淵的獻陵前設置石虎,而根據當時的慣例,一般皇陵都是設置石獅,為什麼獻陵要設置石虎呢?原來這位大唐帝國的創始人生前非常尊崇道教,並尊老子李耳為自己的祖宗,如果把佛教中的神獸獅子立在自己的陵前,顯然不合李淵的心意,所以雕刻石虎。獻陵石虎原是一對,現其一移入碑林,而與它相對廝守了一千多年的另一隻石虎還駐守在唐獻陵南門——朱雀門。此石犀原置於唐高祖李淵獻陵前,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此石虎線條簡練,鐫刻手法寫實,形象栩栩如生,追求逼真而沒有華麗的裝飾,猛獸的形象被刻畫得溫柔馴良,是不可多得的唐朝石刻精品。


16.北宋登封窯珍珠地劃花虎豹紋瓶

登封窯始燒於隋、唐,衰落於金、元,北宋達到其全盛時期。登封窯歷史悠久,工藝精道,品類豐富,裝飾獨特,是北宋中、早期的貢窯之一,是中原地區民窯系最具代表性的窯口之一,也是北宋時期陶瓷裝飾的集大成者。燒瓷品種豐富,以白釉為主,有白釉、白釉綠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劃花、白地黑花,此外還行黑釉、青釉印花、三彩及瓷塑玩具。珍珠地劃花最具代表性,此裝飾受密縣窯影響,產量在同類裝飾的瓷器中居首位。此瓶高32.3厘米,口徑7.3厘米,足徑9.5厘米,形似橄欖,圈足。胎為灰褐色,施白色化妝土。瓶身刻劃二虎,一站立,一行走,呲牙翹尾,均矯捷兇猛,搏鬥於草叢中,襯以洞石芭蕉,近底處有一周蓮瓣紋。圖案以外空白處戳印珍珠形小圓圈。1962年出土於河南省鄭州登封縣(今登封市)曲河村登封窯遺址,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瓶製作規整,線條流暢,色調和諧,繪畫生動寫實,筆法蒼勁有力,反映了該窯制瓷技藝的極高水平,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窯作品,也是唯一一件傳世的登封窯珍珠地剖花虎豹紋瓶,國寶級文物。


17.金磁州窯白釉褐彩鶺鴒圖虎枕

此枕高12.8厘米,長39.6厘米,寬19.5厘米,成卧虎形,虎背平坦作為枕面。灰胎,施白色化妝土。枕面作腰圓形,內以黑彩繪鶺鴒圖,具有典型的中國寫意畫風格,筆法瀟洒自如。虎頭及身以黑彩描繪毛髮和斑紋,除眉、眼、口、牙幾處用極淺而薄的褐色輕凃外,余皆罩以較深的褐色。最外施透明釉,通氣孔設在虎的雙耳上,十分巧妙。枕底露胎,墨書「大定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張家」。傳世品,現藏於上海博物館。這件虎枕構圖嚴謹,典雅古樸,形象生動活潑,情趣盎然,是磁州窯的典型產品,枕面裝飾有花卉、湖石等形式變化,但帶紀年款者則極少見,堪稱精品。


18.元虎紐玉押

此玉押為青白玉制虎紐方押,上刻伏虎,長尾紋身,虎身下留有穿孔,形亦與北宋《新定三禮圖》中的「白琥」相似,或與《說文》釋「琥」為「發兵瑞玉」有關。印面減地陽起三道大小不一的橫紋押款,推測為范文虎本人的畫押。玉圖書押字,非特賜不敢用,由此可見南宋降將范文虎這枚玉制畫押,可能是皇帝特賜之物。1956年安徽省安慶市棋盤山范文虎墓出土,現藏於安徽博物院此玉押為和田玉料製成,溫潤華滋,虎紐的形制,蘊含著使用者勇猛果敢的寓義,是目前國內惟一有明確出土地點與紀年的玉押,彌足珍貴。


19.明佚名《霜林白虎圖》卷

此圖橫69厘米,縱29.5厘米,絹本設色,圖作秋林白虎。樹木枝幹用硬性線條雙勾,線條剛勁挺健,山石側鋒揩擦作皴。古柏屈伸,紅葉點唇,恰與威儀兇猛的白虎形成鮮明的對比。白虎以線勾勒,敷施白粉,畫無款,然從樹石表現方法上認定,應為明代前期受院體浙派影響的作品。此圖出土於一座石灰澆漿墓,據墓誌記載墓主為王鎮,字伯安,生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卒於弘治八年(1495)。墓誌中稱王鎮「治家勤儉,生財有道,由是家益豐盛,對圖畫墨跡最為鍾愛,終日披覽玩賞,並善識真偽」,且到了收藏之傾從不計價值的地步。1982年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東郊閘口村王鎮墓出土,現藏於淮安市楚州博物館。此圖構圖完整,筆致精逸,氣息內涵宗南宋院畫一路,用筆雙鉤填色,氣韻蒼然有力,其繪畫水準堪稱一流。


20.明灑線綉武松打虎經皮面

此件綉品用於包佛經皮,長35厘米,寬15.5厘米,此經皮面以黃色二經絞直經紗為底襯,上以黃、紅、藍、綠、白等色衣線和絨線為綉線,採取2-3配色法,以反戧針、齊針、散套針、緝線、高綉、松針、滾針、刻鱗針、正戧等針法綉制武松打虎的場面。經面上部為一條一爪側升龍,作戲珠式。中部綉一碩大的寶葫蘆,葫蘆輪廓內綉山崗、松樹,武松頭戴紗帽,身著公服袍,腰系公服帶,足穿朝靴,左腳踩虎,左手按虎,右手高持棍棒,雙目圓睜,用盡全身力氣作打虎狀。下部為緩緩流過的小溪。清宮舊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作品構圖巧妙,主題突出,層次分明,紋樣豪放,設色明麗,綉工精細,是明代京綉中的佳品。


21.明嘉靖青花蓮鶴紋素獅紐瓷熏爐

此爐高39.4厘米,腹圍23厘米,香熏由上下兩部分構成,蓋頂一精美無釉雄獅,腳踏繡球坐於其上,雄獅雕琢精細無比,嘴微張,香煙從口中縷縷而出,昂首回頭,眺望遠方,彷彿召喚著遠處疾奔而來的同伴,富有動感的造型,使本來靜止的獅子充滿了活力,情趣盎然。蓋部滿繪折枝蓮花紋。爐身繪有錦地紋和鳳穿纏枝蓮紋,其畫工筆致粗獷,線條有力。雙耳造型大方別緻,猶如鳳凰展翅,富有生命力。所用青料為回青料,青花發色青翠艷麗,紋飾疏密有致,生動古樸,釉色滋潤,光亮瑩澈。底部三足採用虎首為足,體現出王者風範,說明該墓主人地位顯赫,頗有身份。1969年四川省成都市勝利公社四大隊明墓出土,現藏於四川博物院。這件熏爐青花呈色藍中泛紫,較為鮮艷,整個器物滿繪紋飾,中間穿插飛鳳和飛鶴,繁複華麗,是明晚期青花精品。


22.明「永昌大元帥印」虎鈕金印

此金印用黃金製成,邊長10.3、印台厚1.6、通高8.6厘米,重3.195千克。印面用九疊篆文書「永昌大元帥印」六個字,印的背面左右分別刻「永昌大元帥印」和「癸未年仲冬吉日造」。印鈕為一立虎的形象,虎口大張,虎身前傾,虎尾向上捲曲,虎身陰刻線紋表現虎的鬃毛和斑紋。2013年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被盜採出土,後於2016年追回,現藏於彭山江口沉銀遺址博物館。此金印虎鈕及尺寸與明代和南明將軍印類似,採用了明代官印的九疊篆文,是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發現的等級最高的文物之一,對該印章時代及主人的確認對判斷遺址的性質以及相應的歷史有重要意義,國寶級文物。


23.清康熙銀扎薩克虎印

此虎印全稱為管轄科爾沁左翼郭爾羅斯後旗扎薩克印,成正方形,銀質,邊長10.5厘米,通高11厘米,厚3厘米,印背有一蹲坐的虎形大紐。印文右為滿文楷書,左為蒙文楷書,漢譯均為:「管轄科爾沁左翼郭爾羅斯後旗扎薩克印」。此印背右面刻滿文,左面刻蒙文,漢譯皆同印文。印側右刻滿文,左刻蒙文,漢譯均為:「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前後兩側各陰刻滿、漢楷書,漢譯皆作:「禮部造」。此印印背、印側的文字僅能識別,已不能傳拓,且印的四角皆有磨損,可能因長期使用而造成。傳世品,現藏於黑龍江省博物館。此印的出現印證了清朝當時已對科爾沁行使了有效管轄,是中華大家庭各民族世代友好、和諧相處的象徵,更是清王朝治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鑒證。


24.清圓明園虎首銅像

圓明園獸首銅像原為圓明園海晏堂外的噴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間的紅銅鑄像,由歐洲傳教士設計,清宮廷匠師製作。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呈「八」字形,分列在噴水池兩旁的人身石台上的。每個動物就是一個噴泉機關,每到一個時辰,相應的動物口中就會噴水兩個小時。因為古人的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十二個時辰正好是二十四小時。不過到了正午,它們就要一起噴水,景象蔚為壯觀。這件虎首銅像是高32厘米,是原擺放在圓明園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銅像中的一個,內部原來連接噴水管的榫卯處已經殘破,一副虎鬚也只剩下一小根。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併流失海外,後被中國保利集團公司購回,現藏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這件獸首鑄工精細,表面還以精細的鏨工刻劃,展現出極高的工藝水準,融東西方文化於一身,是展現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