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博士畢業後當城管,引網友謾罵:為什麼大家都在進體制內

「宇宙的盡頭是編製。


編製的盡頭是公務員。」


最近,中科院博士考基層公務員的新聞,引發熱議。


新聞的主角,叫陳橙。


從中科院畢業後,他放棄進入高校和科研機構。


換條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賽道——


到基層擔任起文職工作。



寒窗苦讀多年的知識,與崗位的工作內容,相差甚遠,基本上無用武之地。


但又如何?


在提及職業選擇時,他只是淡淡拋出一句話。


「找工作太難,不想再繼續卷下去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般「大材小用」,引起大範圍討論。


有人憤懣。


批判他的躺平行為,怒指他的降維選擇。


他們認為,博士是國之棟樑,應做博士該做之事。


而不是搶普通人的飯碗,擠占普通人的生存空間。


有人惋惜。


大嘆一句「人才浪費」。


基層文職人員,難以體現博士這一身份的價值。簡直是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也有人發表「文憑無用論」。


悲觀表示:時代病了。


讀再多書,恐怕也無濟於事。


網友的討伐聲呈「一邊倒」勢頭,是意料中的事。


畢竟,在主流語境里。


名校博士=高端人才。

高端人才=光鮮工作。


如今,這些所謂的高端人才,迴流到縣城,下沉到基層。


這種資源錯配、身份錯位帶來的反差感,引發眾議,乃至眾怒。


不難理解。






名校碩博生湧入縣城,卷到基層。


不是特例。


算不得稀奇。


近幾日,有兩例新聞共性相當——


浙江遂昌縣招人,有41名世界一流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報名。



廣東和平縣招人,有31名博士、700多名碩士報名。



足以見得。


在當下,名校碩博生扎堆往縣鄉單位迴流,已逐漸發展為新常態。


值得一提的是。


在前不久,北京市朝陽區公布了2022年公務員考試擬錄用人員名單。



其中,酒仙橋街道「城管執法崗」的擬錄用名單中。


一名女博士的名字赫然在列。



這位女學霸,

來自北大物理學院。

所學專業是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論學歷,論能力,都是人中龍鳳。


可,她卻選擇報考這一崗位。



就招聘信息顯示。


這個崗位,其實不需要碩博學歷,本科及以上即可。


很多人不解、嘲笑、大罵。


「社會蛀蟲!」


「國家培養你,是讓你去當城管?」


「十年腦血栓也干不出來這事。」


罵歸罵。

選擇歸選擇。


除了王夢真以外。


擬錄用名單中,也有其餘高校的學子。


朝外街道擬錄用兩名城管隊員,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外交學院的碩士;


大屯街道擬錄用的城管隊員,是中國農業大學的碩士;


六里屯街道擬錄取的城管隊員中,有一名澳門大學的碩士;


崔各庄地區「城管監察」崗位擬錄用人員中,有一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海碩士。


怎樣?


還覺得稀奇嗎?


再往前回溯。


2018年,杭州餘杭區街道辦事業編,共招8人。


8人全是清北碩博生。



武漢東湖高新區,在公開招聘社區幹事時。


有5名博士、14名研究生報名。



這些新聞,本質一樣。


都是一個接一個的翻版。


相信肯定有人會問了。


為什麼?


為什麼他們寒窗苦讀二十幾年,花費大量沉沒成本


到頭來,卻甘願降維?


答案,隱匿在他們擇業時,所面臨的結構性、系統性困境中。





對於高校博士而言。


壓力,是他們求學生涯中的關鍵詞。


在讀期間,他們一手抓畢業論文,一手抓核心期刊的論文 。


頭頂兩座大山,回報周期長,焦慮空前。


遇到瓶頸期,論文產出量為零,就成了「難產博士」。


好不容易寫出來了,歡天喜地投期刊。


結果,屢屢被拒稿。



畢業時,躲過了延畢,躲不過求職困境。


赴高校任職,

或是去科研機構,

是眾多博士生的首選。


可,名額畢竟有限。


當供大於需,僧多粥少時,內卷就會加劇。


他們的就業選擇面,也會隨之變窄。


且一些高校實行的「非升即走」制度,規定了——若在聘期內完不成KPI,就「走人」。


光這一點,就足以讓無數畢業生望而卻步。


所以,他們不想去嗎?


當然想。


可。


競爭人數多。

競爭市場飽和。

競爭機制「嚇人」。


他們不得不往社會溢出,另尋出路。



再者,還有一個很關鍵的點——


新聞里的他們,多以博士身份迴流到縣鄉。


有人認為,他們「輕賤」了自己。


恰恰不是。


在這些新聞里,有AB兩面。


第一個例子中,「中科院博士考基層公務員」這些字眼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僅僅只是A面。


在B面,有一個關鍵詞被隱藏了:選調



陳橙以選調生的身份,進入公務員隊伍。


不說一路「綠燈」,仕途通達。


也算站在第一梯隊。


並且,他到基層也許只是掛職。掛職期滿後,還可以回調。


第二個例子:海量名校碩博生湧入縣城,只為爭奪一個編製。


這是A面。


B面是什麼呢?


仔細看那些畢業生的專業,多是「天坑」專業,不被看好。


這種情況下。


他們下沉到縣城去「卷」,不失為一種明智的中和之選。



再來,就遂昌縣和平縣的人才引進政策來看。


待遇豐厚。

補貼充足。



哪裡對自己有利,人往哪裡流動。


他們的選擇,不無道理。


而在北大原子核物理學女博士,選擇當城管這一新聞中。


同樣存在AB兩面。


A面,是國之棟樑的「墮落」。


B面,是棟樑在現實之下的再三權衡。


要知道,得到城管執法崗,意味著雙贏。


既有北京戶口,又有旱澇保收的「香餑餑」。


因此,即使有很多人對們的選擇,表示不解、惋惜、憤懣。


他們也波瀾不驚。


利與弊。

得與失。


早已在綜合考量下,權衡得明明白白。





與博士、碩士下沉相對應的,是簽約率低出天際。


今年,號稱「史上最難就業季」。


畢業生有1076萬,創下歷史新高。



這個數據折射出來的,是海量畢業生「畢業即失業」的困境。


學歷大貶值下,「考公熱」升溫。



據數據統計顯示。


今年的公務員國考,有202.6萬人報名,較去年同期增長51.4萬人。


考錄比更是嚇人。


從2003年的16∶1,攀升至68∶1。



可見,能擠進體制的,終究是少數。


不過。


即便這個殘酷的數字擺在那兒。


仍有大波人馬擠破腦袋,瘋狂買課。



學申論。

學行測。


日日學,夜夜熬。


禿頭不要緊,只求上岸。



這個風向,讓人直感嘆。


體制內,真有那麼香么?


這個問題,要是放以前。


估計很少有人篤定給出答案。


但現如今,疫情三年的肆虐,打擊過大。


經濟下行。

企業裁減。

就業環境嚴峻。


一個不小心,你我都有可能「被失業」。


在私企格子間,在互聯網大廠,面臨精神拋錨的危機。


面對不可抗力的多重夾擊,多數人應對變數的破解之策。


就是求穩,求保障,求安全感。



而這些安全感的尋求,只能寄望於體制內。


這個「香餑餑」之所以香。


是因為,你只要不犯政治性錯誤。

就無需擔心朝不保夕。

就可以旱澇保收、溫飽無憂。


所以,有個很有趣的現象——


在校期間,一身反骨的學生,鄙夷體制內「一眼忘到頭」的生活。


他們堅定地告訴周遭的人。


一定不考公,不考編。


結果,出了象牙塔後。


他們祭出小白旗。不再說著不入塵世的夢囈,轉身在報名表上填寫自己的名字。


並對外宣傳:不孝有三,不考公為大。



名校碩博如此。

本科畢業生亦如此。


懼風險。

留後路。


這些意識,都沒錯。


況且,不僅常人,明星也如此。


劉昊然,考了個文藝事業的編製。



寧靜坦言。


有編製的生活,讓她心安不少。



只能說,在多重因素疊加下。


追求編製,是大勢所趨的必然結果。





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浪潮。


30年前,「下海潮」興起。海量公職人員走出體制,辭職創業。


30年後,「體制內」三字,炙手可熱。


「考公熱」現象,日漸凸顯。


「廳局風」穿搭,引丈母娘狂喜。



大環境下,肯定還會有更多名校碩博生下沉到縣鄉。


究竟是資源錯配,還是資源的優化配置。


暫且不論。


我們需要討論的,並未身份錯位帶來的輿論噱頭。


而是人才下沉,究竟能帶來什麼。


是基層建設的改善?

還是個人價值的彰顯?


如果是前者,記得為民服務,要真有服務精神。


不是掉書袋,楞頭做苦差無用功;也不要幻想安穩下沉,尋個安樂窩,就此躺平。


否則。


你會發現,體制同樣戰戰兢兢,焦慮非常。


上面的緊箍咒念下來,唐僧都能痛不欲生,何況只是一個基層工作人員。


所以之於一個想躺平擺爛的人,它不是養老院,而是一個「修行場」。


如果是為後者,即,你想實現自我價值。


呃,進了體制,你會發現,個人價值要讓位於太多東西。


這裡不撐開講,大家心知肚明就好。


總之,想實現點什麼,更大的機率上,市場會更公平。


想不清以上幾點,

人才再下沉。

精英再迴流。


終究不過是走入新的困境而已。



參考資料:

中國經濟周刊:
https://mp.weixin.qq.com/s/-EpP_cLIJD6bru_rgsKBBg

南方周末:

https://mp.weixin.qq.com/s/yaxsGx1cDoKfzole4vpjgw

三聯生活周刊: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566156634620252?_wb_client_=1

澎湃新聞:
https://m.weibo.cn/5044281310/4766481369272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