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1日)是第26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自1994年9月21日,在愛丁堡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I)年會開幕式上發起以來,阿爾茨海默病日開始為更多的人們所知道。這種被認為是「人類記憶殺手」的疾病,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影視劇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就在幾天前,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的家族當天發表訃告稱,比爾·蓋茨的父親威廉·亨利·蓋茨二世(William H. Gates II)因阿爾茨海默病於9月14日在其位於華盛頓州的住所內安詳去世,終年94歲。而另一條和阿爾茨海默病有關的報道顯示,目前,我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數量居全球之首,預計到2050年,將突破4000萬。
阿爾茨海默病,也被稱為老年痴呆症。這種進行性發展的致死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認知和記憶功能不斷惡化,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性減退,並有各種神經精神癥狀和行為異常。在《當世界又老又窮:全球老齡化大衝擊》一書中,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媒體人泰德·菲什曼(Ted C. Fishman)用一個章節記錄了衰老是如何發生的,以及衰老會給我們帶來哪些變化。顯然,阿爾茨海默病正是其中之一。
泰德·菲什曼提到,在進入五十歲以後,人們開始遺忘,比如會忘記自己要做的工作,想不起來前一天發生的事情,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在於,位於大腦中央主管記憶的海馬體(阿爾茨海默病造成病變之處)開始萎縮。從65歲開始,每過一年,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機會就提升一倍。85歲以上的老人,有一半的機會罹患阿爾茨海默病。此外,寂寞也會使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提高一倍。
這也就是說,從身體開始衰老,到進入五六十歲起,我們就開始進入罹患阿爾茨海默的高危風險區。那麼,在此之前,我們顯然應該對衰老有更多的了解。
以下內容摘編自《當世界又老又窮:全球老齡化大衝擊》,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當世界又老又窮:全球老齡化大衝擊》,[美]泰德·菲什曼著,黃煜文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4月。
作者 | [美]泰德·費什曼
摘編 | 安也
鐵釘生鏽與自由基衰老假說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老,但很少有人真的知道老化是怎麼發生的。這個主題引發研究者濃厚的興趣,許多人的研究基礎是一般人熟知的自由基衰老學說。該理論認為,老化的原因是身體產生了氧自由基,也可稱為一種氧化劑。當動物消化食物時,身體將食物分解成分子,然後送進細胞內部。吃一塊全麥麵包,身體會將其分解成葡萄糖,然後再結合成葡萄糖的分子鏈。一旦進入細胞,分子就被線粒體代謝為可用的能量。
南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老年病學與生物學教授凱萊布·芬奇(Caleb Finch)——曾與羅伯特·里克萊夫斯(Robert Ricklefs)合著深具影響力的作品《老化:一段自然史》(Aging:A Natural History),他描述自由基是一種「化學火花」,因為它們將分子中的電子與原子撕裂開來。而這個過程會產生更多的自由基,於是開啟了連鎖反應,並且產生更多的氧化劑(身體中每個細胞最多能產生一兆的氧化劑)並進一步削弱更多的分子。史蒂文·奧斯塔德(Steven Austad)曾與芬奇合作,他將這段過程比擬為生鏽。正如鐵釘暴露在氧氣中生鏽變弱,當氧自由基逐一摧毀動物DNA並且造成細胞死亡時,人就開始老化並且走向衰竭。
我們的細胞會產生抗氧化劑,來對抗自由基持續攻擊下造成的損害,但我們的細胞無法防堵所有的損害。就連每天的活動都會為自由基的活動添加柴火,並且讓身體抹除自由基的嘗試變得更加困難,從而加速自由基的摧毀工作。
紀錄片《地平線系列:治癒阿爾茨海默病》劇照。
以吸煙為例。一根煙可以將自由基的暴風吹進血流之中。嗜吃甜食、飲食過量、放射線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與其他的傳染疾病、許多常見的污染與某些藥物,這些都會刺激自由基的產生。身體與情感的壓力也有相同的效果。
不過,自由基假說並不能作為老化的最終解釋。自由基不光只是耗損我們,它也能保護我們,而且功能不可小覷。自由基是免疫系統對感染的一種反應,它能不斷攻擊與去除入侵人體的外來微生物。然而,當自由基持續進行攻擊時,它也連帶傷害了健康的細胞。因此,這項假說終究只是描述了一項身體功能,它就跟造成細胞死亡的其他原因一樣,只是在偶然間產生致命的影響。
伊莉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與她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同事發現,高度的壓力會破壞「端粒」(telomere)。端粒是DNA蛋白複合體,可以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每當細胞分裂一次,端粒就會萎縮一點。最後,端粒會短到無法含有足夠的DNA,而細胞也就無法複製。不同的細胞有不同的壽命,它們的端粒萎縮的速率也不同。有一種稱為「端粒酶」(telomerase)的酵素,這項酵素的發現使布萊克本與卡蘿爾·格雷德(Carol W. Greider)及傑克·索斯塔克(Jack W. Szostak)共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端粒酶設定了端粒衰退的步調,從而決定了細胞生命與組織健康衰老的步調。
氧化的壓力,也就是當自由基處於超速驅動的狀態時,會使端粒縮短。布萊克本觀察有心理壓力的病人,發現他們的端粒縮短到相當危險的地步。她也將壓力與端粒的長度以及一些疾病如心臟病配合在一起。由於到目前為止,研究的對象只有心理壓力而不包括生理壓力,布萊克本懷疑,壓力本身可能會使人減少數年的壽命。我們所有人都受制於細胞產生的累積變化,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身體越是虛弱。我們不斷與入侵身體的外來者對抗,而且取得成果不一的勝利。猛烈的攻擊與意外、身體耗損、情感創傷,以及我們陰暗的心理傾向,都會在累積一段時間後擊倒我們。
年輕人在荷爾蒙的驅動下顯得朝氣蓬勃,青少年與二十幾歲的青年通過從事冒著生命危險的活動獲得樂趣,不管是在車上、酒吧里、床上還是在住家附近。在生命的另一端,引力成為老人致命的敵人。堅硬的地板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而且每個環境都構成威脅。我們出生在現代公共衛生與醫療進步的時代里,光是這點就有很大的影響,儘管如此,我們的細胞每天都在死亡。而且,雖然存在許多個別差異,但每個人老化的過程仍具有一般性,通觀整個世界都是如此。
從30歲到90歲:衰老是怎樣一步步真實出現的?
我們不僅從身體內部,而且也在外在環境影響下開始老化。接下來讓我們仔細觀察,衰老是怎樣一步步真實地出現。
電影《依然愛麗絲》劇照。
以下約略以十年為期進行描述,追蹤人們在時光流逝下,「傾向於」出現什麼變化;但並非每個人都會出現相同的變化,而且變化的時間也不一定完全一樣。大多數人年過六十時,身體的狀況還算不錯,但大多數並不代表全部。成年以後,認知能力的衰退是一段持續的過程,但對有些人來說非常緩慢,有些人則相當快速。以下有許多常見狀況可以輕易處理,但也有不少狀況難以恢復原狀。有些退化是各自獨立的事件,我們可以在解決之後繼續前進。但其他的退化,例如免疫功能的混亂以及像代謝癥狀這類疾病(包括糖尿病),則會引發多種併發症,而這些疾病往往彼此混雜結合。
接下來我們不妨了解一下。
三十幾歲時:
●變得更容易拉傷肌肉與扭傷肌腱。需要快速活動的運動,可能讓你突然聽見腿部啪的一聲;或者讓你在旋轉之後,看到的不是籃筐,而是地板。
●發現代謝速度變慢。我們變得更難保持苗條。對男性而言,肚子很容易變大,因為身體開始堆積脂肪與失去肌肉。
●喪失肌肉的質量與強度。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種衰退需要好些年的時間,但對於從事重勞動工作或有密集身體活動習慣的人來說,他們會發現自己開始比不上年輕人。職業足球員與田徑選手需要強度與速度,他們通常到了30歲就準備退休,因為他們在肌肉強度上的自然衰退,使得精力不再充沛。
●有了新的理由避免多糖的飲食與單一碳水化合物: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越來越高,即使對於未超重的人也是如此。
●已經過了腦力的高峰期,這段高峰期通常是在二十頭的時候。心智能力的衰退從27歲左右開始,不過是漸進的。我們開始進入癌症罹患率每十年不斷升高的人生階段,直到75歲為止,屆時罹患率將趨於穩定。
●開始覺得周圍的男性越來越少。男性人口從這個時期開始減少。各個年齡層的男性都比較容易罹患疾病,而且一旦得病,病情也較為嚴重。男性比較可能遭遇嚴重的暴力攻擊而死亡。男性進入三十幾歲之後,同年齡的女性數量開始超越男性。
四十幾歲時:
●變得比較容易罹患三種常見的眼疾:白內障、青光眼與老年視網膜黃斑病變。
●很容易感到疲倦。這可能是身體欠缺活動或不良飲食的結果(或者反過來,疲倦是造成身體欠缺活動的原因),也可能是體內荷爾蒙分泌的改變(例如更年期與男性更年期)而讓我們疲倦。疲勞可能是更嚴重疾病的前兆。疲勞最近才成為密集研究的焦點,但目前仍無量度疲勞的標準。根據某種基準,38歲以上的人有5%—20%被疲倦困擾,女性的人數是男性的兩倍。
●開始四處尋找好的理療師與外科醫生。到了40歲,我們的關節更容易受傷,特別是肩膀、手腕、膝蓋與腳踝。一旦我們年屆四十,關節手術的數量就開始大增。
●開始幫我們的舊褲子重新縫製折邊。時間每十年就會讓我們的身高縮短2.5厘米。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四五十歲身高減少3.6厘米以上的男性,在未來二十年內死亡的概率,是同時間身高減少1.27厘米以內的男性的6.45倍。
●覺得自己的關節變僵硬。有些人開始罹患關節炎。
●開始看見白髮,或者是希望有頭髮。有些人的頭髮開始斑白,另一些人的頭髮則開始退休。一邊脫髮的同時,剩餘的頭髮也開始變白。面對這種狀況,你也只能坦然接受。
●看見眼袋日漸明顯。浮腫是皮膚普遍而快速地失去彈性、青春色澤與組織的結果。之所以如此,部分歸咎於我們的淋巴結。當我們年過四十,淋巴系統逐漸失去排毒的能力。當淋巴結功能不彰時,我們就開始「浮腫」。
●出現看起來不是那麼可愛的酒窩。那其實是脂肪團。男性與女性的皮下脂肪細胞,開始在皮膚上留下漣漪狀的橘皮組織。對女性而言,這種變化最常出現在臀部與大腿;對男性來說,脂肪團可能散布在脖子與腹部。
●身上可能出現的重大變化是性特徵。以女性來說,這段過程始於更年期的出現,實際的更年期最常開始於50歲左右。女性對更年期有各種不同的體驗,生殖能力與月經的消失只是最普遍的一項特徵。某些族群的女性,會在更年期出現較嚴重的生理與心理影響。
五十幾歲時:
●我們更容易受到最具影響力的風險因素威脅: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體重過重,過度飲酒、抽煙(一直都是),心臟異常與未婚(對男性而言)。
●更容易骨折。與一般人想法不同的是,不只是女性才有骨折的風險。
●考慮換個新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開始讓許多人痛苦不堪。每五人就有一人罹患風濕病。往後十年,大多數人會開始使用類固醇、止痛藥或乾脆置換關節,來減輕手、手臂、腿、脖子與背的劇痛。
●牙齦開始後縮,越來越容易蛀牙,可能出現牙周病。我們也越來越容易掉牙。
●無法留住水分,身體變得比較干,流的汗變少,體溫容易升高。
●體重不易增加,尤其很難增加肌肉與無脂肪組織。
●嗅覺與味覺不像過去那麼敏銳。
●更有可能罹患心臟病。更年期以後的女性,原本雌激素可以降低心臟病的罹患率,現在雌激素的減少使她們成為新的高風險群。
●肚子越來越大(女性),因為我們的身體重新分配脂肪,而且肌肉也不斷減少。如果我們吸煙,我們會提早老化,而對肺臟的損害也會讓人減少約十年的平均壽命。此外,吸毒與酗酒也使我們喪失對抗壓力的能力。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報告指出,「中年與年紀更大的大麻吸食者,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尤其在吸食後的一小時內,概率會提高4.5倍以上」。長期酗酒者將加速與提早老化,即使他們現在戒酒也無法改變這項事實。
●開始出現骨質疏鬆的現象,女性尤其嚴重。在發現骨質疏鬆後數十年的時間,這種情況只會更加惡化,骨頭也會變得容易碎裂。女性骨質疏鬆的問題比男性嚴重。
電影《依然愛麗絲》劇照。
●開始忘東忘西。我們「知道」的字,嘴巴卻說不出來。我們忘了自己要做的工作,就連前一天發生的事也想不起來。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在於,位於大腦中央主管記憶的海馬體(阿爾茨海默症造成病變之處)開始萎縮。
●許多人的眼睛開始出現問題。在關節炎/風濕病與心臟病之後,視覺的喪失最有可能影響70歲以上老人的日常活動。
●開始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高風險群,退化性關節炎是世界上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它最可能出現在膝蓋、臀部與手的小關節上。
●只要是男性,在坐著的時候總是擔心自己是否得了癌症。當我們五十幾歲時,我們的前列腺有可能肥大。十名男性有九名在50歲之後會出現良性的前列腺肥大。在影響排尿的同時,卻又造成尿頻。不僅麻煩,也讓人痛苦。人們會祈求自己不是得了癌症,但最好的方法還是去檢查一下。
六十幾歲時:
●我們擔心我們的心臟。年齡是心臟病的頭號風險因素,而心臟病是世界第一殺手。在發達國家,心臟病是主要死因,但在低收入與中等收入國家,八成的死因都是心血管疾病。在美國,65歲以上人口有83%死於冠狀動脈疾病。以全球來說,接近三成的死因是心血管疾病。
●如果是男性,則前列腺還會繼續肥大。受前列腺肥大之苦的男性比例逐年提升,這種病影響男性夜間的睡眠,也讓他們每天上廁所的次數極為頻繁。
●開始感覺到皮膚的變化。皮膚變得比較薄,而且失去一定的屏障功能,既無法保濕,又無法防止外物入侵。開始出現老人斑,而皮膚對癌症的抵抗力也逐漸減弱。
●我們的鼻子與耳朵看起來好像變大了,部分是因為環繞在鼻子與耳朵周圍的脂肪減少了。
●喪失了一定程度調節體溫的能力,而且比以前更容易感覺寒冷或是中暑。
電影《依然愛麗絲》劇照。
●成為癌症的高危人群。如果自己未罹患癌症,那麼幾乎可以確定朋友或家人有人得癌症。
●可能會逐漸喪失聽覺。耳朵與大腦辨識聲音的能力,這兩項機制通常會隨年齡而退化。聽力損失最常見的形式是「老年聽力衰退」,不僅影響耳朵,也減損了聆聽各種聲音的能力。
●走路的速度逐漸變慢。健康老人正常的走路速度大約比年輕人慢五分之一。老人步行的距離不會因年老而有太大的變化,但他們的步伐會縮小。
●先前提過,老人要面對地心引力帶來的危險。根據克里夫蘭醫療中心的研究,跌倒是造成老人致命與非致命傷害的主因。
七十幾歲時:
●我們遺忘更多事物,而且處理信息的速度也變慢。人不免記憶會出錯,而且我們有解決與彌補這類錯誤的好方法。然而,如果你擔心自己可能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現在已有新的測試方式,可以明確判定你現在是否已經得了阿爾茨海默症,或未來十年是否將罹患阿爾茨海默症。更能將經驗與學識融合成自身獨到的見解,而且也更能專註於正面的情感上。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幾種老化現象,包括荷爾蒙的變化與認知能力的衰退,這些可能導致抑鬱症。
●控制排泄的能力逐漸降低。膀胱壁變得較無彈性,因而降低了原先可以儲存的尿量。我們的膀胱肌肉變得無力,因此越來越難清空膀胱內的尿液,進而導致尿失禁。65歲以上的老人,十人有一人有膀胱控制的問題。
●逐漸喪失感官能力。到了七十幾歲,我們的視覺與聽覺逐漸退化到足以影響生活的地步。70歲以上的老人,六人有一人視覺有嚴重問題,到了八十幾歲,這個比例會增加一倍。70歲以上的老人,四人有一人聽覺有障礙。
八十幾歲時:
●如果我們還活著,有些身體較不健康的人從五十幾歲、六十幾歲與七十幾歲開始染上的疾病,此時也紛紛找上門來。此外,我們越來越可能罹患阿爾茨海默症。從65歲開始,每過一年,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的機會就提升一倍。85歲以上的老人,有一半的機會罹患阿爾茨海默症。
●皮下脂肪的流失,使我們的皮膚變薄、下垂與容易瘀青。流失大量身體脂肪的老人,會覺得自己的皮膚直接掛在骨頭上。
電影《詩》劇照。
九十幾歲時:
●我們幾乎比所有同年出生的人都要長壽。活到這個年紀的人,每年去世的比例不斷上升,但就某方面來看,九十幾歲的我們往往比許多朋友在八十幾歲時還要健康。這個歲數的人對於疾病通常有著驚人的抵抗力。如果我們活到100歲,或許會對於自己居然還活著感到驚訝;更令人驚訝的是,活到100歲的人還不在少數。
寂寞與孤立加速老年疾病的發生
為了打破老年疾病的限制,人們需要社會互動,但老人常因感到羞恥而無法邁出這一步。老年人陷入寂寞與孤立,這是一種悲哀。而寂寞與孤立又加快了老年疾病的發生。針對五十幾歲自認為寂寞的人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這些人更有可能出現動脈狹窄的問題,嚴重的可能引發高血壓。寂寞也可能造成身體的耗損,這點不令人意外,因為加重了一些炎症的程度,增加了人的壓力水平。
電影《詩》劇照。
寂寞使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的風險提高一倍。寂寞的人比不寂寞的人死亡率要高。他們比較容易舊疾複發,包括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髖關節骨折與癌症。寂寞與孤立也會改變我們的基因構造,因而造成不利的影響。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研究員史蒂夫·科爾(Steve Cole)表示:「社會孤立造成的生物影響可以深入我們最基本的內在過程,也就是我們的基因活動。」科爾的團隊發現,長期處於寂寞狀態的人,「他們免疫系統的基因表現具有特定的模式」。他們發現,這些寂寞的人的基因有過度表現的傾向,因而引發免疫系統的活化與發炎現象。
本文摘編自《當世界又老又窮:全球老齡化大衝擊》,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美]泰德·菲什曼
摘編丨安也
編輯丨王青
校對丨趙琳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