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控制後,內外通關該怎麼做?先外通,再內通,優先滬港通

文|吳軍捷 今日頭條原創首發

香港連續一周,日新增新冠確診,在三位數,並穩步下降到4月22日的523宗,死亡也下降到單位數。299間學校複課,只有15名師生確診。

從過去一星期新增確診數字來看,香港疫情正穩定緩慢下降,復活節長假期未如春節長假般疫情大爆發,可能與香港已有超過一百萬,或者如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所言,有四百萬新冠痊癒者有了抗體,加上接種疫苗比例已達90%以上,未來三個月到半年,大反覆的機會不大。現時,香港已經謹慎地開始了對外的通關。開放了一些國家的通航,放鬆了身居海外的香港人回港的限制。每日抵港從三百人増到一千二百人,初步看不到輸入疫情的明顯增加。

香港的周邊國家,正在迅速放開。新加坡取消戴口罩及社交距離措施,恢復疫情之前額生活,入境無須檢測。馬來西亞入境如陰性無須隔離。韓國下調傳染病控制級別。加拿大也徹底放開了。

隨著與香港來往密切的國家的出入境防疫放開,香港的防控政策必然有所調整,以促進經濟等方面的正常交流。相信特區政府在進一步落實本土的防疫,例如抓緊對兒童和老人的疫苗接種、夯實香港的醫療能力的基礎上,會平衡經濟和安全的需要,逐步恢復對外的交流。

香港實現對外通關,一定會對香港的經濟帶來活力,也為國家的「外循環」帶來機會。而在執行時間上,「外通」可能比」內通」快。在逐步推進」外通」中,可能會使用「旅遊氣泡」等方法,也可為「內通」摸索經驗。香港實現「外通」有可能促進「內通」,因為只有香港「通」了,才能活下來,才能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生氣,吸引更多的內地企業來港合作。雙方都有「通」的逼切願望,才能平衡需求,達致共贏。「內通」可能也是漸進的,我想,香港可能不介意先和內地一些城市先通,例如先試試與上海「滬港通」如何?

當然,「內通」一定要在全國一盤棋的格局下考慮,服從中央的部署。最理想的做法是實現社會面的動態清零。這就需要我們做更多的工作,全民強檢可能一定要做,除了複雜的組織和極大的工作量外,還要解決香港有一部分人死不合作的難題,「攬炒派」一定未有絕跡,孤狼獨鼠式的破壞很容易將大網咬開一個缺口。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需要決心之外,還要時間。

總之,「外通」和」內通」都是必須的,「內通」可能更重要。但現實講,香港「外通」較易於開始,特區政府再不能縮手縮腳了,說不定「外通」促「內通」,一招通,百事通。寄希望於現任特首和將任的特首,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通力合作,為香港打開通道。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於網路,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徵得作者同意並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