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今年2月初爆發的俄烏衝突引發出一系列對俄制裁,進而逐漸演變成了俄羅斯與歐美之間的「能源博弈戰」。如今,歐美決定對俄能源限價,俄羅斯則以北溪管道完全停止輸氣予以回應,雖然才到9月,但歐洲的凜冬似乎已提前到來。
9月2日,七國集團(G7)和歐盟接連表態,決定對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產品實施限價,再度升高了能源局勢的緊張。隨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下稱俄氣)以「技術故障」為由,宣布「完全停止」「北溪1號」管道天然氣運輸,且未提及恢復供應時間。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更是直接警告,「歐洲將直接沒有俄羅斯天然氣可用」。
俄方作出這一反應後,西方主流媒體全都予以重點報道,字裡行間表露出對於未來歐洲能源緊張的擔憂。《紐約時報》稱,俄方此舉「爭鋒相對」,「令人驚訝」,莫斯科正利用歐洲在天然氣方面的脆弱性,將雙方能源戰變為「曠日持久戰」。
《華爾街日報》則點出俄羅斯關停「北溪1號」並非「技術故障」,而是帶有政治色彩,直言此舉將讓歐洲的寒冷冬季提前到來。該報諷刺性地指出,面對「能源脅迫」,歐洲放棄俄氣的計劃竟然就是更多地依賴俄氣,試圖提前囤積更多天然氣熬過這個冬天。
《華盛頓郵報》也贊同「歐洲凜冬提前到來」的論調,並認為由於後續能源價格被進一步推高,除了在氣候和體感方面,歐洲還會在經濟上遭遇「凜冬」。根據最新發布的經濟數據,歐元區19個國家今年8月的通貨膨脹率達到9.1%,已經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對於歐美欲組建「買家壟斷聯盟」來限制俄能源價格,路透社分析指出,此舉堪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方面,限價舉措可能會適得其反,並導致全球能源價格進一步上漲;另一方面,聯合國中許多成員並不願意在俄烏問題上跟隨歐美譴責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在客觀程度上也可能成為限價舉措的阻礙力量。
資料圖:德國總理府門外的巡邏警察
《紐約時報》:俄羅斯針鋒相對,能源戰恐將曠日持久
當地時間9月2日,《紐約時報》在報道標題中就直接指出,在關閉「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以進行三天維修後,俄羅斯未能如期開放而是繼續關閉這一管道,這一決定「令人驚訝」(In a Surprise),加劇了人們對俄羅斯將加大利用能源議題向歐洲施壓的擔憂。
報道稱,俄方完全關停「北溪1號」的動作,是要與歐美的限價決定「針鋒相對」,似乎是莫斯科與西方就能源問題以及烏克蘭局勢作更大規模鬥爭的其中一環。報道還援引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埃里克·馬默(Eric Mamer)的話稱,俄方完全關停天然氣管道的借口「荒謬」,證明了對方「自私偽善」。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報道認為,能源一向是俄羅斯用以達到地緣政治目的的核心工具,無論俄氣最新舉動的真正原因是何,毫無疑問,能源戰已成為俄烏衝突中的一場「代理戰爭」。目前,俄羅斯正利用歐洲在天然氣方面的脆弱性,將整個歐洲的能源價格推升至極高水平,從而引發人們對於今年冬季面臨生活困局的擔憂。
還有分析人士推測,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的能源戰將是「曠日持久的」。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的分析師就表示,俄羅斯很有可能重複其對於天然氣所做的事情來報復G7限制俄石油價格,即「關閉生產線並切斷與買家的聯繫,從而提高全球油價和自身收入」。
在擔憂「北溪1號」管道永久關閉的國家中,嚴重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德國擔憂最甚,和其他歐盟國家一樣,德國在冬季到來前一直在恐慌性地儲存能源,以防止俄羅斯停產。
俄羅斯通過「北溪1號」管道向德國輸送的天然氣日流量表,自俄烏衝突後逐步限制 圖自《紐約時報》
據法新社報道,德國經濟部發言人9月2日則聲稱,德國已經看到了俄羅斯作為供應商的「不可靠」,如今的準備遠比幾個月前要充分。她表示,德國原本計劃10月1日達到85%儲氣量的目標,但現在這一目標的完成可以提前至9月的頭幾天。
而「脫歐」後的英國,其能源監管機構上周表示,從10月起,該國2400萬戶家庭的能源費用將上漲80%,下一任首相有著極大壓力,阻止「災難性冬季」的到來。而面臨嚴峻形勢,事實上整個歐洲大陸的政府都在試圖出手干預能源市場。
《華爾街日報》:凜冬提前到來,歐洲依賴俄氣甚重
當地時間9月2日,《華爾街日報》則發表了一篇社論文章,俄氣宣布無限期完全關停「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的決定,讓歐洲面對初冬的時刻提前到來。
文章稱,今年歐洲的冬季「本來就已註定寒冷」,而俄方此舉又讓今年歐洲的冬季提前開始,如果所謂的「無限期關停」時間是像許多人所憂慮的那樣長,這勢必將擾亂歐洲的能源計劃。
社論指出,俄方所謂的「維修管道」說辭只是表面上的,實際上此舉就是帶有政治色彩,由於G7宣布了限制俄石油價格,克里姆林宮正在懲罰極為依賴其能源的德國及其盟國。
《華爾街日報》社論文章截圖
作為一家美媒,《華爾街日報》站在旁觀者角度點出歐洲面臨的問題,儘管俄烏衝突已持續半年多,但歐洲仍在依賴俄羅斯天然氣。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在尋找阿爾及利亞等替代供應商方面取得了些許進展,但這些國家的能源基礎設施是一個薄弱環節;而德國則缺少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無法從俄羅斯以外的地方大量進口天然氣。
「因此,歐洲放棄俄氣的計劃是……依賴俄氣。」讓人感到諷刺的是,在過去幾個月趁著冬季還沒到來,德國爭先恐懼地通過「北溪1號」儲備了儘可能的天然氣,但這一過程也因俄氣削減產能而放緩。
文章認為,俄羅斯無限期完全關停「北溪1號」是一個標誌性的變化,向歐洲傳遞的信息是——現在可能是時候開始實施一個歐洲大陸沒有對策的能源B計划了。而這些,將給歐洲人和他們的政客帶來一個「悲慘冬季」以及不可知的後果。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同日報道時也提到,俄方舉動加劇了歐洲大陸可能在今年冬季陷入能源短缺的危機,並指出,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尤為依賴俄氣為其家庭和重工業提供動力。而自今年6月以來,俄氣已將「北溪1號」產能削減至原有的20%,理由是維修和渦輪機無法交付等問題。
CNN強調,歐盟統計局(Eurostat)當地時間8月31日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8月,歐元區19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達到9.1%,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能源價格上漲是推高通脹的主要原因,歐元區國家8月的能源價格飆升了38.3%之多。
歐元區各領域價格上漲幅度統計,能源領域最大。圖自歐盟統計局網站
《華盛頓郵報》:能源價格飆漲,歐洲經濟也面臨「凜冬」
美聯社針對此事件的報道也顯得不容樂觀,報道稱,歐洲公用事業公司在今年夏季始終在爭相尋找額外的供應來源,為冬季供暖需求做準備,為此它們購買了通過船隻運輸的昂貴液化天然氣,同時從挪威和亞塞拜然等地尋求管道天然氣供應。
美聯社報道截圖
分析人士說,隨著儲存量的累積,本來歐洲對於冬季能源供應的擔憂已有所緩解,但隨著俄方完全關停「北溪1號」,這可能會給歐洲帶來嚴重困境。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Bruegel)能源分析師西蒙娜·塔利亞皮耶特拉(Simone Tagliapietra)說,歐盟需要加大力度來減少天然氣的消耗。
「一個沒有俄羅斯天然氣的冬季將是歐洲的主要中心場景。」這位分析師這樣描繪了未來的景象,並說:「只有一個辦法可以應對,那就是減少天然氣和電力需求。」
《華盛頓郵報》也認為,俄方的舉動不僅可能導致歐洲大陸在冬季缺乏所需能源,還會在市場上推高天然氣價格。一旦「北溪1號」管道真的永久關閉,歐洲不僅會迎來一個「特別寒冷的冬季」,在經濟層面也會遭遇「凜冽寒冬」。
《華盛頓郵報》報道截圖
大宗商品研究公司ICIS安迅思研究液化天然氣方向的專家說:「令人擔憂的是,如果供應受到擠壓,必須找到替代品,而那裡(歐洲)目前沒有足夠(接受液化天然氣)的基礎設施來替代這些(管道)天然氣。這意味著歐洲依賴於天然氣的大型工業可能面臨關閉,因為可用燃料要用於家庭取暖。」
路透社:對俄能源限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當地時間9月2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發表聲明稱,G7財長已就對俄羅斯石油價格實施限制達成協議。耶倫說,期待在未來幾周內最終確定價格上限的具體實施方案。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當天說,對俄石油價格實施限制的計劃「十分荒謬」,這將導致石油市場嚴重不穩定。如果不友好國家對俄能源價格設置上限,俄將開始向按市場條件運行的國家供應石油。
據路透社報道,同一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德國穆爾瑙鎮參加了一場保守派立法者會議。會議間隙,她對媒體表示,她「堅信」現在是時候對俄羅斯天然氣設定價格上限了。
馮德萊恩稱,電力市場因普京的「操控」(manipulations)受到嚴重破壞,無法繼續正常運作,因此她認為可以在歐洲層面,提出對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設定價格上限的可能性。「在歐洲層面上也有法律基礎,可以在危機時刻作為緊急措施暫時撇去利潤。」
針對馮德萊恩的表態,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當天也在Telegram上發文警告,如果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價格設置上限,「歐洲將直接沒有俄羅斯天然氣可用」。
俄氣公司發布的公告截圖
對於歐美在能源領域對俄羅斯繼續打壓,莫斯科方面已作出回應。路透社則分析認為,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價格設定上限,此舉「說起來容易,卻做起來難」。
報道介紹,1995年,作為石油換糧食方案的一部分,聯合國曾設立過類似的機制,允許伊拉克出售石油換取糧食和藥品,但當時未設定價格上限。當時,提出這項計劃的美國柯林頓政府,旨在滿足伊拉克人的人道主義需求,同時防止薩達姆政權提高其軍事實力。然而,這一方案卻被廣泛的腐敗和濫用所侵蝕。
今時不同往日,雖然當時聯合國在反對薩達姆政權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但對於此次俄烏衝突,除了美西方國家之外,許多國家都拒絕譴責俄羅斯。
路透社指出,隨著全球油價上漲,這抵消了西方對於俄羅斯的制裁影響,俄羅斯在能源領域獲得了比俄烏衝突前更多的收入。因此,西方國家開始意識到,直接禁運俄能源適得其反,因此提出了設置價格上限的想法。
路透社分析文章截圖
西方想建立一個「買家壟斷聯盟」,以減少俄羅斯的石油美元,同時緩解油價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路透社認為,這具有挑戰性,尤其是俄羅斯總統普京可能會宣布全面禁售石油,一旦俄羅斯暫停向支持設置價格上限的國家出售能源,限價舉措可能會適得其反,導致全球能源價格進一步上漲。
路透社指出,歐美對俄能源限價的另一個阻礙力量可能來自中國和印度。在布倫特原油價格為每桶90至100美元的情況下,俄羅斯石油正以每桶18美至25美元的折扣價賣給中印的買家。此外,中印的保險商也可以幫助大量船隊運送俄油。
「俄羅斯和一些買家已經在尋找歐洲保險市場之外的其他市場,將本土保險公司和主權擔保結合起來。因此,這一機制不會迫使各方全面參與設置價格上限。」能源智庫機構Energy Aspects的分析師理查德·布朗茲(Richard Bronze)說道。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