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是兩岸三地臍帶,超越政治,香港故宮即將開放的深刻內涵

文|邱立本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七月二日正式開放,掀起搶票熱潮。故宮博物院同時在兩岸三地都有展館,民間期盼北京、台北、香港的故宮文物將來可以互相交流展出,發揮弘揚中華文化的協同效應。政治是一時的,但文化是永遠的。文化中華是兩岸三地的臍帶,讓故宮成為載體,尋回一度被政治淹沒的文化情懷。

台北的故宮長期以來都是一面文化旗幟,是全球仰慕中華文化的聖地,過去曾和北京故宮博物館有不少聯繫與合作,如今再加上香港這個「後起之秀」,可說是喜結文化的緣份。

香港曾經是文化中華「花果飄零」之地。一九四九年,神州大地易幟,很多知識分子南來香江,知名學者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在香港九龍深水埗桂林街創辦新亞書院,傳承中華文化,高舉文化中國的大旗,在殖民地的城市,保留了中華文化的血脈,成為後來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

不過在中文大學的發展過程,錢穆等人被排斥,中文大學內部行政都是以英文為主,被譏為「英文大學」,但最令人傷感的是,這幾年的香港政治運動轉變為「去中國化」運動,歧視中國大陸遊客和學生,發起「驅蝗行動」,觸目驚心。中文大學校園一度被一些反華的學生佔領,堵塞公路,中文大學被視為「暴大」。雖然在香港國安法頒布後,一些暴亂分子被抓,但餘毒猶存,關鍵就是要在香港推動中華文化,消除二零一九年黑暴事件的後遺症,整個社會都要掃除「黃絲」的那種反中的意識形態

曾幾何時,台灣是中華文化的堡壘。但如今卻完全不同了,台灣綠營執政當局在全力推動「去中國化」,用西方的諺語來說,倒洗澡水把嬰兒也倒掉,將台灣最珍貴的文化財富拋棄了,而在過去十年間,中國大陸卻是全力弘揚中華文化,上上下下,都在為中華文化傳統發揚光大,成為兩岸強烈的對比。

這也在兩岸關係上投下巨大的變數。台灣在全球華人社會中的印象﹑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都驟然變化,過去很多西方人學中文都要到台灣來,但如今都去了中國大陸。關鍵的是,台灣當局在教科書中大量去中國化,將文言文、詩詞等古典文學都大幅減少;中國悠久的歷史變成了東亞史的一部分。昔日錢穆所強調的研習中國歷史,必須要有一種「溫情與敬意」,但這樣的情愫如今在台灣已經式微,甚至成為被嘲笑的對象,是「政治不正確」。

相反的,中國大陸卻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大力推動中華文化歷史傳統。不僅教科書涵蓋深入,而電視上的綜藝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經典詠流傳》﹑《中國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等都是高水平的製作,也廣受觀眾的歡迎。這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氛圍,連市場上的時尚流行風格都掀起了一股「國潮」,以追求文化傳統的符號與創新為榮;漢服成為流行的服飾,各種古裝劇、穿越的探索「人性不會斷層」的歷史大片都膾炙人口。

這也顛覆了過去對中國歷史的態度,僵硬地將很多傳統文化都視為糟粕,簡單地一刀切。如今中央政府強調要全面恢復與弘揚中華文化,等於打開了一個被廢置很久的寶藏,發掘那些古典的智慧,從九流十家到四大名著,從儒家經典到老莊人生哲學,從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處處都是中華民族深邃的洞見,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現代的中國人怎麼能夠身在福中不知福,入寶山而空手回?

但台灣新一代就被綠營政府排斥在這寶山之外,他們無法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對中華文化有那麼深刻的認識,對中國歷史處於迷迷糊糊的狀態。台灣作家吳淡如說她的女兒不知道孫中山是誰。這都因為泛政治化的歪風吹向校園,赤子何辜,被剝奪了認識中華歷史的機會,也使得台灣未來的主人對兩岸關係的判斷都出現偏差。這是教育衝擊政治的危機,也是兩岸未來要扭轉的局面。

不過推動中華文化的載體,也要超越政治的鬥爭,回歸民間的力量,不要變成黨國的宣傳機器,而是可以彰顯民間的力量,在國際意識形態的競技場上爭一日之長短。

這也是中國發展軟實力的重要時刻。中華傳統文化智慧在神州大地的回歸,配合中國全球化的步伐。兩岸三地都在中華文化復興的範圍中,找到自己新的定位,展現中華民族的最新創意。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於網路,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徵得作者同意並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