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村上春樹,諾獎還有哪些「陪跑專業戶」?

澎湃新聞 湃客

有數剪藏

我想有兩項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哪些學者錯過了諾獎,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諾獎錯過了他們。

第一個是科學家獲提名(nominee)諾獎的總次數

第二個是科學家陪跑的次數,即當年獲得提名後未能獲獎的次數(村上春樹:嗯?)

諾獎的提名人(nominator)不是誰都能做的,需要具備一定資格,一般來說也都是業內人士。所以這兩項指標反映了學界對某位學者的認可程度。

問題來了,在哪可以查到這兩項指標呢?

打開諾貝爾獎的官網,你會發現有一個叫「Nomination Archive」的頁面,這就是官方的諾貝爾獎提名資料庫。點進去以後,你就能看到

重點關注物理獎,從 1901 年到 1966 年一共有 2777 封提名信。

咦?為什麼只到 1966 年?

這是諾貝爾基金會的一項特別規定,每年的提名人與被提名人名單必須保密 50 年。今年獲獎名單公布後,我們才能看到 1967 年各個獎項的提名情況。

現在我們能夠查詢的是 1901 年到 1966 年各個獎項每一年的提名情況(具體獎項略有區別,比如醫學獎只到 1953 年),也能輸入科學家的名字,查詢他在 1966 年以前的提名情況。

雖不是全部,但好歹也是六十多年的數據,足夠搞事情了。

說起來官方也很「雞賊」,沒有搞什麼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提名排行榜」,大概是不希望被那麼容易找到「黑歷史」,比如「哇!不是吧,那個誰誰誰,明明有那麼多次提名,陪跑那麼多年,你們居然不!發!獎!」

不過就在前幾天,諾貝爾獎官方發了一條推特:

國外有人已經開動了挖掘機,還對數據進行了可視化處理,我等吃瓜群眾自然是喜大普奔:

先說說概況,從 1901 年到 1966 年,一共有 495 人被提名物理學獎,其中有 109 位學者最終得獎,還不到四分之一,這已經包括了 66 年以前未獲獎但最後得獎的學者。超過三分之一的學者(169 人)僅被提名 1 次。

圓圈的大小表示該學者被提名的次數。相信目測也能發現,有個幾乎全場最大灰色圓圈。這位學者我放最後說,先來看看另外四位「諾獎遺珠」。(時間有限,只能整理出 Top 5)

弗里德里希·帕邢

45 次提名 16 次陪跑(1922~1933 連續 12 年)

他就是氫原子光譜帕邢系那個帕邢,長這樣:

在他獲提名最多的一年(1926),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是當年獲 11 人提名的法國物理學家讓·佩蘭(Jean Baptiste Perrin),獲獎理由是:研究物質不連續結構和發現沉積平衡。

喬治·烏倫貝克

47 次提名 12 次陪跑(1951~1958 連續 8 年)

塞繆爾·古德斯米特

48 次提名 13 次陪跑(1951~1958 連續 8 年)

這兩位學者是學術 CP,放一起講好了。

連提名規律都幾乎一樣。

(左烏倫貝克,右古德斯米特,拍攝時間約為 1928 年)

兩人最主要的學術成就,是在 1925 年合作發現了電子自旋,這完完全全就是諾獎級別的工作,但直到兩人去世,都未能償願。

PS:1955 年物理獎得主有兩位——Willis Lamb(氫光譜的精細結構)和 Polykarp Kusch(精確測定電子磁矩);1956 年物理獎頒給了 William Shockley,John Bardeen 和 Walter Brattain 三人,表彰他們對半導體的研究以及發現晶體管效應

要注意目前資料庫只到 66 年,而他們倆分別在 78 年和 88 年才去世,所以兩人最終的提名次數和陪跑次數只會多不會少,超越下面這位應該不是問題。

亨利·龐加萊

51 次提名 7 次陪跑(1909~1912 連續 4 年)

咋看之下似乎沒那麼「慘」嘛,只是 7 次陪跑,連續 4 年而已......等等,51 次是什麼情況!

最開始我沒有料到龐加萊會出現在榜單上,而且是那麼靠前的位置,因為傳統上我們認為他和數學的關係更大。後來翻維基,才發現他也拿過兩個天文學獎項(1900 年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1911 年布魯斯獎)。

另外這個 34 次提名實在是太恐怖了(當年一共也就 58 個提名),如無意外,應該是有史以來單年度獲提名次數最多的物理獎人選,粗略看了一下提名人,當中包括了 Marie Curie,Hendrik Lorentz,Guglielmo Marconi,Albert A Michelson,Pieter Zeeman,Gabriel Lippmann 等諾獎得主。但最後,龐加萊還是落選了,大概是諾獎評委認為他的工作太偏數學了。

PS:當年得主是獲得一票提名的 Johannes van der Waals(關於氣體和液態方程的研究)。范德華力知道吧,就是他。

現在要揭曉那個大灰色圈圈是誰啦,他的確是全場獲提名次數最多的學者。相信有同學已經猜到是誰了。

阿諾德·索末菲

84 次提名,25 次陪跑(1922~1937 連續 16 年)

(村上春樹:emmmmm)

我們知道,索末菲的學生,甚至學生的學生,都不乏諾獎得主,然而祖師爺本人卻總是差那麼一口氣。

Ashley Smart 曾撰文,認為索末菲缺少一個即使單拎出來也有足夠份量的成就來讓評委會下定決心頒獎給他,雖然他的整體學術成就足以超過和他同時代的諾獎得主。

(文中數據來自諾貝爾獎官網)

後來我發現化學獎也有人做類似的回顧,於是也跑去圍觀。

hmmmm......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東西。

最初 4 年一共有 17 位學者獲提名,最終提名次數在 10 次以上的學者都成為了諾獎得主,可見這個時候學界和諾獎評委的態度還是挺一致的。

唯一的例外,是首屆就獲提名,最終有 12 次提名,卻無緣諾獎的法國化學家

Marcellin Berthelot(1827~1907)。

維基百科的簡介:

法國著名化學家,研究過脂肪和糖的性質,合成出多種有機物。他對化學反應熱效應的研究推動了物理化學的發展,還是爆炸機理和爆炸波研究的先驅者。他發現了微生物的固氮作用,並且書寫了大量的化學史專著。貝特洛還積极參与政治和社會活動,擔任過法國教育與藝術部長(1885-1886)和外交部長(1895-1896)。

Berthelot 最後一次獲提名是在 1907 年,而同年 3 月 18 日他就去世了,因為諾貝爾獎向來有不給已故之人頒獎的慣例,於是乎就這麼錯過了。從其他人的情況來看,如果 Berthelot 能在人間多呆個幾年,獲獎的概率還是挺大的。

1905 年的提名名單中出現了一些新面孔:

第一個我也不認識,感覺四年化學白學了......但後面兩個相信大家能猜出個十有八九。

一個是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一個是勒夏特列(勒夏特列原理)。

他們仨有個共同點,就是都沒有拿諾獎。

先來看看大家最關心的門捷列夫。

連續 3 年,9 次提名,兩位諾獎得主背書,依舊飲恨。

細心的你可能會發現,門捷列夫也是 1907 年去世的......咦這不是和 Berthelot 的情況很像嗎?看來是天意弄人啊!多活幾年結果可能就不一樣啊!

不過,如果我們把另外兩人也放進來看的話,就會發現事情可能不是那麼簡單。

勒夏特列的提名情況:

31 次提名,16 次陪跑,非常地村上春樹。

然後是 Giacomo Ciamician:

16 次提名,9 次陪跑。

這位其實是義大利的光化學家,是最早進行光化學反應研究的學者之一,被稱為光化學之父。

總之「提名過十就得獎」這條所謂的「規律」在 1905 年以後就不管用了。

PS:1905 年門捷列夫拿了個(當時來看)可能比諾獎份量更重的科普利獎章。

本期見習編輯 周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