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克蘭東部地區武裝衝突兩年後,新明斯克停火協議簽署一年後,《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重返烏克蘭東部的主要衝突地區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了解那裡當下的狀況。
證件檢查情況成局勢晴雨表
這次採訪是通過基輔當局進行的。記者向烏克蘭國防部「反恐中心」遞交了採訪申請,一周之後拿到了為期半年的在烏克蘭東部政府軍控制區的採訪證。
說是「採訪證」,其實更多的用處是當「通行證」用。比如在烏東部的城市裡,汽車站、火車站都有軍警把守或巡邏,隨時會檢查過往旅客的證件,背著電腦、相機或攝像機的外國記者一般都會引起「重點關照」。有了烏國防部的反恐前線「採訪證」,一切都不是問題。
有意思的是,軍警是否檢查證件、怎樣檢查和盤問,往往是當地局勢是否緊張的晴雨表。我剛剛抵達頓涅茨克州斯拉維揚斯克市的時候,形勢總體比較平靜,所以在該市火車站,三個荷槍實彈的烏克蘭軍人看了我一眼就走開了,沒有問我要證件。但在隨後的採訪過程中,有一次我在一天之內就被查了好幾次。問題基本都一樣,問我是哪個媒體的、在這裡幹什麼、做什麼具體報道等,還用相機拍了我的護照。晚上回到賓館一查,原來這天在停火接觸線的兩邊,烏克蘭政府軍和民間武裝都有軍事演習,而且烏克蘭問題三方聯絡小組的俄羅斯代表格雷茲洛夫正好在靠近烏東部地區的俄羅斯境內視察。
反政府民間武裝主要佔據了頓涅茨克市和盧甘斯克市及周邊地區,以及通往俄羅斯方向的大片地區,兩個城市以北及以西地區則被烏政府軍控制。目前雙方已經劃定停火接觸線。儘管小規模的射擊和交火仍然存在,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和戰鬥自2015年2月新明斯克停火協議簽署後就沒有再發生過。
在政府軍控制地區,各個交通要道都設置有防禦工事和檢查站,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或居民點,往往要經過幾個由軍警把守的檢查站。
記者在烏克蘭東部經歷最多檢查站的一次行程,是從北頓涅茨克市向南到波帕斯那亞村,約50公里的路程經過了4個檢查站。檢查站所在地的馬路上放置了由水泥墩和沙袋構成的路障,路兩邊則挖有戰壕,有的檢查站旁邊還設有類似碉堡的掩體,可以向外瞭望並射擊。每當經過這些檢查站,司機總是提醒記者,「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我們看不見的一雙雙眼睛盯著,千萬別拍照,不然就會有麻煩」。
民眾渴望和平穩定的生活
在幾天的採訪中,無數被戰火摧毀的建築和基礎設施頻頻出現在眼前。有被火箭彈擊中隨時可能垮塌的高高的水塔,有整個屋頂被炮彈掀掉的獨棟小樓,有被各種武器彈藥摧毀大半似乎風一吹都會搖晃的高層公寓,有因戰火而徹底停工一片死寂的大型工礦企業……建築物牆體上的累累彈痕,訴說著這裡的戰火曾經有多麼激烈。
但是,在今天生活在當地的居民看來,這些似乎都習以為常了。緊挨著一座座被毀建築的,是大大小小的民宅,那裡仍然住著成百上千的居民。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可以看到很多居民推著嬰兒車在廣場和大街上散步。儘管很多商店停業,很多有能力離開的人都離開了,但總有那麼幾家超市或小店還「頑強地」開門迎客,總有那麼幾輛破舊的公交車、計程車在夜晚10點多鐘仍駛過黑漆漆的街頭。偶爾車燈掃過,夜幕被瞬間撕開,讓人感到一絲暖意。
在曾經爆發激戰的斯拉維揚斯克市,計程車司機瓦洛加說:「現在這裡的居民基本上依靠政府救濟和國際人道援助生活,多數人沒有工作可做,有工作也不能正常拿到工資,但是我們離不開自己的家,好歹這裡還有個房子住,再有點吃的就可以活下來,而搬到別處,光租房子的費用就是個大問題。真希望不要再打仗了,我們根本不需要問誰對誰錯,我們需要的是寧靜而正常的生活。」
在離停火線約10公里處的頓涅茨克州「五一村」,60來歲的扎列琴斯卡婭大嬸請記者到家做客。我問她,離前線這麼近不擔心嗎?她說:「從物質上和精神上,我們都離不開這裡,我和我老頭子都習慣了,儘管現在的局勢還不很穩定,每天還有交火,這裡也能聽到爆炸聲。但總比一年前火箭彈就在頭頂飛要好很多,當時大家都在地窖里避難。現在如果再有火箭彈打過來,我們都當放煙花看,打著打不著就聽天由命了。」
「這裡一年前就被火箭彈擊中過,現在又壘好了。」扎列琴斯卡婭大嬸指著自家後院的圍牆說,「不遠處還有一個小湖,曾有一枚火箭彈在湖中爆炸,浮上來很多魚,村裡人還划船把魚撈上來吃。」她一邊說一邊笑著,似乎戰爭同她沒多大關係。
記者了解到,在靠近停火線的地區,至少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仍住在當地,他們的人身安全和生活保障依然面臨嚴重威脅,有零星交火、有地雷隱患、有供水供電供暖的各種問題,但這裡的人們依然頑強地生活著。2月底3月初天氣逐漸轉暖,扎列琴斯卡婭大嬸已經翻好了一畝多田地準備種土豆,黑黝黝的土壤寄託了大嬸對寧靜生活的希望。
危機總體可控但局部不穩
在烏克蘭東部武裝衝突爆發的2014年初,烏克蘭幾乎到了分裂的邊緣。當時除了盧甘斯克州和頓涅茨克州出現騷亂和戰亂之外,烏南部的敖德薩州、東北部的哈爾科夫州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動蕩。與此同時,克里米亞共和國通過公投宣布併入俄羅斯版圖。
但是,時隔兩年之後,當記者重訪烏東地區時,發現除了經濟因局勢動蕩大幅衰退外,社會秩序基本上是穩定的。
可以說烏東局勢逐步得到了控制。不過,如果要徹底解決衝突問題,恐怕還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甚至局部地區的局勢還可能惡化。比如從今年1月中旬之後,停火接觸線附近地區的交火有加劇趨勢,每天重武器射擊數量平均能達到四五十次。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停火觀察團也證實,無人機拍攝到的畫面顯示,雙方原先後撤的重武器有重新返回到停火接觸線的跡象。
記者在距離停火線10公里的地區採訪時,當地老百姓告訴記者,最近一年來最平靜的階段是2015年9月至11月,這段時間裡幾乎聽不到交火的聲音,而且衝突雙方都後撤了重武器。但是現在每天晚上都能聽到射擊聲和爆炸聲,並且有加強趨勢。
經常在這些地區執行人道主義援助任務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工作人員指著路邊沙泥地上的新鮮履帶痕迹告訴記者,這是裝甲車和坦克駛過不久的痕迹。而根據新明斯克停火協議,這些裝備是不應該出現在距離停火線10公里的地方的。
目前,烏東部危機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反政府民間武裝控制區的地位問題和地方權力機構選舉問題。輿論認為,政治地位最終會朝著「去中心化」的方向發展;而地方權力機構選舉則有可能在年內完成。3月3日在巴黎召開的俄烏法德「諾曼底四方」外長會議已就關於在今年6月舉行反政府民間武裝控制區地方選舉達成了協議。但是鑒於目前烏克蘭東部安全問題仍然十分嚴峻,交火時有發生,選舉能否真正舉行還有待觀察。
俄仍是烏東居民打工目的地
2014年2月,烏臨時政府剛剛上台就頒布「廢除俄語為官方語言」的法令。在民族矛盾尖銳化之時頒布這樣的法令,無疑會成為一個導火索,引起俄羅斯族人聚居的烏東部地區民眾的不滿。隨後,烏東部地區出現了各種騷亂,直至爆發戰爭,至今已造成9000多人喪生、兩萬多人受傷。
記者在烏東部地區採訪時發現,留在當地的大多數人是老人、孩子和婦女,年輕男人卻不多見。打聽之下才知道,當地很多男人仍然選擇去俄羅斯打工賺錢。
戰亂髮生後,由於當地企業大量關停,很多人通過俄烏邊境到俄羅斯或者通過俄羅斯到獨聯體其他國家去打工。當地大多數人因為語言問題很難到歐洲其他國家謀生。
記者發現,在政府軍控制的斯拉維揚斯克市和北頓涅茨克市的長途汽車站,都有專門售票窗口出售通往莫斯科、羅斯托夫、聖彼得堡等地的汽車票。
兩個國家的矛盾激化到這個程度,從外界的各種資訊來看,幾乎是到了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但為什麼烏克蘭人依然願意或需要到俄羅斯去打工,俄羅斯似乎也沒有斷然拒絕來自烏克蘭的勞動力?
大國勢力博弈,國內政局變化,政治對社會生活往往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改變著人們的關係和態度。但是打斷骨頭連著筋,千百年來形成的社會紐帶和地緣關係,不會因政治原因而輕易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