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賊自由時代,戰國大名被逼無奈的妥協

無論是《加勒比海盜》還是《海賊王》,很多影視劇創作者都將視線對準了歷史上集殘暴和冒險為一體的海賊團體。在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東南亞海域流竄著一群讓我國沿海地區的人民談之色變的倭寇,所以說到海賊,很多中國人會將海賊和倭寇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其實海賊和倭寇本就不是一個意思,海賊也並非我們想像的只會燒殺搶掠的海上土匪而已。

日本的倭寇名聲極差,不僅僅是我們國家,朝鮮也是常常受到他們的騷擾。其實在13世紀到16世紀的倭寇,並非只是日本人,到了後期也有很多中國的流民混跡其中。當時日本因為南北對立政局不穩,中國處於元明兩個朝代的交替時代,而朝鮮則是在高麗王朝的末期。三個國家政權都不穩定,最高統治者自顧不暇,管不上百姓死活,倭寇的搶掠才更加肆無忌憚起來。

而與倭寇不同,海賊(在日本又稱海賊眾、海賊武士),他們依靠的是收取過路費致富發財,還連同當地的豪紳擴大勢力,成為了當時大名們想要拉攏的對象。

海賊的出現和發展

鎌倉幕府滅亡,使日本陷入南北對立的混亂之中。恰逢那兩年旱災、饑荒嚴重被生活所逼的沿海住民聚居在一起搶奪官方金銀物資的團體。對於這波暴民的出現,天皇也曾經派人鎮壓過。在清和天皇時期,他曾經多次發布政令清剿這些海賊,但海賊勢力總是此起彼伏,沒有得到根本的清除。

另外,在平安時期,商品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促進了莊園制度的繁榮。土地兼并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日本的諸多農民因為失去了土地而成為浪人,從而增加了社會不安定因素。加上後來律令制國家瓦解後,這些浪人很快聚集起來成為了暴民組織。因為他們本來對地主階級帶有仇視情緒,所以開始頻繁搶奪官方物資隊伍,甚至打砸官府。

海賊獲得的利益豐厚利益吸引了很多武士或者豪紳,他們也開始混跡在這群海賊之中掠奪錢財。而大量的沿海豪族投身於海上活動,也促使海賊逐漸得由一般暴徒轉化為海賊武士,成為了室町時代重要的海上軍事力量。

到了日本戰國時代,海賊已經成為了一個相當有勢力的地方集團組織,搶奪過路財物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們,他們開始在海路關鍵要衝設置關卡,專門收取過路船隻的"過路費",其名由也是多種多樣,有"馱別錢"、"帆別錢"等等,這個時期的海賊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權力自由,自稱為海上的大名。

而且,這些海賊團體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還聯合各方將軍和大名,以僱傭兵和家臣的形式成為輔佐各大名的有力武器,具有了屬於自己的軍事實力,再加上他們本身具有的海上運輸能力,一躍成為了戰國的水軍大名。

而作為戰國大名,海賊給予的支持和利益是不容忽視的,他們急於吸收這股海上軍事力量,所以對於海賊採取了相對寬容和優待的政策,至此,海賊自由時代正式到來。海賊勢力逐漸滲透到軍事和政治之中。

在嚴島之戰中,被困在嚴島的毛利元就就只有區區4000兵士,而大內氏重臣陶晴賢親率大軍 2 萬、警固船 500 余艘對毛利元就進行圍攻。毛利元就在絕對弱勢之下想到拉攏附近島嶼和村落里的海賊,利用海賊的勢力對陶晴賢軍進行奇襲。正好當時附近的能島、來島上的海賊和陶晴賢因為過路費的問題產生了糾紛,在毛利元就的勸說之下馬上願意協助。

於是,在陶晴賢毫無準備的情況之下,毛利元就聯合海賊分隊對陶晴賢進行圍攻,大獲全勝。陶晴賢軍陷入混亂之中,僅僅是溺死之人就多達千人。最後陶晴賢退無可退,只得自盡。

另外一個非常有名的海賊武士就是織田信長手下的武侍九鬼嘉隆。九鬼嘉隆是因為家族的沒落才投靠了織田信長,想要藉助他的力量復興家業。後來織田家族在短時間內組建了一個實力強大的織田水軍,足以抗衡號稱戰國第一獨霸瀨戶內海的村上水軍的實力,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助力就是來自於九鬼嘉隆。在織田信長命喪本能寺之後,九鬼嘉隆也兵敗身死。他的兒子則選擇侍奉德川家族,繼續走父親的老路。

九鬼嘉隆只是諸多海賊頭領的一個縮影,當時很多海賊都順應局勢,放棄了"占海為王"的固有觀念,而是以武士的身份出仕,重獲家族的榮光。

在大名之間的鬥爭之中,海賊以自己的手段和海上強勢插入,成為不可忽視的決定性力量。這個時候不僅僅是日本的商旅,就算是周邊國家的使者、傳教士等等都會被無故攔截。他們只有兩種選擇,要不接受他們提出的各種名目,交上錢財。要不就拿起自己的刀槍炮彈,和她們拚死對抗。海賊的侵襲不僅困擾著一般商旅,對於一方的城主、武士,也同樣是海上交通的阻礙。

1586 年路易士佛羅伊斯就記載了一段他與日本海賊對抗的回憶:

"副管區教長神父告訴我,野島是日本 大的海賊所居住的。他在島上修築巨大的城堡,擁有大量的船隻,並時常出動。周圍沿海各地區都因懼怕他的威勢每年向他進貢。我們的神父和信徒兄弟每每出海,都有落入他手中的危險,神父希望從他那裡取得安全通行的憑證,使我們的會員不至於被其捕獲而遭到略奪加害。"

除了對過路的船隻徵收過路費,勒索一切經過的各種各樣職業的人,這些海賊們還會擴張自己的領地,對自己的領地嚴苛管理,並且還會制定相應的規則保障地區的安定和海賊工作的正常運行。在這樣的機制之下,海賊可以從自己的海、陸領地之內獲取諸多財富,真可謂是一本萬利。

海賊的沒落與消失

海賊經過了被打壓—被利用—談合作的發展階段,終還是逃不過消亡的結局。正式對海賊集團亮出紅牌的是豐臣秀吉,他早就從整合瀨戶內海海賊勢力開始,一步一步加緊收取制海權。

在繼承了織田信長的事業之後,豐臣秀吉開始收編周邊的海賊勢力,從中小集團開始,以相對溫和的手段威逼利誘。許多海賊在決定歸順豐臣秀吉之後,才發現豐臣秀吉開的條件雖然誘人,但是對於歸順者也極為嚴苛。

豐臣秀吉之所以採用這種收編手段而不是武力征服,很顯然他還沒有絕對信心拿下海上霸權,鎮壓所有的海賊勢力。所以他開出相對優渥的條件,也是想要給自己爭取時間來積蓄自己的實力。

等到豐臣秀吉已經平定四國地區,他對自己手下的海賊集團也有十足的把握鉗制和掌控。1588年7月8日,他頒布了《海賊停止令》,也是向海賊集團下了一張催命符。至此海賊的所有活動將劃定為非法活動,這是豐臣秀吉明令之下對於海賊的全面壓制的政策,意欲通過這項政令恢復內海正常的交通和安定。

《海賊停止令》內容如下:

欽定:

其一、諸國海上賊船之行徑,嚴令停止;今備後伊予、兩國之間至伊津喜島,若有行盜船之族者,但凡為上聽聞,後果自負。

其二、各國浦、渡之船頭、獵師但凡乘舟楫者,當速至其所在之地地頭代官處訂正造冊,向後聊以海賊為業者,依誓書定罪連判,其國主可將事實上報。

其三、自今以後給人領主之中,有海賊之輩者,當倍受懲戒,為曲佞事之所在至末代之人知行悉數沒收。

以上之條令可堅決貫行,若有違背之族,可直接論罪。

天正十六年七月八日 (朱印)

這項禁令的頒布,以非常嚴格的身份監督和懲戒措施,剝奪了海賊們的制海權。海賊們本只是想要在夾縫中求生存,現在豐臣秀吉卻完全否定了他們的獨立性。不僅如此,豐臣秀吉還頒布了《刀狩令》,收繳民間武器,抑制農民武裝力量,更是為一次性清剿海賊提供了可能性。在這兩項政令頒布之後,各地區的海賊迅速消失,即便是曾經在戰國時代赫赫有名的海賊家族也以極其快速的速度消沉下去。

在日本的歷史上,江戶時代迎來了久違的"太平盛世",而這盛世,也正如豐臣秀吉所願,再也沒有了海賊們紮根生長的土壤。的確,階級矛盾和社會動蕩才是海賊們生存的基礎。而在豐臣秀吉接手了織田信長的衣缽,將日本統一之後,海賊們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小,當豐臣秀吉對海賊的政策由溫和轉變成了嚴厲和苛刻,海賊的昌盛時代終將結束。

總結:

日本戰國時期出現的海賊武士團體是因為國家不穩定,階級矛盾激化而產生的。他們謀生的手段本來就是暴力和掠奪,阻礙了地方與地方、國家和國家之間的貿易流通。在戰國時期日本的經濟和貿易空前繁榮,就是因為海賊的阻礙,在海上交通要塞設置關卡,極度猖獗,就連當時的大名也需得到一方海賊的保護,才能保障海上運行的安全。

但是海賊的存在也並非一無是處,在一定程度上,海賊們也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限制了大名的發展。日本領土狹長,四面臨海,海賊的軍事勢力對內陸的大名多少會有些影響作用,甚至以聯合手段,影響周邊地區的政治格局。總之,海賊是一支無序的社會群體,只有在動亂年代才會得到發展,設置涉足進上層階級。日本戰國的動亂給了他們滋生的養料,甚至成為"海上大名",這只是特定時代的特有現象。

海賊的歷史終將要走向末路,在江戶時代,一些地方大名的家臣很多來自於海賊,雖然豐臣秀吉下定決心想要打壓,但他們還可能憑藉著自己的身份苟延殘喘一陣。只是到了後來的德川幕府時期,這些海賊出身的家臣越來越少。實在混不下去的他們,只得回歸到平民之中,有的繼續務農,有的則成為了商販或者工匠。社會的安定和政權的集中已經斷了海賊的退路,曾經在戰國時期風生水起的"海上霸主",最終還是成為了只存在於史書之中的名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