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官方外匯儲備規模依然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超過IMF認定的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合意規模(2.6萬億美元),這說明中國當前外匯儲備仍然相對充足
文 | 《財經》特約記者 張瑋龍
編輯 | 張威 袁滿
9月7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底,中國外匯儲備餘額為30549億美元,較7月末下降492億美元。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2022年8月,跨境資金流動理性有序,境內外匯供求保持基本平衡。國際金融市場上,受主要國家貨幣政策預期、宏觀經濟數據等因素影響,美元指數上漲,全球金融資產價格總體下跌。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當月外匯儲備規模下降。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全球宏觀室主任肖立晟認為,美元指數、美國等全球主要國家債券收益率走高,是導致中國8月外儲下降的主因,「值得注意的是,8月美元指數漲幅約為2.67%,粗略估計這帶動中國外儲下降近300多億美元,這說明中國外儲下降還是受外部美元升值影響較大。」
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唐遙看來,近幾年來,中國外儲規模整體穩定。同時,中國出口表現強勁,經常賬戶長期有可觀的順差。外匯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經常賬戶順差達10960億元,略超過去年全年順差的一半,這說明中國當前經濟基本面是穩固的。在此背景下,沒有必要過於擔心外儲的小量波動。
強美元衝擊波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後成認為,對中國8月外儲備規模形成利空的因素主要有二:其一,美元指數走高,壓低非美資產價格。其二,8月主要發達經濟體10年期國債收益率均較前值上行,帶動資產價格下降。
8月,美元指數開於105.880,收於108.660,漲幅為2.67%。非美元貨幣中,歐元下跌1.6%,英鎊下跌4.5%,日元下跌4.1%。10年期美債、英債、德債收益率分別上行48、96及61個基點。主要海外股指出現明顯回調,其中美國標普500指數下跌4.2%,歐元區斯托克50指數下跌5.1%。據媒體測算,對中國外儲而言,8月匯率波動和債券收益率可能帶來約290億美元的負向估值效應。
在美元指數走強,發達國家市場股債「雙熊」的背景下,市場對中國外儲下降已有預期。
在肖立晟看來,8月外儲下降仍主要與美國等國金融環境變化相關,與其他因素並不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假定中國外匯儲備中55%是美元,45%是歐元、日元等其他貨幣,在8月美元相對其他貨幣升值了約2.67%的背景下,中國外匯儲備的估值損失大概為300多億美元,佔中國外儲下降的較大份額。」他進一步分析稱。另據媒體估算,8月外儲因資本暫時外流導致的流出超200億美元。
肖立晟還稱,從國際來看,受強美元、美債收益率走高等因素影響,日本、韓國等其他亞洲國家的外儲也有所下降,說明中國情況並非孤例。從國內來看,近期海外資本重返境內股市、債市,令近期中國資本流出壓力明顯降低。
8月,日元創20年新低,韓元創金融危機後的新低。與此同時,8月末,日本外匯儲備為12921億美元,較7月末下降310億美元。8月末韓國外匯儲備為4364億美元,較7月末下降22億美元。
8月以來,境外投資者總體凈買入中國證券。金融終端Choice數據顯示,繼7月凈流出A股市場後,8月北向資金小幅凈流入A股127.13億元。
鄭後成表示,在上述兩大因素外,貿易也是影響中國外儲規模的一大因素。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8月,中國貿易順差為793.9億美元,雖較前值有所下降,但依舊同比擴大34.1%,這對8月外匯儲備形成支撐。
外儲規模總體穩定
近年來,中國外儲規模一直在3萬億美元之上,呈現小幅波動趨勢。目前,中國外儲規模再度面臨3萬億美元關口,當前外儲規模能否足夠應對各種不確定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建議,一國的合意外匯儲備規模需要綜合考慮短期外債、其他外債、出口金額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規模,並根據金融制度和結構不同賦予這四項不同權重。IMF對合意外匯儲備的建議主要考慮到一國遇到突發情況或較大衝擊時可能需要用外匯儲備應對出口收入下降、債務展期風險和資本外逃等風險,以保持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但即便考慮匯率制度的不同,IMF建議的合意外匯儲備規模也僅需覆蓋30%的短期外債和10%-15%的其他外債,並不需要全部覆蓋甚至超過外債規模。
肖立晟表示,根據中國2021年的短期債務、其他負債、出口金額和M2規模來看,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需4.6萬億美元,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僅需2.6萬億美元。「人民幣匯率雖尚未實現清潔浮動(自由浮動),但自『8·11』匯改以來,匯率浮動彈性明顯擴大,單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達到4%,顯然已經不是固定匯率制度。目前中國官方外匯儲備規模依然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超過IMF認定的浮動匯率制度下的合意規模(2.6萬億美元),這說明中國當前外匯儲備仍然相對充足。」他說。
唐遙也認為,從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支付需求來看,中國外儲的規模是足夠的。在「8·11」匯改後,中國實現了匯率有彈性的雙向波動,可通過匯率變化來吸收和緩解外國貨幣政策等因素對資本項目下資金流動的衝擊。只要中國經常賬戶的基本面保持穩定、金融市場繼續發展和開放、貨幣政策堅持穩健的原則,短期的悲觀預期會被逐步逆轉。為防止金融風險跨境傳染,央行也已把作為經濟整體負債一部分的外債納入了宏觀審慎的框架下進行監管。
4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不斷走貶。截至9月8日,在岸人民幣、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報6.9627、6.9653,距離「破7」僅一步之遙。對於央行而言,除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加強對人民幣中間價管控等方式外,動用外匯儲備也是穩定人民幣匯率、避免資本無序外流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在肖立晟看來,目前央行動用外儲干預市場的可能性並不大。「首先,2018年以來,央行越來越強調避免直接入市干預。其次,一般只有在出現大規模資本外逃、信用危機、國債價格走低時,央行才會出手。」他說,「目前人民幣雖然在走貶,但貶值速度和幅度均可控。況且,適當貶值有利於中國貿易出口,這將對中國的經濟及外儲形成一定程度支撐。此外,美國經濟正面臨硬著陸的風險,美聯儲並不會一直加息,未來美元指數也將從高位回落。」他表示。
王春英表示,當前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但中國疫情防控常態化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入實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有利於外匯儲備規模保持總體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