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原生家庭,不同的後半生: 口吃國王喬治六世如何逆襲人生


喬治六世(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全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亞瑟·喬治·溫莎英國國王,喬治五世次子,退位的愛德華八世之弟。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由於長期吸煙,喬治六世患有嚴重的肺癌。1952年2月6日,喬治六世因血栓形成在睡夢中去世,遺體安葬在溫莎城堡。他是最後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後一位愛爾蘭國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領國王(1947-1949)。他的女兒伊麗莎白二世是現任英國女王,外孫是現任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子。

喬治六世


喬治六世,「不愛江山愛美人」風流王子愛德華八世的弟弟,一個前半生從未引起父母和家族過多注意的溫莎家族王子。

許多史學家都說喬治六世是個過於膽小懦弱、無趣而平庸的男人。

其實,喬治王子對妻子忠貞不渝,對孩子極有愛心,是個非常享受家庭生活,不喜歡社交活動的男人。

如果哥哥愛德華沒有退位,他很可能如同大多數英國舊式貴族那樣,平靜安穩、與世無爭地度過一輩子。




  • 喬治需要克服的,是童年陰影帶來的口吃障礙以及強烈的自卑感

1936年,萬眾矚目的哥哥愛德華八世宣布為愛退位,喬治六世,這個早已處於溫莎家族邊緣的次王子,被緊急推上帝位。

據當時的貴族政要回憶,當喬治得知自己不得不繼承皇位時,第一時間流露出強烈的拒絕。

然而為了維護君主立憲的體制,更為了對國家和民眾的責任與擔當,患有嚴重口吃的喬治六世接受現實、匆忙繼位,開始了他的傳奇一生。

喬治六世加冕典禮


很多人認為語言失調症是天生的,和遺傳基因、神經發育相關。但現代心理學認為,患有口吃症的人,幼年期很可能遭受過一些強烈的心理衝擊。這種隱疾更多是一種心理障礙而非生理病症,回顧喬治六世的童年,我們可以印證心理學這一說法。

嚴肅的父親喬治五世和冷漠的母親瑪麗夫人對孩子們一貫忽視,而在家族中一直沒有存在感的次子喬治,因內向、害羞的性格,更不被父輩和兄弟們看重。據說那個被保姆暗中虐待的王子就是喬治,年齡很小,他就患上了嚴重的口吃症。

下中者為喬治六世


幼時被家族和父母忽略,又被保姆惡意虐待,嚴重的口吃障礙,長大後又被強制糾正左撇子,強行矯正X型腿……更重要,前面永遠有一個比他英俊、聰明、強壯的哥哥,強烈的對比帶來強大的心理壓力,「我不夠好」的自卑感,常年籠罩在喬治的心裡。

越不自信越口吃,越口吃就越被看輕,哥哥對他冷嘲熱諷,父母對他越來越失望,都使他更加自卑。從內心裡,他不願主動表達自我,不願再和他人交流,口吃症成了他保護自尊、表達抗拒的生存方式,他的心門關閉了。

少年喬治六世


為愛退位的愛德華六世是嫡長子,因身份特殊一直受到家族重視,這些重視令愛德華不缺自信。他的人生課題,如我前一篇分析,是要去克服童年經歷帶來的安全感匱乏,以及「不被愛」的沮喪和失望。

和愛德華不同,喬治本性內向而軟弱,容易因負面批評而自責。他需要克服的是童年經歷帶來的口吃症,以及因口吃症和「不如他人」,而產生的強烈自卑感。



  • 伊麗莎白像一個靈魂療愈師,用包容和真愛將喬治的自卑感融化,讓他有力量去面對真正的阻礙---口吃症。


好的婚姻里,至少有一方具備情緒穩定、積極樂觀的人格特質。喬治六世很幸運,在他的婚姻里,妻子伊麗莎白夫人便是這樣一個非常難得的女人。

伊麗莎白·鮑斯-里昂


伊麗莎白·鮑斯-里昂,是第十四代斯特拉斯莫爾和金霍恩伯爵克勞德·鮑斯-萊昂最小的女兒。這個開朗而陽光的妙齡少女早在19歲時,便被眾多歐洲皇室貴族相中,自她成年便不斷有人為她提親。

也許幼時經歷了太多陰霾與壓抑,內向拘謹的喬治王子很自然地,被美麗大方的伊麗莎白吸引。

喬治性格里有一種非常積極的特質:堅韌與執著。這點從他的求婚可以看出,他花了很多心思去追求令他一見鍾情的少女,經歷多次求婚失敗,依然不氣餒。

最終,喬治娶回了自己的真愛。

喬治六世與伊麗莎白


這位人氣堪比後來黛安娜王妃的貴族少女伊麗莎白,更為喬治帶來了美滿的婚姻,以及最重要的:為他療愈內在創傷,支持他與隱疾抗爭,最終攜手收穫到一份平靜圓滿的人生。

有傳聞說伊麗莎白嫁給內向的喬治六世,是為了風流王子愛德華。當年愛德華執意與辛普森夫人結婚,無奈之下伊麗莎白才選擇了和弟弟喬治成婚。

對此,我並不認同,從婚後伊莉莎白對婚姻和家庭的擔當、對丈夫喬治的包容與支持,能看出她對自己婚姻的眷戀、對丈夫的真情與深愛。

我想伊麗莎白「下嫁」喬治的真正原因,應該是像她這樣聰慧的女人,更願意嫁給一個真愛她的丈夫,和他一起建立家庭,過內心更嚮往普通人的生活吧。

喬治六世全家




從心理角度看,伊麗莎白是個非常開朗積極,情緒穩定的女人。具備如此特質的人,自我價值感穩定且良好,他們的心理根基就像一棵營養充分的大樹,愛的能量充分而豐盈。

所謂愛滿則溢,進入婚姻後,心理能量充足的人,對另一方有足夠的愛和包容。

她像一個巨大的容器,有足夠的耐心去體會和傾聽對方對愛的渴望,有足夠的空間去容納對方長久以來的焦慮和惶恐;她的心理能量又像源源不斷的泉水,足可以填充對方內心深處「愛的坑洞」,幫他療愈創傷,引領他蛻變成長。

我想,每當喬治因為口吃障礙而產生強烈的內疚與自責時,伊麗莎白一定不會像他的父母那樣表現出不耐與失望,更不會像他的兄弟那樣嘲笑諷刺。

接納和包容是最好的心理療愈手段,從專業角度看,伊麗莎白就是喬治的靈魂療愈師,用她的真愛將籠罩在喬治心中多年的羞恥與自卑融化掉,令他有力量去面對真正的成長阻礙---口吃症。

好的婚姻像一個運轉良好的系統,可以持續不斷為雙方提供能量,而不好的婚姻,則是一個無法運轉的系統,所有人都在裡面內耗,越來越糾纏的負面能量,令人無法集中精力去處理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史料記載,為了幫助丈夫成為一位真正的國王,伊莉莎白遍訪名醫,幫助他克服口吃障礙。

大部分歷史學者都認為,是伊麗莎白在背後不斷鼓勵喬治,在她的支持和幫助下,天性羞澀內向喬治才有勇氣繼承皇位,持續不斷地與自己的心理障礙抗爭,最終成功挽救英國王室的危機。

她和同時代大多數人一樣,抱持著」絕不抱怨,絕不推諉」的人生觀,而這個態度也幫助她度過婚姻中的困境。

這位非凡而偉大的女人於2002年去世,享年102歲。她被後世稱為「英國祖母」,用她的勇氣、擔當與愛贏得了所有英國人的喜愛。

喬治六世全家




  • 喬治不再認為「都是自己的錯」,這個信念是他自信的起點,更是他成長的真正開始。

喬治六世的語言治療師萊恩尼爾.喬治.羅格是澳大利亞籍語言治療師與舞台劇演員。他從1926年起,開始擔任喬治的語言治療師。

兩人的友誼,在共同對抗隱疾中慢慢建立。喬治在羅格的引導下,回顧童年那些曾令他無比恐懼和挫敗的經歷。

電影《國王的演講》


心理學認為「看見即療愈」,那些幼年時期無力抗爭的創傷與恐懼,需要被傾聽、被看見。

就在說出的一瞬間,那些堅硬的、曾被認為不可逾越的障礙就會變得鬆動起來,便有了超越和戰勝它們的可能。

喬治很幸運,與羅格的交往,使他感受到人與人之間另一種難能可貴的情誼-友情,那些安全而開放的溝通,幫他開始理解自己的傷痛。

最重要的,他不再認為「都是自己的錯」,這個新的信念,是一個人自信心的起點,更是一個人自我價值感的基石。

心理障礙清理之後,便是生理矯正部分。羅格發現喬治的喉頭與橫膈膜之間的配合比較差,於是他設計了一種喉部發音練習方法,讓他每天堅持練習。後來羅格還專門設計了大量的繞口令供他練習。繼位之後,每次重要演講之前,羅格都會陪他,幫他排練。

二戰爆發期間,在羅格的幫助下,喬治六世通過廣播,發表了一篇鼓舞人心的聖誕節演講,號召英國人反抗法西斯。那次演講,極大地激勵了英國民眾的鬥志和士氣。

他們的友誼一直持續了二十多年,直至喬治去世。

電影《國王的演講》




1952年2月6日,喬治六世在妻子伊麗莎白和密友羅格的陪伴下,安然去世。

臨終時,他一定見到了父親。當年喬治五世離世,留下最後一句話是:「伯蒂,其他幾個兄弟加一起,都不如你勇敢。」(伯蒂是喬治六世在家裡的昵稱)

喬治六世的葬禮


一個男人要經歷過多少,才能成為真正的男子漢?喬治六世,這個枯榮參半、頂風逆襲的口吃國王,為成長為一個真正完整的人,經歷了太多的起伏與艱難。

他的人生路,令人感慨,更令人驚嘆:原來,只有靈魂與靈魂之間的全然接納,才能真正地創造出奇蹟!

喬治六世

本文原創,轉載請私信聯繫,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