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就要對大名鼎鼎的「台灣政策法案」進行審議,這項連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都表達「擔憂」的法案,自然而然地引發了島內的關注,台當局自是一如既往地表達了對美國的所謂感謝和歡迎,但一些有見識的島內學者專家卻已經看出來,美國總統拜登擔心該法案會讓美國偏離該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擔心會因此引發大陸的反應,由於拜登還不想對華開戰,所以白宮會對此持保留態度。
該法案是由此前一起竄台的民主黨議員梅嫩德斯、共和黨議員格雷厄姆共同提出的,法案內容包括將台灣列為美國的「非北約盟友」之一,並以「夥伴」身份將其納入IPEF;支持由台灣人民「決定自己前途的自由」,給予台灣「事實上的外交待遇」;將「台北駐美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向台灣提供45億美元安全基金、擴大對台軍售範圍、協助在台灣軍隊現代化;利用現有的各種外交和金融工具,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舉行的會議和所有適當的國際組織,拓展台灣所謂的「國際空間」等等。
當中還有部分不允許大陸所謂「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的表述,正如沙利文所說的那樣,其中有些元素已經到了讓白宮都「有些擔憂」的地步。美國「政客」網曾形容這項法案「徹底改變數十年來美國對台政策」。
眾所周知,美國國會不能直接決定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卻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施壓、制衡政府達到自己的目的。美國政府雖有實權,但也左右不了國會的決定,只能採用迂迴戰術,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國會議長佩洛西執意竄台,白宮和五角大樓就沒能攔住。該法案原定的審議日是佩洛西竄台的第二日,為避免進一步刺激大陸,拜登將其延遲到9月14日。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艾德麗安·沃森回應延期時表示,該法案「違背了拜登總統的權威和外交努力」。「總統的權威」指的自然就是佩洛西不聽行政部門和軍方的勸阻執意竄台一事,「外交努力」則指的是拜登仍試圖維護脆弱的中美關係。艾德麗安稱,拜登提出了一些批評意見,希望該法案能「進一步完善」。「政客」網站指出,白宮擔心該法案會顛覆美國一中政策的承諾。
台灣專家也是這麼認為的,9月9日,前國民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李大中表示,該法案將美台關係從非官方升級為半官方,偏離了美國的一中政策,可能會導致大陸認為一中原則被掏空,從而引起「強烈反應」。李大中認為,美國行政部門要顧及中美關係,要顧全大局,並不希望中美「兵戎相見」,這就是拜登和白宮對此都保留態度的原因。他還說,美國國會議員這麼做恰恰體現了他們對大陸的「憂懼感」。
9月14日就快到了,沙利文親自出馬同美國國會領導開會,八成也是轉達拜登對該法案的擔憂和意見。從佩洛西的竄台到現在,白宮一開始對升級台海形勢的心虛果然迅速消失不見,甚至顛倒黑白甩鍋給大陸。該法案最終肯定會通過,但是內容和表述一定會做出調整,如同往常一樣,極限擦邊卻始終不會踏上那條紅線。
白宮怕引起大陸反應,不想對華開戰,中國又何嘗不是呢,沒有哪個國家愛好戰爭,美國例外。但若美國執意挑釁逼迫甚至突破紅線,解放軍「隨時能戰、全時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