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古田光輝染層林》 王路 繪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宣傳部聯合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等共同攝製的大型文獻專題片《敢教日月換新天》,6月20日起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連續播出。
專題片選取中國共產黨從登上歷史舞台到掌握全國政權,從社會主義建設到領航民族復興的一百年,帶領觀眾真切感受建黨百年來艱辛而偉大的歷程。
專題片有一集《星火燎原》,以波瀾壯闊的筆法,講述了經過革命風雨的洗禮,中國共產黨走上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革命征程。
讓我們通過片中片段,一起回顧滄海橫流的那段英雄歲月。
94年前,說不盡的一個夜晚——三灣改編
《星火燎原》中專門給出了江西永新三灣村的畫面,如今的三灣村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其實在94年前的一個夜晚,這裡有一段說不盡的故事——三灣改編。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盧德銘等人領導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這是黨史軍史上的三大起義之一。由於反革命勢力大肆反撲,加上兵力分散、缺乏戰鬥經驗等主客觀原因,起義軍隊嚴重受挫。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毛澤東當機立斷,決定放棄攻打長沙,率領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軍。
9月29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在這裡住了五天。當時面臨的情況是:官多兵少,士氣低落,軍心渙散,不斷有人脫離隊伍。
於是,在94年前的一個夜裡,一群年輕人在泰和祥雜貨鋪,開了一次會,研究下一步的路怎麼走。開會的時候,年齡最大的是毛澤東,34歲。
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
經過一夜討論,第二天清晨,毛澤東向部隊宣布了改編的決定:一是「支部建在連上」,在部隊建立各級黨的組織,班排有小組,營團有黨委;二是對部隊進行整頓,將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三是成立士兵委員會,實行軍隊內部的民主制度。
毛澤東用他極具人格魅力和感染力的話,告訴大家:「同志們,現在敵人只是在我們後面放冷槍,這有什麼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都有兩條胳膊兩條腿。賀龍同志兩把菜刀起家,現在當了軍長。我們都是暴動出來的,一個人可以擋敵人十個,十個可以擋他一百個。我們現在還有近千人的隊伍,還怕干不起來嗎?沒有挫折和失敗,就不會有成功和勝利!」
一番話,如同一支熾烈的火把,讓低落的士氣重新高昂。
從此,一支隊伍,一夜之間,奇蹟般地「散沙聚成水門汀」!
三灣改編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是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
1965年8月3日,毛澤東接見法國總統戴高樂的特使馬爾羅。馬爾羅問毛澤東:「我認為在毛主席之前沒有任何人領導過農民革命獲得勝利,你們是如何啟發農民這麼勇敢的?」
毛澤東淡然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我們同農民吃一樣的飯,穿一樣的衣,使戰士們感覺我們不是一個特殊階層。」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走上井岡山
說起人民軍隊的建設,自然離不開井岡山。《星火燎原》在講述了毛澤東與楊開慧忠貞不渝的感情之後,將觀眾的目光帶到了井岡山。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地區。毛澤東領導井岡山地區的土地革命,帶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村社會大變動,推翻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闢了中國革命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殘餘部隊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隊伍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為軍長,毛澤東為黨代表。
在隨後的慶祝兩軍會師的大會上,毛澤東發表講話,首次宣布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
「朱毛會師」的牽線人是毛澤覃。大革命失敗後,身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毛澤覃到了南昌,並最終追上了周恩來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周恩來派他到葉挺的部下工作。1927年底,朱德派毛澤覃去井岡山與毛澤東取得聯繫,毛澤覃最終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哥哥,也把南昌起義的殘部帶上了井岡山。不久,彭德懷、滕代遠率領平江起義的部隊來到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合。
從1927年10月到1929年2月,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就是在井岡山這個地方,紅軍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戰勝了數倍於己的敵人,而當紅軍撤離井岡山時,由原來的一千人,發展到了一萬餘人。
毫無疑問,這是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而造就這一奇蹟的就是「人民子弟兵」的建軍思想。這種思想體現在作風上,就是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1935年10月,紅15軍團政治部秘書長程坦,在給官兵講解布告時想到,如果把這些軍紀條文編成朗朗上口的歌詞,更便於紅軍牢記。於是,他與宣傳科長劉華清商量,借用蘇區流行的歌曲《土地革命已經成功了》的旋律,完成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曲。
很快,這支嘹亮的軍歌在部隊中傳唱開來,人民軍隊的好作風也隨著清脆的歌聲蕩漾開去。
在毛澤東和朱德的領導下,紅四軍粉碎了湘贛敵軍的6次進攻,井岡山根據地發展到全盛時期。
因此,國民黨蔣介石下決心要徹底消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主力3600餘人,離開井岡山,踏上向贛南出擊的征程。
《星火燎原》的畫面中浮現出一張地圖,上面特意標出了「吉潭」這個地方。
其實,正是在吉潭圳下村,紅四軍遭遇了最危險的一戰。1929年2月1日,紅四軍進駐吉潭圳下村。第二天凌晨,贛軍劉士毅部突襲紅四軍,毛澤東、朱德險遭不測,陳毅被國民黨軍抓住了大衣,毛澤覃腿部中彈。好在全軍最終成功突圍。
毛澤東感嘆這「是為我軍最困苦的時候」。
1929年2月9日,大年三十,紅四軍到達大柏地,贛軍劉士毅部隊又尾隨而來。
紅四軍誘敵深入,第二天下午3時起,與敵鏖戰,最終擊敗贛軍,殲滅兩個團,活捉團長,繳槍800餘支。
陳毅給中央的報告中說,大柏地戰鬥是「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
從此,紅四軍扭轉了被動挨打的局面。上井岡山是為了革命,下井岡山也是為了革命。
大雪紛飛中的浴火重生——古田會議
《星火燎原》以濃墨重彩的方式,再現了古田會議。古田會議之前,黨內關於軍隊建設是存在分歧的——是黨指揮槍,還是槍指揮黨。
對此毛澤東有著明確而堅決的態度:必須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正在爭論分歧之際,陳毅帶來了中央的指示信,這就是著名的「九月來信」——信中肯定了毛澤東關於黨對軍隊領導的思想。
1929年11月26日,朱德、陳毅迎接在福建長汀養病的毛澤東,暮色蒼茫中,三位老戰友重逢。
11月28日,毛澤東主持召開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針對部隊所存在的鬆散情況,大家一致認為,紅四軍此時如果不加以整頓和統一思想,隊伍就沒法帶了。
於是,會議決定,紅四軍在12月進行學習和整訓,並準備召開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
1929年12月28日,經毛澤東提議,在上杭古田的和聲小學召開了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這就是著名的古田會議。
和聲小學原為廖家祠堂,祠堂的門口有一副大氣磅礴的對聯,上聯是:「學術仿西歐開弟子新知識」,下聯為:「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
毛澤東選擇這裡開會是有深刻用意的:要把紅軍辦成一所「大學校」。
古田會議上,毛澤東作政治報告,朱德作軍事報告,陳毅傳達中共中央「九月來信」。
天寒地凍,大雪紛飛,在一團炭火旁,代表們聆聽了毛澤東闡述建黨、建軍思想。
大會經過熱烈討論,一致通過了毛澤東代表前委起草的約3萬餘字的8個決議案,總稱《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
其中第一部分,也是最為核心的內容是《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後來編入了《毛澤東選集》。會議選舉毛澤東、朱德、陳毅、羅榮桓等11人為中共紅四軍前委委員,毛澤東重新當選為書記。
在紅軍內部,第一次進行了嚴肅的批評與自我批評。
《星火燎原》中這樣評價這次會議: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使人民軍隊實現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古田會議的會址和聲小學,在會後更名為「曙光小學」。
正是從古田的曙光中出發,紅軍成為一支有文化、有思想的軍隊,成為一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軍隊。
「成功從古田開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型人民軍隊從古田出發,一路西進、北上、東征、南下,最終建立了新中國。
「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星火燎原》如同一張歷史地圖,讓我們重新按圖索驥,回到那段崢嶸歲月,穿過時空,一睹當年英烈站在蒼茫大地上的器宇軒昂,真切感受他們奮不顧身的偉大精神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劉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