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壯丁」的回憶:新兵吃飽飯有技巧,班長親自操刀動手術

國民黨部隊為了補充兵員,「拉壯丁」成了常用的手段。那麼,這些壯丁進入部隊後會遭遇什麼呢?今天咱們看看一個16歲少年的遭遇,就會明白了。

民國成都商鋪

四川少年李亞雄家中十分貧困,每天吃不飽飯,實在沒辦法,1948年秋來到成都城內一家公司當雜役。雜役和學徒不同,學徒還能跟著師傅學些本事,雜役每天只能掃地擦桌子,端茶倒水,干一些雜活。

晚上,李亞雄關了大門,然後在門後擺兩條長凳,架一張木板當床鋪,睡在公司里。按照約定,李亞雄第一年沒有薪水,只是吃飯不要錢。一年以後繼續干,每個月能拿到一斗米。那個時代,能吃上飯已經不錯了,李亞雄感覺很滿意。

1949年5月,李亞雄16歲了,在公司當雜役還不到一年,還是身無分文。此時,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成都城中一片混亂,公司基本是癱瘓狀態。眼看著飯碗不保,李亞雄心中也十分著急,就想著另謀一份差事。

也是巧了,公司會計的哥哥在郊外的國民黨軍中當醫生,於是會計寫了一封介紹信,讓李亞雄帶著信去駐地,在部隊醫院討口飯吃。李亞雄十分感謝,心想著在軍醫身邊幹活,應該不用上戰場,還是不錯的。

很快,李亞雄收拾了幾件衣服,背著包袱離開公司,直奔成都北郊去了。結果走到半路,忽然遇到兩個國民黨士兵,他們攔住李亞雄,要結伴而行。李亞雄心中感覺不妙,於是說:「我又不認識你們,憑什麼要和你們一路走?」此話一說,對方立刻變了臉色,惡狠狠地說:「小兄弟,明說吧,現在國難當頭,人人應該當兵衛國,今天就跟我們走吧。」


李亞雄當即明白,這是遇到「拉壯丁」了。

拉壯丁

四川檔案館現存資料記載,國民黨兵源不足,「拉壯丁」在各地越演愈烈,甚至到了「路斷人稀,十天八天都見不到過路客」的情況。後來發展到「役齡壯丁是已無多,兵員日行枯竭」,所以也就不顧年齡大小,很多孩子都成了壯丁。

李亞雄早已聽說「拉壯丁」的遭遇,也不敢反抗,只能邊走邊解釋,自己就是要去當兵的。但是這兩個士兵根本不搭理他,一路推推搡搡,把李亞雄帶到了郊外一個大院子里。

這裡是木製結構的青瓦房,分成前後院,後來李亞雄才知道,這裡駐紮的是國民黨新編陸軍第95軍直屬輜重團三營八連。

李亞雄被帶到院子里,一群士兵就圍上來看熱鬧,他趕緊掏出那封介紹信,要給長官看一看。一個自稱連長的軍官,看了這封信後,直接說:「我就是你要找的人,你到地方了。」這話十有八九是假的,但李亞雄也不敢多問,只好留了下來。他被分配到班裡之後,領了一身軍服,還有草席、被子等東西,就算是正式入伍當兵了。

李亞雄原以為當了兵就能吃飽飯,可現實並非這樣。按照規定,每個士兵每天配額(舊衡制)24兩糧食,合現在1斤半,再加上一定量的菜,按理說足夠吃飽了。但是,國民黨軍隊剋扣糧餉十分嚴重,根本不可能足額發放。

舉個例子,1938年四川鄰水縣拉壯丁若干人,當年10月10日壯丁第三十六大隊隊長李勛民向上級彙報說,有三名壯丁沒穿上衣。詢問他們什麼原因,「據稱自臨水出發第一日吃半生半熟之飯一餐,次日只吃稀飯一餐……長途行軍,腹餓不堪,乃將身著便服之上裝賣作吃飯之用等,語畢淚如雨下。」

運氣好一些的壯丁,遇到一個不太貪的上司,還能勉強吃上飯。若是遇到一個貪得無厭的長官,每天都飢腸轆轆趕路,因飢餓和勞累病亡的情況十分常見。所以,能不能吃飽飯,是壯丁要過的第一道關。


一開始,李亞雄真的吃不飽飯。

國民黨士兵

李亞雄後來回憶,那時候一天三頓飯很難吃飽。一般情況下,早上就是一大鍋稀飯,每個班能分到兩三勺胡豆。胡豆都是干炒之後用水泡脹,然後加點鹽拌一下當菜吃。中午和晚上,院子里放著一大筲箕的蒸米飯,每個班發一盆菜,一般都是蘿蔔白菜,簡單放一點鹽、豆豉和辣椒,煮熟了就能吃,很少有油水。只有每個月的初二、十六兩天,能見到一點點肉。

軍官有單獨的小灶,全連士兵則集合在一起吃飯,還必須等待命令才能吃,不然會被罰站。那時候大家都是搶飯吃,新兵根本搶不過老兵,常常挨餓。李亞雄剛到的那幾天,餓得走路都打晃,越來越瘦。

後來,班長陳海雲看不過去了,就偷偷告訴李亞雄吃飯的「技巧」。比如早飯,李亞雄原本盛了一碗稀飯,吃完後再想盛第二碗,早就被別人搶完了。班長告訴他,以後盛好第一碗飯,端著回去的路上,就要不停用筷子攪動,同時不斷吹氣,這樣就能讓碗里的飯快速降溫,吃飯的時候要轉著碗邊吃,這樣才吃得快。第一碗快速吃完,就有機會吃第二碗。

中午和晚上吃飯,也有技巧。首先,第一碗不要盛太多,開飯口令一下立刻拚命吃飯,幾口吃完碗里的米飯,趕緊去盛第二碗。盛飯的技巧很重要,如果能搶到木勺,一定要多盛幾勺,把碗里的米飯壓緊實。

如果搶不到木勺,就把碗往筲箕里一扣,用力按住旋轉,這樣碗里的飯就能壓得又緊又多。第二碗飯盛回來之後,別著急吃,先搶菜,等菜吃完了再吃飯。掌握住這些技巧,肯定能多吃一些,就不容易餓肚子了。

李亞雄學會了這些技巧之後,果然能夠多吃一碗飯,不用再每天餓肚子了。


讓李亞雄印象深刻的另一件事,就是班長做手術。

國民黨士兵

缺醫少葯在國民黨軍隊中很常見,營連一級基本不配備醫療設備,軍醫也不下連隊,長官很少管手下士兵的死活。所以,一旦得了病,只能硬扛著熬過去,熬不過去就是死路一條。

李亞雄班裡有一個40歲左右的張姓老兵,身體還算壯實,但屁股上長了個硬塊,比雞蛋稍大,已經化膿了。老兵被折磨得整天哀嚎,後來只能趴在床上,半夜疼得哭爹喊娘。但是,像他這種底層大頭兵,根本沒有機會找軍醫做手術,只能熬著。

有一天,班長過來掐了掐他的屁股,說了句:「是時候了,動手吧。」原來,班長要親自動手術。

早上吃完飯,班長叫了幾個士兵,搬來一條又寬又結實的長木凳,讓張姓老兵脫了褲子趴在上面。之後,幾個士兵有人按住他的手,有人按住腿,有人抱著頭,不讓他動彈。班長讓人從井裡打來一盆涼水,然後準備了一大堆草紙。

班長抽出自己的匕首,在油燈上烤了一陣子。之後,他嘴裡含了一大口涼水,然後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呈八字形在癰瘡周圍輕輕按壓。張姓老兵疼得大喊,不斷扭動著身子,彷彿渾身都在顫抖,額頭上全是汗水。

按壓了一小會兒,他好像已經疼得麻木了,不再掙扎。班長一看時機到了,於是輕輕用匕首靠近癰瘡,嘴裡的水噗的一下噴上去。此時,張姓老兵似乎受了驚嚇,身子一拱,撅起了屁股。班長毫不猶豫手起刀落,一下子在癰瘡上開了個大口子。

張姓老兵慘叫一聲,當即昏了過去。他屁股上的癰瘡冒出了大量膿血,班長不斷用手擠壓傷口的周圍,膿血流出來,凳子上、地上到處都是,旁邊的士兵不斷用草紙擦拭。

擠了一陣子之後,班長又雙手掰開傷口,讓旁邊的士兵用涼水沖刷。一遍一遍地沖洗了一陣子,傷口裡的膿血不見了,逐漸流出了鮮紅的血,也能看到肌肉了。班長這才從旁邊的人手中接過一大包事先準備好的草藥,使勁按在傷口上。過了一會兒不流血了,再蓋上草紙,用綁腿布捆好。

在旁邊觀看的李亞雄,完全呆住了,大氣都不敢出。沒想到,張姓老兵沒多久就好了,活蹦亂跳的。據說,為了這次手術,他支付了一個月的薪水。


「壯丁」如果敢跑,只有死路一條。

拉壯丁

很多的人都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拉了壯丁,他們可能有家有孩子,不可能安心當兵的。所以,大多數壯丁都想逃跑,但逃跑只要被抓回來,輕則挨一頓毒打,重則丟了性命。

1949年9月初,李亞雄跟隨連隊轉移到了沙河場,駐紮在公路邊的農家院子里。當時隊伍兵源不足,各部隊都要自己想辦法「補充兵員」,實際上就是「拉壯丁」。

不久之後,有王姓叔侄二人,叔叔60歲左右,侄子20歲出頭,都是農民,外出辦事路過這裡被拉了壯丁,編進了不同的班裡。新來的壯丁容易逃跑,所以連隊專門安排了人監視著他們。

沒想到,有一天下午,侄子假裝上廁所,脫下軍裝翻牆跑了。連長知道這件事,當即派人去追捕,同時把他的叔叔綁在了樹上。當天晚上,逃跑的侄子被抓了回來,吊在了樹上。

逃跑的壯丁必須毒打,這是殺雞儆猴,不能讓其他新兵有僥倖心理。所以,連長讓人用皮鞭使勁抽打叔侄二人,把他們打得哭爹喊娘。叔叔被打得受不了,大聲求饒,但是侄子嘴硬,只是大聲喊叫,就是不求饒。

壯丁「光榮證」

連長讓他們交代,是怎麼密謀逃跑的,叔叔大喊冤枉,說自己這些天都沒和侄子說過話,不可能有機會密謀。連長於是把叔叔放了下來,然後讓侄子回答,以後還會不會逃跑。這個小夥子也是嘴硬,就是一句話不說,氣得連長讓人用扁擔使勁抽打,把他打得昏厥過去。

最後,這小夥子也一句話沒說,他的腿被打斷,連路都走不了了。連長一肚子氣,只能讓叔叔照顧侄子。但連隊也不能養著這個殘疾的小夥子,熬了兩天之後,連長讓他們叔侄脫下軍裝,離開了。

這叔侄兩人,其實已經算是幸運的了。如果遇到一個更狠的軍官,能把人活活折磨死,最後還要剋扣一筆喪葬費(士兵死亡上級要發喪葬費)。能活著離開這裡,算是壯丁中運氣比較好的了。

李亞雄在隊伍中待了幾個月,成都解放後不久,他就回家了。從他的回憶中可以看出,百姓苦,壯丁苦,國民黨不得民心,失敗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