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來,全國多地出現新冠本土疫情集中暴發趨勢,截至13日,全國已經報告本土感染者一萬多例,波及27個省份,呈現出點多、面廣、頻率大的特點。
2022年3月11日,吉林市船營區大東街道一核酸檢測採樣點,工作人員為居民進行核酸檢測採樣(來源:新華社)
根據目前情況來看,吉林省、廣東省、上海市的疫情還在發展中,部分地方上升的速度還很快。各地疫情傳播鏈複雜,源頭不盡相同,防控政策都在加碼。
《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詳解本輪疫情大眾關切問題,並為當前防疫給出進一步指導。
受訪專家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院長 盧洪洲
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教授 殷凱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 李侗曾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副教授 陳捷亮
本文作者 | 生命時報記者 張芳 高陽 牛雨蕾 任琳賢
本文編輯 | 任琳賢
多地檢出奧密克戎變異株
市民們一輪輪測核酸
從3月1日全國新增新冠感染者119例,到3月13日新增達2125例,從當初只涉及幾個省市,到一下子擴散到27個省份,只用了12天時間,這是以往散發疫情從未出現過的情況。
全國新增本土病例快速增長省份中,吉林增長得最快。3月13日,吉林省報告確診病例895例。本輪疫情以來,吉林省確診病例總數已超過2000例,截至14日14時,還有3868例新冠病毒初篩陽性人員在等待臨床診斷。
吉林省第34場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消息稱,本輪疫情溯源為奧密克戎變異株BA.2進化分支,初步判斷為2月下旬輸入吉林省並在當地傳播。當前,吉林市、長春市等地已實行全市小區(村)、單位封閉式管理,正加快全員核酸檢測,爭分奪秒摸清疫情底數。
目前,吉林市已有3家方艙醫院投入使用,同時還在抓緊增建3家,長春市也有一所方艙醫院即將開啟。
吉林市的王女士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現在市民們基本是「非必要不出門」。生活上,普通小區一天一戶可以出去3~4小時採購食物,有疫情的小區不允許外出,每天會有人將食物送到家門口。「現在,大家最重要的日常任務就是一遍遍接受核酸檢測,我已經做了7次了。」
生活在長春市的張先生同樣在配合全市核酸檢測,最近5天,他一共做了4次核酸。「感覺一下子又回到了2020年初的時候。」張先生的妻子說,兒子剛開學一周就開始居家上網課了,好在她也居家辦公,能在家裡看孩子。張先生所在的汽車企業是長春市重點企業,目前尚未停工,最近兩天出門,他發現「很多店鋪關閉了,只有超市和藥店還開著,路上基本沒人,彷彿一夜之間就空城了。」
根據山東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發布會的消息,本輪疫情全省共發現6個傳播鏈,多發生在學校、工廠等人群密集場所,感染毒株為奧密克戎變異株BA.1.1和BA.2,以傳染性更強的BA.2進化分支為主。
家住青島市即墨區的劉女士表示,雖然青島全市學校已停課,但企事業單位很多還正常上班,商超物資充盈,但營業時間有的縮短了,部分人員密集的服裝市場已關門。部分封控區實行「區域封閉、足不出戶、服務上門」。她還告訴記者,青島市在有序開展市民核酸檢測,但進度不統一,位於青島市北邊的萊西市是本次青島疫情的中心,那裡的核酸檢測更頻繁。
家住萊西市的李先生向《生命時報》記者透露,萊西最早於3月4日晚上有消息稱市內有3例確診病例,「當晚就開始進行首輪核酸檢測,部分有確診病例的小區實行封閉管理,第二天凌晨就通知了『非必要不離萊』的規定。3月10日,我們收到了『非必要不出門不串門』的新通知。現在,全市小區、各村莊已經封閉,工作全部停止,除了做核酸出門,家庭物資採購都依靠掃碼下單,專人送貨。」
隨著國內本土疫情蔓延,多地都針對當前的防控形勢作出了政策調整:
自3月1日東莞市大朗鎮發生聚集性疫情以來,廣東省疫情也出現局部反彈,現在深圳市和東莞市均已發布新的防疫措施:暫停所有非必要流動,確有特殊需要的,需憑陰性核酸證明離市;市內公交、地鐵暫時停運;全市社區、城中村、產業園區等實行封閉管理。
3月11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近期本土確診病例溯源結果,感染來源聚焦於:境外輸入病例攜帶的病毒污染環境,由於管理疏漏引發本土感染並導致傳播。目前,上海市要求非必要不離滬,確需離滬須持48小時內核酸陰性報告;暫停跨省團隊旅遊及「機票+酒店」業務;所有客運站停運。
北京市病例新增呈現多渠道、多傳播鏈的特徵,北京市疾控中心為此發布了「非必要不出京」的倡議,要求繼續落實「持陰性核酸證明+北京健康寶綠碼」的返京、抵京政策。
其他省市也都加強了對中高風險地區人員流動的排查,要求來自和途經中高風險地區的人員提供陰性核酸證明,必要時須按要求進行居家隔離和健康監測。
隱匿傳播加大了防控壓力
本輪新冠疫情波及範圍廣、增長速度快,且呈現出一些新特點,公眾對此也有諸多疑問,《生命時報》記者採訪專家進行一一解答。
1為什麼此次病例數增長這麼快?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捷亮說,近期引起香港、上海、吉林等地疫情的毒株都是奧密克戎BA.2亞型,較之前流行的奧密克戎BA.1的傳染性又升高約30%,在支氣管組織中的複製滴度是德爾塔變異株的70倍,這讓病毒傳播速度很快。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的R0值(基本傳染數)在3~5,即一個人感染新冠病毒可以傳染給3~5個人;德爾塔毒株的R0值為6~8;而奧密克戎毒株的R0值已達到10,甚至12。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表示,由於奧密克戎BA.2亞型具有免疫逃逸、隱匿傳播、傳播速度快、傳播力強等特點,如果出現社區傳播,感染病例數兩三天內就可翻倍。西安市出現的確診者因「一口痰」就讓與他擦身而過的人感染,足以說明病毒傳播力有多強。
此外,疫情已持續兩年多,有些地方的防範管理有所放鬆,產生疏漏。加上感染奧密克戎BA.2亞型後,通常癥狀較輕或無癥狀,如果感染者不主動就診篩查,或藥店購葯後不出彈窗,就很難被發現。這些攜帶病毒的人繼續進行聚餐、出行、社交,都可能造成大面積的迅速傳播。
2多地確診者為輕症,檢出的無癥狀者甚至超過確診者,這說明什麼?
李侗曾表示,這與疫苗接種有一定關係。接種疫苗雖無法斷絕個體感染病毒的可能,卻能最大程度降低重症風險,當體內抗體抑制住病毒毒力發揮時,就會表現為無癥狀或輕症。
陳捷亮認為,無癥狀感染者的大量出現,可能與新變異毒株本身的毒性減弱有關。奧密克戎雖然不會像先前毒株那樣輕易感染肺部,重症病例減少,但它在上呼吸道會複製得更多,傳染性更強,危害仍然很大。
3我國此次疫情與新冠病毒「德爾塔克戎」變體有關嗎?
法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組測序首次證實,新冠病毒「德爾塔克戎」變體確實存在,目前美國和歐洲都報告了相關病例,我國此次疫情與它有關嗎?
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教授殷凱生解釋說,目前我國還未檢測到新冠病毒「德爾塔克戎」變體。不可否認,病毒變種的出現是必然的,如果沒有對臨床患病特徵帶來大的改變,就無需過度擔心。但我們要預先加強專門的、有計劃的、前瞻性的研究,及時發現相關病毒變異的特徵,為後續抗疫做好準備。
4一些沒有確診病例的地區都在「全員核酸」,這麼做有沒有必要?
對於多地正在開展的全市多輪核酸檢測,很多市民不理解,有些甚至不配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院長盧洪洲說,控制疫情的關鍵就是「早發現」。本輪疫情之所以出現多點集中暴發,就與沒有儘早發現境外輸入病例有關。無癥狀者不發病,沒有被發現,但也是病毒感染者,也會傳播病毒。從這個意義看,無癥狀者也需要被及時發現,以免造成疫情失控。
陳捷亮表示,從病毒的角度來看,本輪疫情傳播速度快、隱匿性強,有大量無癥狀感染者,給群體流調和防控帶來非常大的困難,所以很多地方不得不採取「封閉式」「全員式」的升級防控措施,目的就是為了降低社會流動性、摸清底數,以便儘快在短時間內實現動態清零。
5此次疫情在南北方同時出現,是否意味著新冠病毒不受溫濕度影響了?
陳捷亮介紹,感染呼吸道的病毒一般在冬春季、氣候較乾燥的時候更容易入侵,病毒在寒冷的環境下物理存活時間也更長。但是,新冠病毒在南北半球同一時間都存在,雖然南北半球季節相反,疫情卻一直在不停流行,這提示新冠病毒受氣候和溫度的影響不大。
此次疫情除了季節影響之外,我國還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春節帶來人口流動,包括香港輸入、境外人員回國過節等,可能存在隱匿性輸入病例的可能,隨後在社區中發生了悄無聲息的傳播,經過一段時間發酵,多重因素造成了目前的局面。
6新冠後遺症到底嚴不嚴重?
武漢協和醫院去年發表研究發現,即便是非重症患者,在新冠確診近1年後,也存在多系統問題,如睡眠困難、呼吸急促、乏力和關節疼痛等身體癥狀,以及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此外,56.7%非重症患者表現出肺部CT異常。近期,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又發現,新冠病毒會導致患者的大腦萎縮、控制情緒與記憶區域的灰質流失,並損害控制嗅覺的區域。
對此,殷凱生說:「目前可以用來證明後遺症的數據仍舊比較少,且大部分研究對象是疫情初期的重症患者。美國確診病例體量已經很大,但真正關於後遺症的研究數據仍舊不多。所以,後遺症並不是沒有,但其影響到什麼程度仍有待商榷。從臨床來看,輕症患者的後遺症的確比重症患者少。」
陳捷亮表示,目前發現的新冠後遺症與流感顯著不同,各類癥狀的具體發生比例受病毒感染情況、遺傳背景和個體差異等多種因素影響,國內還缺乏相關研究,包括新冠長期癥狀是否會消失、患者是否會痊癒、後遺症持續多久,這些問題都還沒有答案。比較明確的是,做好個人預防,以及感染後早診斷、早治療,對避免發展成重症及產生嚴重後遺症具有重要意義。
7新冠疫苗還有效嗎?有必要序貫接種嗎?
陳捷亮說,目前有充分的強證據表明,各類新冠疫苗都可以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出現重症和死亡的情況中,90%以上都是沒有打疫苗的,其中以年長、免疫力差的人群為主,沒接種疫苗的人發展成重症的概率要比接種過的人高10倍左右。
序貫接種是指同一疫苗不同技術路徑或不同劑型間的交替預防接種。通俗地說,就是不同技術路徑的新冠疫苗按一定順序進行混打,比如前兩針注射的是滅活疫苗,加強針就可以接種重組蛋白疫苗或腺病毒載體疫苗。
李侗曾說,序貫接種可在加強針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抗體水平,但依舊無法保證完全不感染。
8抗原檢測能代替核酸嗎?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日前決定在核酸檢測基礎上,增加抗原檢測作為補充,群眾可自行購買檢測。這種抗原檢測能代替核酸嗎?
殷凱生表示,抗原檢測是對核酸檢測的一種補充。一方面,抗原檢測比核酸檢測更快。另一方面,即便是非專業人士、沒有儀器也能自己使用抗原檢測,更方便,成本也更低。
李侗曾說,抗原通常在癥狀出現後的5天內才能被檢測出來;而核酸檢測在無癥狀時就能查出來,且在發病後的1~2周都呈陽性,檢測窗口時間更長。不過,抗原檢測在很多場景有使用價值,例如,社區內發現感染者後,組織全體居民進行核酸檢測,等待結果需要較長時間,如果做抗原檢測,就能快速在社區內先摸個底,利於更早控制疫情。
本輪疫情中,不少學校出現聚集性暴發,這種情況下若能第一時間使用抗原檢測,或許能達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堅持動態清零,杜絕「人物同傳」
由於新冠病毒的致命性在減弱,關於「新冠更像是大號流感」的說法被傳播開來,不少西方國家都採取了「與病毒共存」策略,放棄清零。
但3月1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綜合研判,目前我們國家的疫情防控總體來說,「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動態清零」總方針,應對奧密克戎疫情是完全有效的,但是由於奧密克戎隱匿性強、傳播快的特點,需要我們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要採取更早、更快、更嚴、更實的措施。
那麼,面對這次疫情,我們該如何應對?未來又將會出現怎樣的新變化呢?
1. 動態清零仍是當下重要目標
盧洪洲說,一些歐美國家之所以強調可以與病毒共處,是因為他們所謂的「病死率低」是建立在已有大量重症病例死亡的基礎上,如今留下來的人群已經扛過了一輪新冠病毒流行,自身免疫較強,因此很少死亡。但我國的情況完全不同,我們沒有經歷病毒的全國大流行,一旦「躺平」放開,其後果和代價將是無法承受的。
李侗曾表示,新冠病毒確實有發展為「大號流感」的可能,但目前還不行,因為其成為「大號流感」的前提之一是疫苗有效接種率非常高。以香港為例,其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披露的數據顯示,在前期死亡病例中,年長者佔了大部分,其中接種疫苗人群的病死率只有0.03%,沒有接種疫苗的病死率是0.54%,兩者相差高達18倍。我們現在對加強針的接種率尚無確切統計,因此絕對不能放鬆警惕,仍要堅持動態清零。
2. 老人兒童須儘快接種疫苗,高風險人群接種加強針
陳捷亮說,疫情防控的首要目標是,不能有大規模疫情暴發,不希望出現醫療擠兌和大量重症病例。病毒傳播速度極快,即使毒力減弱,仍然非常容易造成大量的死亡和重症病例。因此,我國應繼續做好充分的醫療儲備,進一步建立人群免疫屏障,貫徹精準防控體系,積小勝為大勝,最終可能自然達到一個開放平衡的狀態。
建議目前已經接種過兩針滅活疫苗的人群,可以考慮再打一針滅活疫苗加強針,或者序貫接種。高風險人群,包括老年人和低幼齡的兒童,要儘快完成新冠疫苗接種。
3. 做好防護,避免「人物同傳」
近期的杭州疫情源頭指向被污染的境外物品。陳捷亮表示,實驗室數據顯示,病毒在常溫條件下可在物體表面存活3天左右,冷鏈存活更久。雖然國家在物流包裹處理方面已有系列防控消毒規程,但個人接收包裹時也要格外注意,特別是來自國內外疫情高風險地區的包裹,要先使用75%酒精或消毒液進行表面消毒,拆包裝時盡量在室外拆,拆後及時洗手。
(製圖:席悅)
盧洪洲說,事實證明,至今為止我們採用的所有防控措施對目前的毒株仍然有效,因此,發現疫情就是「拐點」。只要嚴控境外輸入,在此基礎上把原有的防控措施落實到位,相信本輪疫情很快能控制住。
殷凱生表示,此次疫情點多、面廣、量大,要控制住需要一個月到一個半月的時間。疫情暴發初期會有一個10~15天的增長期,然後會出現拐點,確診病例逐漸開始減少,1~2個月後,預計在「五一」前後基本可以控制。
陳捷亮看法更樂觀,他認為,目前各地已採取強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當前主要目標是降低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速度,阻斷傳播鏈,預計在兩周左右就能看到防控效果。
李侗曾說,疫情防控形勢雖然不容不樂觀,但人們也不必因此徹底放棄出行或生活工作停擺。在各地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遵守防疫規定,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不聚餐、勤洗手,也是可以安全生活和出行的。▲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