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察客
冠病疫情重創不少企業,但全球半導體巨擘台積電去年賺得盆滿缽滿。公司今年全面調漲晶圓代工價格,還準備投入高達440億美元(593億新元)經費擴大和升級產能,看來又要迎來大豐收。
這家1987年在台灣成立的半導體製造廠,近年發展迅猛,前景一片大好,離不開全球晶元短缺的事實,也於公司技術研發領先、業務超前布局有關。台積電與蘋果等大品牌的合作關係,使其坐上了發展快車。
台積電位於台灣新竹總部的公司標識。(路透社)
蘋果據報接受台積電漲價
台灣《工商時報》昨天(17日)引述供應鏈業者消息報道,蘋果新一代A16應用處理器已完成設計定案,將採用台積電4納米N4P製程晶元,預計下半年開始在台積電量產。
台積電今年全面調漲晶圓代工價格,業界人士透露,台積電半導體產品的價格較去年平均漲了8%至10%,蘋果因為是台積電最大客戶,所以漲幅將低於其它客戶,具體價格目前尚未公布。
台積電之前沒有對蘋果漲過價,但公司生產的晶元供不應求,蘋果為了為確保產能足夠,據報已接受漲價,並包下台積電12萬至15萬片4納米晶元產能。
開年就收到大訂單,台積電今天在台灣證券交易所的股價飆升。盤中衝上每股688元(新台幣,33.6新元),漲幅2.38%,創歷史新高。閉市時回落至每股683元。
若以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時持股12.5萬張且一股未賣、退休當日台積電收盤價229元新台幣估算,台積電已漲逾459元,張忠謀退休後身家暴增573.75億元。
亮眼的成績單
上周四(13日),台積電召開了新年第一場在線法人宣講會,對2021年的業績以及今年的布局對外說明。
台積電財報上的成績亮眼。(台積電官網)
公司去年表現極為亮眼,財報顯示,台積電在2021年第四季度的營收高達157.4億美元,同比增長21.2%,季度收入再創新高。
這已經是台積電連續第六個季度營收增長持續創出新高。綜合2021全年來看,台積電的營收為568.2億美元,營收同比增長24.9%。
在去年如此強勁增長基礎上,公司今年還要更上一層樓。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業績說明會上預測,今年晶元代工製造行業將有約20%的平均增長速度,而台積電將跑贏平均值以及去年的佳績,增長25%至29%。他預計未來幾年,台積電美元營收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5%至20%。
需求激增全球缺芯
為何台積電的增長如此迅猛,對未來又那麼有底氣?其中一大原因是全球市場目前面臨晶元短缺、供不應求的局面。台積電眼下有做不完的生意。
不只是蘋果等高端手機需要晶元,遊戲機、醫療器材、農業機械、網路設備等也需要。冠病疫情顛覆人們日常生活,遠程辦公和在線學習等居家趨勢興起,全球對於新移動設備、個人電腦以及數據中心升級的需求飆升。而5G、自動駕駛、虛擬現實等新科技的不斷普及化,對晶元的需求自然有增無減。
台積電生產的半導體晶元。(彭博社)
需求增加的同時,產能卻受到阻礙。2020年起,受疫情影響,供應鏈被阻斷、工廠關閉等對晶元發貨造成負面衝擊。雖然多數晶元製造商目前已恢復生產,但仍難以滿足這段時間飆升的需求。
況且。晶元製作本身也要零部件。零部件遲到工廠,意味著晶元交付等待時間被延長。台積電的競爭對手英特爾首席執行官格爾辛格去年10月底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就說:「相信我,如果不是受該行業其他零部件供應鏈的限制,我們的出貨量會更大。」格爾辛格預計,晶元短缺會持續到2023年。
需要晶元的商家早就看到晶元供不應求的隱患,紛紛提前囤貨,這一舉動無疑讓「缺芯」的情況雪上加霜。
晶元短缺的問題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解決的。德勤的最新研究報告估計,晶元短缺情況將會在2022年持續,晶元交貨期將拖延約10至20周,到2023年初情況才能得到緩解。
在這個背景下,台積電即便抬高產品價格,也不怕沒有生意做。去年能交出亮眼的成績單,多是市場強勁的需求所賜。
技術研發領先
但台積電並非全球唯一的半導體廠商,能攬來那麼多生意,還是得益於在技術研發上領先。
做個比較,中國大陸半導體領頭羊中芯科技在晶元製造上達到12納米製程,而台積電已宣布2022年將量產3納米的晶元,兩者尚有數代之遠。
台積電新竹創新博物館中的半導體晶圓圖片。(彭博社)
台積電在業績說明會上透露,5納米的N5製程已被證明是業界最具競爭力的技術,公司新的4納米(N4P)工藝相比5納米,效能提升了11%,功耗降低22%,密度增加了6%。首批產品設計定案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生產。
台積電CEO魏哲家說:「2022年,我們的資本預算預計在400和440億美元之間。2022年資本支出的70%到80%將用於先進工藝技術,包括2納米、3納米、5納米和7納米;10%將用於先進封裝,10%-20%將用於專業技術。」
彭博社1月13日刊登一篇評論就說,台積電兩大競爭對手是韓國的三星與美國的英特爾,但這兩家公司在晶元製造方面都有各自的短板。例如,三星除了晶元,還製作其他產品如顯示屏、內存卡等,經費就被分割。而英特爾則在晶元工藝上遠落後於台積電。
英特爾的勁敵是超微半導體公司(AMD),不同於英特爾可以自己生產晶元,AMD的多數晶元的生產都外包給了台積電。如此一來,這對英特爾而言是雙重打擊。
台積電如此注重技術研發,也與靈魂人物張忠謀的領導有關。張忠謀向來重視公司的技術創新,他去年10月26日在台灣玉山科技協會20周年慶祝大會暨論壇上演講時說,自己是技術出身,要不斷精進技術,這一點很重要。他強調,在科技事業裡面,無論經理人還是CEO恐怕最好也是技術出身。
台積電如此注重技術研發,與靈魂人物張忠謀的領導有關。(路透社)
張忠謀去年12月在台灣司法院一次演講中,評估行內龍頭競爭時說,三星仍是台積電強勁的競爭對手,主要原因在於台韓的產業優勢相近,都是透過大量優秀人才與經理人取勝。
至於美國與中國大陸的挑戰,張忠謀在去年4月的演講中分析說,美國設廠的單位成本比台灣高,即使政府補貼措施,也無法彌補長期的競爭劣勢。他也說,中國大陸的晶圓製造業雖經過20年發展獲政府補貼資金高達數百億美元,但半導體製造仍落後台積電五年以上,邏輯半導體設計落後美國及台灣一到兩年,「所以大陸現在還不是對手」。
與蘋果簽約
自成立起,台積電就專註於生產,全神貫注提升自身的半導體工藝。2009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後,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不顧分析師反對,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決定加大投資,並於蘋果公司建立合作關係。
到了2015年,蘋果的iPhone 6s的代工訂單由三星和台積電兩家負責,而台積電首先實現了穩定的量產體制,證明了自己的技術實力。
此後,iPhone 7的中央處理器全部生產均由台積電承擔,也使台積電在2017年的利潤創新高。
台積電的急速發展,與簽下蘋果公司這個大客戶有關。(路透社)
根據台積電最新財報披露的信息,台積電2021年主要收入來源依舊來自於智能手機,其收入佔比達44%。
蘋果本身的業務也如日中天,每年都要推出新型號的手機,市場反應熱烈,這自然帶動了其晶元生產商台積電的業務。
台積電能與蘋果這個大客戶建立關係,不僅為公司帶來訂單,還未公司產品的質量、業務能力等背書,吸引更多大客戶送上門來。
在全球晶元短缺、公司技術領先的大背景下,台積電今年的業績再創新高,繼續甩開對手幾條街,也是在意料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