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專家稱:台灣地區逾1萬名無人機飛手戰爭時可變「空軍」

台灣經緯航天科技創辦人、董事長羅正方。(香港「中評社」 黃筱筠攝)

俄烏戰爭讓以小搏大的無人機受到矚目,台灣經緯航天科技創辦人、董事長羅正方提到,無人機就是小地方的空優,烏克蘭利用無人機在空中、在前方搜索目標,或是將敵方座標回報給後方炮擊部隊,加以精準炮擊,或是改裝手榴彈、汽油彈,就可以精準投遞到裝甲車頭頂,如土耳其援助的TB2或自行改裝的民用多軸機。他也說,台灣地區現在有超過1萬人的無人機飛手,若放到戰時就是多了1萬名空軍生力軍。

羅正方表示,一個傳統戰鬥機飛行員需要訓練好幾年才能投入到實際飛行和作戰,假如發生意外就少了一個戰鬥力,損失幾億元,飛行員很難得也非常少,「我們現在買了F16V,武器不是問題,但是缺少100多位飛行員」。而無人機訓練班大約是3天至1星期,無人機不僅生產成本便宜,實際操作上也可以大幅縮短訓練時間,不需要天賦或很好的操練技巧。

他也說,因台灣地區修改了民航相關規定,現在有超過1萬個無人機飛手,若放到戰時就是多了1萬空軍。加上台灣少子化、募兵制為主,服役前線時間要拉長會有阻力,兵役思考是能否多些系統來做人力替代。

羅正方表示,若發生戰爭,應讓機器去打第一波,台灣無人機投放數量要更大、投產量也要加大,啟程要更快。民進黨當局發展教練機以及無人機,目前數量都還不夠,看到俄烏戰爭的例子,無人機配置要更多,可以把軍事預算轉到無人機的配置。

羅正方提及,制度上是否可以鬆綁?把台灣對無人機喜好的年輕人,在戰時轉變成攻擊手,特別是兵役訓練過程,除了傳統的訓練外,能否增加新興無人機的專業訓練,這對於台灣在「平轉戰」是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