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沖沖。
一年一度的沖奧時刻又到了。
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原「最佳外語片」),平心而論並不是電影界一個分量特別重的獎項,歷年的獲獎電影也很捉摸不定。
那為什麼還要特別關注?
Sir想,除了奧斯卡的名頭外。
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從這個窗口裡看看
世界其他的國家都在拍什麼電影。
在不同國家的標準里,到底什麼才是有價值的電影。
今年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影片將近90部,將於12月21日公布15部電影初選名單;明年1月24日,公布5部決選名單。
結合《綜藝》雜誌的預測,以及Sir的特別興趣,在此整理出23部今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競爭者。
它們千差萬別,卻也可能暗中呼應。
話不多說,看看你最期待的是哪一部
中國大陸《奇蹟·笨小孩》
類型:劇情/家庭
放到今年的春節檔,的確算是脫穎而出了。
但放到世界舞台上呢?
同時滿足勵志、小人物、時代進步、盡顯大國風範……
想了想,今年的華語片里好像也沒有更「合適」的片子了。
中國香港《風再起時》
類型:犯罪/歷史
一部等到脖子都長的合拍片。
2017年開拍,2018年殺青,今年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
導演翁子光,代表作《踏血尋梅》在2015年金像獎橫掃七項大獎,前些天他監製的《正義迴廊》(戳我回顧),周票房超過好萊塢大片《黑亞當》。
據他所說,由於是合拍片,必須遷就內地上映時間。
主演梁朝偉、郭富城、春夏、杜鵑。
故事並不新鮮,聚焦那段經典的「梟雄歲月」
上世紀70年代,香港廉政公署成立。
香港黑白兩道,分別掌握在兩位華人手裡。
但比起過往的《追龍》《跛豪》等快節奏商業動作片,翁導的這一版,或許更偏向於文藝歷史片,據部分影迷所說,甚至還有點王家衛的影子。
期待2023年,能看到它儘可能完整的原貌。
中國台灣《該死的阿修羅》
類型:犯罪/青春
導演樓一安,憑此片拿下第24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故事原型是2014年的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案,因此也被稱為「青春殘酷物語版《與惡》」。
一宗案件,將六個人的命運串聯在一起。
敘事上採用了漫畫引領現實和開放性雙結局
富二代阿文,《阿修羅》漫畫的創作者,他騙死黨一起創作漫畫,終極目的是在夜市製造一宗無差別殺人案。
學霸太妹阿零,成長在單親小攤販家庭,兇案發生時,她正好跟人約好在夜市賣高價遊戲裝備(其實是詐騙);
準備結婚的社畜,兇案發生時,男友跟她攤牌自己出軌了……
延續《與惡》對犯罪土壤的反思與追問,《阿修羅》將無數現實元素,融匯在一宗兇殺案的發酵——網路詐騙、青年暴力、大數據、酗酒、吸毒、新聞倫理……
但跟《與惡》不一樣,《阿修羅》的重點卻是一個更宿命、更虛無的命題
時機決定命運。
如果每個人的內心,都擁有無處可訴的憤怒,那麼成為阿修羅,僅僅是時間問題。
韓國《分手的決心》
類型:犯罪/愛情
又名《韓國人沖奧的決心》
朴贊郁拿下戛納最佳導演後,出品公司怒砸1000萬美刀公關費,《綜藝》雜誌直接把它列入沖奧名單第一梯隊。
同時提名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國際影片、哥譚獨立電影獎最佳國際影片。
至於湯唯本人,已經獲得韓國春史、釜日、影評人「三小電影節」影后大滿貫,提名韓國三大電影節」中的青龍獎和大鐘獎影后。
雖然和內娛沒啥關係。
但也衷心祝願,送湯唯上青雲吧。
日本《七五計劃》
類型:科幻/劇情
導演早川千繪,在戛納獲得金攝影機獎(導演處女作獎) 特別榮譽獎。
一個設定在未來日本的科幻故事,卻呼應著我們的未來
由於老年人口過剩,日本政府通過了「七五計劃」,鼓勵75歲以上老年人自願接受安樂死。
為了鼓勵人們參與,政府還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每個老人十萬日元補助,還有一條龍服務,心理建設、身後準備、財務規劃……
哦……
兒孫自有兒孫福,我若死了兒孫更享福。
故事的殘忍,讓人聯想起老片《楢山節考》。
在貧困落後的小山村,為了不耽誤下一代,老人們溫順地走進了良夜。
《楢山節考》的古代很遙遠。
《七五計劃》的科幻也很遙遠。
但看看最近的新聞——世界人口80億,而某些地方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齡化……
電影里的殘忍,離我們會有多遠?
印度《最後一場膠片電影放映》
類型:劇情/冒險
今年的印度電影,得到了戛納官方蓋章:在亞洲市場的表現,僅次於日韓。
但沖奧影片的選擇卻相當迷惑。
看劇情簡介,幾乎就是照著《天堂電影院》拍的:
痴迷電影的9歲男孩薩邁住在偏遠村莊,不顧父親反對,和放映員交上了朋友,為了拍攝35毫米的膠片電影,薩邁和他那幫瘋狂的朋友發揮腦洞,做出了一台電影放映設備……
當然也有人說,這是導演的童年自傳,更是寫給膠片電影的情書。
巴基斯坦《樂土》
類型:同性/家庭
一對生於富裕家庭的傳統夫妻,渴望為家族延續血脈。直到丈夫在歌劇院與一位跨性別舞者相遇、相愛,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這是首部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巴基斯坦電影,拿下一種關注單元評審團獎、戛納酷兒棕櫚獎。
按照原計劃,《樂土》在8月通過了所有審查委員會的審核與認證,11月18日會在巴基斯坦國內公映。
但就在上映之前,文化部突然發布禁令。
導演塞姆·薩迪克表示,這項禁令是「嚴重的不公正」、「絕對違反憲法」,巴基斯坦人權委員會發表聲援,譴責政府撤銷對《樂土》的放映許可,這是「極度跨性別恐懼症」,侵犯了電影製片人的言論自由,並堅稱——「觀眾有權決定他們會看什麼。」
烏克蘭《克朗代克》
類型:戰爭/歷史
本屆聖丹斯電影節「世界電影劇情單元導演獎」。
2014年,俄烏邊境頓涅茨克地區戰事升級,電影用一個家庭的衝突與矛盾,還原了戰爭時代下,普通人的無助與易碎。
一家人準備逃生,卻被一顆俄羅斯軍隊發射的導彈打亂了計劃——一架民航客機墜落在田野上,這是21世紀最大的空難。
妻子臨盆在即,卻不願放棄辛勤耕耘的土地,拒絕逃亡——她天真地以為,俄軍會放過身懷六甲的自己,天天給俄軍做早飯;丈夫目睹客機墜毀,遭受著俄軍的威脅;衝動愛國的弟弟,則幻想著向俄軍報復……
伊朗《第三次世界大戰》
類型:劇情/驚悚
伊朗電影,奧斯卡常客。
法哈蒂的《一次別離》《推銷員》都曾拿下小金人。
《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國際聲譽也相當強勢
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影片。
一部帶有荒誕色彩的人性驚悚片。
男主是工地上一名無家可歸的零工,某天,他的工地被徵用為二戰電影拍攝地,而他則陰差陽錯地穿上戲服,「替補」成為希特勒的扮演者。
第三次世界大戰,指代的不是全球戰爭,而是底層小人物被逼到絕境後,一次忘乎人性的爆發。
為了隱藏起他被追殺的愛人,男主準備開啟一場復仇計劃。
德國《西線無戰事》
類型:歷史/戰爭
最偉大反戰電影的新版。
改編自德國作家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的同名小說,記錄了一個戰爭狂熱分子,到被真實的戰爭毒打,最後如夢初醒的過程。
1930年,原版電影上映,作者雷馬克被當局盯上。
1933年,希特勒上台,雷馬克小說被納粹銷毀並禁止,電影足足封殺26年。
導演表示,翻拍這部電影,只想呈現出最真實的德國人視角。
「不是美國的視角,它把歐洲從法西斯主義中拯救出來;也不是英國的視角,士兵回國後,遺留下身體疤痕和心理創傷,但他們也被當作英雄來致敬。但在德國的國民心理層面,戰爭只留下了內疚、憎惡、驚恐和毀滅。
戰爭中沒有英雄。每一次死亡都是可怕的死亡。我想分享這個視角可能對其他國家也很有意義,那些可能以不同方式看待戰爭的國家。」
丹麥《聖蛛》
類型:女性/犯罪
本片女主扎拉·阿米爾·阿布拉希米,憑此片拿下戛納影后。
在伊朗,她是被影視圈封殺的污點藝人,被文化部追殺的千古罪人。
在拍攝這部大逆不道的電影之前,扎拉是伊朗最當紅的女明星。
一次意外,她跟前男友的性愛視頻流出,一夜之間,她成了給家族蒙羞的臟女人,更面臨著鞭刑與牢獄之災。
為此,扎拉只好流亡法國,靠打工維持生計。
而電影要講的故事,也在輿論層面上,呼應了她的遭遇
為了查明伊朗一宗妓女連環謀殺案,作為女記者的女主,決定以身犯險,將兇手緝拿歸案。
等等。
她為什麼不報案?
因為所有警察都默認,妓女本身就有問題,哪有伸張正義的權利?
甚至。
在極端保守的人眼中,殺害妓女的兇手,正是替天行道的「城市清潔工」。
一個更令人窒息的關鍵詞——「真實故事改編」。
西班牙《阿爾卡拉斯》
類型:家庭/劇情
本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
小眾文藝片。
也被戲稱為歐洲版《隱入塵煙》。
羅傑一家,居住在地中海的小村莊,在桃子的播種、收割、運輸、售賣中過著愜意自足的生活。
某天,地主強行要把土地收回,將果園剷平。
原因:要建一個太陽能發電站。
放棄還是堅守,成了羅傑一家人最頭疼的問題。
跟《隱入塵煙》同樣,《阿爾卡拉斯》展現了底層農民的生存困境,他們被機會主義者擠壓,對現代文明感到無所適從。
他們對抗世界的武器,只有一文不值的款款深情。
比利時《親密》
類型:同性/青春
本屆戛納評審團大獎。
一部細膩私人的青春電影。
兩個男孩,在性向朦朧期結下了最親密的友誼。
但導演想探討的不僅是青春期的友情和愛情,而是以校園霸凌,性別歧視,親人之死為背景,用明亮的色調,包裹著一個殘酷的成長故事。
澳大利亞《你將不再孤單》
類型:女性/驚悚
19世紀,一個平凡的農村女孩,被食狼女打上了記號,被母親囚禁十六年,走出山洞後幻化成人形,重新學做女人。
但沒想到,比囚禁更可怕的,是人間充滿規訓和壓迫的生活
電影用女主的三次轉生,探討了女性在父權社會面臨的教條與規訓,將矛頭指向了每一個標榜著文明、強大和進步的國家。
當我們以主流和迎合的標準去要求女性。
誰能保證,這不是一場精神上的「獵巫行動」?
阿根廷《阿根廷,1985》
類型:歷史/劇情
本屆威尼斯金獅獎提名。
法庭上,一個女人用平靜的口吻,訴說著滴血的指控。
七個月身孕時,她被巡邏隊反覆強暴,以致早產。
孩子出生,從座位摔到地上,整整三分鐘之後才哭出聲來。
但彼時,孩子的母親仍然被綁著雙手,蒙著頭,連想抱孩子的要求都被拒絕。
同樣。
真實事件改編。
1977年4月30日,一群中年婦女突然出現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的五月廣場上,她們在總統府前徘徊,只想知道一個問題
「我們的孩子去哪兒了?」
為了尋找失散的孩子,阿根廷的母親們組織起來,頭戴白色頭巾,每逢周四就在五月廣場上圍成一圈行走,以這種方式引起阿根廷民眾和國際社會的關注,推動了阿根廷民權運動。
電影,正是為了這場不能忘卻的紀念。
墨西哥《詩人》
類型:傳記/劇情
導演是墨西哥三傑之一,鬼才導演岡薩雷斯。
代表作:《愛情是狗娘》《通天塔》。
《詩人》是一部比較私人的電影,講述導演的童年往事,涉及身份、墨西哥歷史、種族、成功、家庭和死亡……
或者是大師年老後都要出自傳式電影。
從伯格曼的《野草莓》,到阿莫多瓦的《痛苦與榮耀》,以及2018年拿下最佳國際影片的《羅馬》。
大寫的期待。
法國《聖奧梅爾》
類型:犯罪/劇情
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
同樣改編自真實事件
一起駭人聽聞的「母親殺女」案。
兇手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非裔移民,電影用漫長的庭審,還原了一個孤苦無依的有色人種女孩,如何在種族歧視和原生家庭的創傷中,走向泯滅人性的絕境。
奧地利《公主的品格》
類型:歷史/傳記
倫敦電影節最佳影片。
《茜茜公主》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一個完美的皇家愛情童話。
但這版新片卻用古裝的外殼,注入了現代女性的血肉。
貴為奧地利第一公主和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妻子,茜茜公主並沒有表達自我的權利,她唯一的任務,就是保持美麗和年輕:節食、健身、美髮、每日測量腰圍……
其實,熱愛自由、渴望知識的她,一生都在與充滿束縛的宮廷生活作鬥爭。
芬蘭《女孩畫像》
類型:愛情/青春
小清新百合片。
三個各懷心事的女孩,在溜冰場和派對舞池中戀愛、分離、冷戰……
嗯,反正就是咱們看不到,也羨慕不來的青春生活了。
哦對了,台灣今年夏天已經引進,翻譯成《當女孩戀愛時》。
波蘭《驢叫》
類型:公路/奇幻
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劃重點:於佩爾出演!
不過,主角不是她,而是一頭天性憂鬱,從馬戲團出逃的驢……
這是一部門檻有點高,需要政治和歷史知識儲備才能看懂的電影。
比如海報中的紅,是波蘭國旗的其中一種顏色,被看成是貴族的象徵,而在電影里,也正意味著驢的覺醒。
哦,台灣也引進了,定檔12月2日。
片名也好玩:《如果驢知道》。
玻利維亞《我們的家園》
類型:愛情/自然
聖丹斯電影節世界電影單元評審團大獎。
玻利維亞高原上,淳樸的老夫妻相守了四十多年,某天,住在城市裡的孫子來訪,打亂了兩人的生活節奏
孫子提議搬離這片鳥不拉屎的地方,爺爺堅持住在這片故土,夾在中間的老奶奶左右為難……
瑞士《三個冬天》
類型:愛情/自然
用網友的話說——「用《刺客聶隱娘》的手法,拍了一個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
文藝片、自然紀錄片愛好者可沖。
柬埔寨《回首爾》
類型:家庭/倫理
海報挺酷。
劇情就有點普通了。
一個被法國夫婦收養的女孩,在二十五歲決定回到首爾,進行她的尋根之旅。
少數族裔,身份認同,移民問題……
也是沖奧典中典了。
對類似題材感興趣,Sir推薦紀錄長片《找尋》(Found),講的是三個被領養到美國的00後中國女孩,一次忐忑矛盾的祖國尋根之旅。
愛爾蘭《夏日細雨》
類型:家庭/兒童
愛爾蘭版《海蒂和爺爺》,溫情治癒系。
九歲的凱特生於一個多孩家庭,從小不受重視的她,被轉送到一個新的家庭。
而這個家庭,原來也有著無法訴說的秘密,當凱特逐漸靠近真相,她的創傷逐漸開始癒合……
今年的沖奧片單分享,到此就結束了。
但相信更多人關心的,仍然是那個老問題
以上有多少部口碑之作,能夠擺脫網盤見,走上我們的大銀幕呢?
2012年,我們選送奧斯卡的電影是陳凱歌的《搜索》,2013年是馮小剛的《一九四二》。
隨著國產電影市場急速增長,我們的電影,也開始更在乎發出聲量,而非角逐獎項
2016年《大唐玄奘》響應一帶一路;
2017年《戰狼2》展現民族自信;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弘揚文化創新。
直到2020年《少年的你》。
這是華語電影時隔17年後,入圍奧斯卡最後五強。
有人說,我們何必在乎奧斯卡頒的一個獎?
是的,奧斯卡的肯定或許不重要。
重要的是
回望這一年的國產電影,我們自己的認可究竟又能夠給誰呢?
你甚至可以說奧斯卡不識貨。
卻仍然尷尬於,說不上來哪一部才是私藏的遺珠。
最後,引用《聖蛛》導演的一番話,與諸位共勉
「伊朗最好的電影,你也許可以在網上看到,但它的電影膠捲也許已經腐爛在某個角落了。
我們國家的電影,創造了一個平行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女人睡覺從不脫衣服,頭上永遠戴著頭巾,她們沒有身體,從不觸碰任何人,從不上廁所,從不做愛,很少工作,甚至在臉頰上的一吻都要被剪到風中的花瓣里。
我想,電影應該去展示一些東西,而不是隱藏一些東西。」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奇愛博士多店老闆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