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射之前,馬斯克說過,「只要不在發射台爆炸,就是成功」,又有人假借馬斯克之口說「我不保證它成功,但一定保證很刺激」。果然,預言全都對了,4月20日SpaceX的第二次嘗試發射,以史上最大的火箭爆炸告終。當然,肯定會有人說它又成功了99%。
好壯觀
然後炸了
還有人說是部分成功
懷著激動的心,顫抖的手,小編第二次準時收看了SpaceX「星艦」的入軌試射,還特意將畫面從電腦投影到客廳電視的大屏幕上,這樣更過癮。在點火之前,「星艦」加註推進劑、預冷、測試矢量噴口,一切正常,不過倒計時過了1分鐘之後,突然暫停了,這時候就開始有不好的預感。
倒計時中止的時候很緊張啊
好在沒過多久,倒計時重新從40秒繼續,現場歡呼雷動。隨後,「星艦」成功點火,起飛的一瞬間,確實壯觀,畢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火箭,起飛質量5000噸,起飛推力超過6200噸,這些都不是蓋的。
壯觀的確是非常壯觀
然而,起飛後沒多久,電視畫面給了「星艦」尾部一個特寫,有3台發動機熄火,或者是沒點火,分別是內圈的1台矢量發動機和最外圈的2台固定發動機。其實即便3台發動機沒工作,「星艦」也可以順利入軌的,因為它有冗餘設計,30台230噸的「猛禽」二代,開90%的推力,也有6210噸的推力,相比5000噸的火箭,起飛推重比達到了約1.24。
3台發動機已經熄火
可是在起飛後約40秒,最外圈又有1台發動機熄火,約20秒後,最外圈再有一台發動機熄火。至此,總共有5台「猛禽」二代熄火,這超過了「星艦」的冗餘極限。隨後,火箭姿態異常,變成了史上最大的「布朗彈」,在30公里的高度來回打轉,最終爆炸。
5台熄火發動機的位置
這個看得比較清楚
此次發射,的確是十分刺激,這沒得說。好的一面,首先,的確沒有在發射台爆炸,按照馬斯克的標準來說,的確成了。其次,「星艦」成功撐過了MaxQ最大動壓點,在發射前的預測中,很多人猜它撐不過這一關。
而在起飛2分鐘之後,「星艦」的高度就達到了20公里以上,約148秒之後,飛行速度達到最大值,約599米/秒。起飛後約200秒,「星艦」飛到約39公里的高度,達到此次試射的最高點,但距離100公里的卡門線還有很遠,因此它完全沒有實現軌道級飛行的目標,也就不能稱為「部分成功」。
才飛到30公里的高度就爆炸了
而此次發射最大的教訓,還是多台發動機並聯的問題。雖然相比幾十年前的蘇聯N1火箭,「星艦」有現代微電子技術的加持,能夠做到精確控制,而且也留了足夠的冗餘度,但是沒想到在起飛後的1分多鐘時間內,竟然有5台發動機先後熄火,這顯然超過了「星艦」的承受極限。即便內圈的13台發動機有矢量噴口,能夠左右擺動以控制火箭的姿態,但已經無力回天,不知道如果「星艦」能夠繼續往前飛的話,會不會有更多的發動機熄火?
發動機問題很大啊,第6台也要熄火了
在發射之前,就有很多人指出「星艦」的首次入軌試飛過於冒險,一級的「超重」就比世界上絕大部分的火箭都要大,起碼要經過一兩次真正的試射,才能心裡有譜。實際上,近幾年,「星艦」的第二級先後經歷了近10次試飛,曾經發生四連炸,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算成熟。而一級的「超重」只進行了4次靜態點火,不但沒有實際飛過,就連33台發動機都沒有全部點燃過,最後問題果然出在發動機上。如果「超重」之前進行過發射,S24也不至於看不到明天早上的太陽了。
S24這回算是歸位了
而此次首飛失敗,帶給大家一個深層的思考,N1已經證明失敗的多發並聯方案,今天真能走通嗎?如果走不通,是否意味「星艦」項目的徹底下馬,以及美國重返月球「阿爾忒彌斯」計劃的無限期推遲,甚至連我們的長征九號,在改為光桿多發並聯方案之後,是否又要改回去呢?這一切,可能要到第二發「星艦」發射時才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