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白大褂遇到「國防綠」,當柳葉刀邂逅白粉筆——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三名軍醫教師的故事

2023年03月29日21:20:14 熱門 1735

融媒體記者尹晗 陳惠 裘佳


他們是保家衛國的軍人,救死扶傷的醫者,也是教書育人的老師;他們苦心孤詣,為全軍乃至全國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的發展貢獻著力量,也甘當人梯,培養了我國醫藥衛生行業一批又一批「後浪」。仰望星空,他們追隨真理和夢想;腳踏實地,他們堅守勤勉與擔當。第37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醫師報》記者通過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劉又寧教授、陳良安教授、解立新教授的採訪,為您講述老中青三代呼吸人薪火相傳、教書育人、引領科室不斷前行的故事。


劉又寧:遇到良師,方能少走彎路


1987年的一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圖書館裡,一位年輕的中國學者正在奮筆疾書。他細心地記錄著在導師科室里學到的機械通氣相關技術、不同型號呼吸機的操作要點,以及實踐中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一年後,《機械通氣與臨床》於科學出版社出版,成為我國第一本系統全面認識機械通氣的教材。


我的人生中有5位重要的老師


遇到一位好老師,是一生的幸運。而在劉又寧近70餘年的人生旅程和50餘年的醫者生涯中,有5位老師對他的人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劉又寧出生在撫順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親都是老師。母親是他的啟蒙老師,擔任高中語文老師的父親,則為他日後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報考醫科大學本是父親半勸說、半逼迫下的決定,但自從入學的那一刻起,我就喜歡上了臨床醫學。多年來,心裡一直默默感謝父親幫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1978年,隨著「科學的春天」一同到來的是研究生制的恢復與派遣留學生,當時,劉又寧報考了於潤江教授的呼吸研究生,並在60多位考生中脫穎而出。而後,他又順利考取了公派赴日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呼吸生理專家、日本東北大學滝島任教授。「滝島任的動手能力非常強,對肺功能原理掌握得也非常透徹,這對我開展科研選題帶來了極大的幫助。」


回國後,劉又寧受到原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姜泗長院士的邀請,到解放軍總醫院任職。「當時,我深深地感受到醫院領導重視學科建設,重視技術,愛惜人才的氛圍,只要有本事,想幹事、能幹事,就能獲得領導的支持,心無旁騖地專註於學科建設。」劉又寧回憶,當時,全國70%以上的進口呼吸機集中在解放軍總醫院,「天時地利人和,推廣機械通氣技術的使命落在了我的肩上。」


為此,劉又寧帶領科室開展了機械通氣講座,開辦面向全國的學習班,並發表了一系列論文。1987年,又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並邂逅了自己人生的第5位老師——著名呼吸病學家菲斯曼教授。「菲斯曼的科室是一個結合了循環和呼吸的科室,有專門的RICU病房,常年有20餘位需要機械通氣的患者。我當時最喜歡的就是每周一次隨診查房,並觀察機械通氣的患者。」而文章開頭的故事,也正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隨著我國機械通氣技術逐步走向規範,機械通氣後相關的感染問題成為了劉又寧教授近二十餘年來的工作重點。他開展了全國範圍的CAP、HAP的大型流行病學調查和真菌的10年跨度的回顧性分析,隱球菌的前瞻性研究,為臨床和科研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數據。帶頭拋棄國外的感染指南,按照我國的經驗和指南來治感染性疾病。


擔任科主任期間,劉又寧帶領呼吸科蒸蒸日上,並因在機械通氣、呼吸道感染兩大領域做出的貢獻,兩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當白大褂遇到「國防綠」,當柳葉刀邂逅白粉筆——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三名軍醫教師的故事 - 天天要聞

肩負起軍人、醫生、教師的三重責任


「軍人保家衛國、醫生治病救人、老師教書育人,當這三種崇高的職業集於一身,肩負的責任自然不言而喻。」作為博士研究生導師,劉又寧如今已是桃李滿園。每每談起學生,劉又寧總是如數家珍,無比自豪。他說,他們身上都有一些相同的品質:會看病、善思考、有擔當,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沖在最前面。

談到人才培養,劉又寧對學生和團隊會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會看病」,臨床診療能力是作為醫生的基本技能,這就要求有紮實的基本功,對大內科有整體的了解,同時在專業的發展上需要有相關領域知識的擴展。其次,做科研一定要與臨床密切結合,有實踐價值。同時作為導師也要在科研選題、研究方法上做好把控和引導、幫助,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第三,要謙虛謹慎。「高山不陡,靜水深流。」是劉又寧時常告誡自己學生的話,也是時刻用於警醒自己的箴言。


每一件要求學生們做到的事,劉又寧一定會自己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自己的品行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我的很多學生已經是老師了,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希望他們肩負起醫生、教師的雙重責任,在臨床上精益求精的同時,教給學生在臨床上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為更多患者服務。也希望青年醫生不斷努力提升自己,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機遇。一代比一代更優秀!」

當白大褂遇到「國防綠」,當柳葉刀邂逅白粉筆——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三名軍醫教師的故事 - 天天要聞


陳良安教授:感謝學生,讓我收穫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


時間回到1985年,在協和小禮堂舉辦的一次學術會議邀請了日本知名教授前來講學,劉又寧教授擔任翻譯。他儒雅博學的氣質吸引了一大批年輕醫生,陳良安就是其中一位。


「老師務實自律、謙遜低調,但對自己的事業永遠充滿激情,每當談到專業相關的問題,他的聲音就立刻變得宏亮起來。他的人格魅力,也是促使我報考他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白大褂遇到「國防綠」,當柳葉刀邂逅白粉筆——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三名軍醫教師的故事 - 天天要聞

醫海無涯,努力為徑


劉又寧教授對學生的教育是開放式、引導式的。讀研究生時,陳良安教授選中了肺癌作為專業發展方向,劉又寧教授就鼓勵他,不做任何干預。而每當陳良安教授取得一點點成績,劉又寧教授就指導他推進下一步工作。


劉又寧教授任主編出版的第一本書《機械通氣與臨床》,把其中一章交給陳良安撰寫。「壓力很大,不敢懈怠」陳良安回憶,當時,他翻閱了各種相關資料,認認真真地把這一章寫好,又忐忐忑忑地交到劉又寧教授手中。「看到老師露出滿意的微笑,心裡的大石頭才落了地。」陳良安說,後來,這本書再出第二版的時候,劉又寧讓陳良安擔任副主編。「老師就是這樣,只有你能做出成績,他就為你提供平台。」


在劉又寧教授的鼓勵和提攜下,2006年,陳良安教授接過科主任的接力棒。在擔任科主任期間,他帶領團隊,將科室建成全軍呼吸病研究所、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臨床專科、全軍重點實驗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將解放軍總醫院呼吸科的發展又帶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度。


如今,陳良安教授也成為了一名博士生導師,但劉又寧教授的教誨,仍會經常在他腦海中浮現:醫海無涯,努力為徑。


給學生一片天空,讓他們大膽向前走


擔任科主任期間,人才培養是陳良安教授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科室人才梯隊建設,既是作為科主任也是作為導師的重要工作,雖然不會在近期看到成效,但功在千秋。我的任務就是把人才梯隊建起來,把科室文化傳承下去。」


磨國鑫醫師還記得,第一次見到陳良安教授時,是畢業後到科室報到。陳良安教授語重心長地囑咐道:「要做一名好醫生,必須要有老老實實的科學態度、扎紮實實的工作作風,才能有所作為。」——老老實實做人、扎紮實實做事;不斷進取、勇於創新。在陳良安教授看來,這就是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始終不變的科室文化。


如今,陳良安教授作為研究生導師也有20餘年了,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加在一起,陳良安教授的學生有七十名。「每個學生都有優點,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不僅要將學生的優勢和特點與科研工作結合。還要注意保護和鼓勵其發揮優勢。」談到學生,陳良安教授臉上總會露出慈父般的笑容。


陳良安教授回憶,曾有一名從湘雅醫學院考入解放軍總醫院的21歲的碩士研究生在自己門下做基礎科研工作。為保護她的積極性,陳良安特意安排了一項符合她水平的課題。沒想到,一星期後,學生就找到他說:「我感覺這個課題研究空間不大……」陳良安立即察覺到,這是一個對自己有更高要求的學生,當即給她換了另一個幹細胞相關的課題,並詳細指導了一番。此後,該學生在做出了非常出色的研究工作。


過了一段時間,學校邀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主編作「如何在頂級期刊投稿」的講座,提問環節,這名學生第一個站起來用英文提問。大家都在問:「這是誰的學生?」陳良安教授驕傲地笑了。


尊重學生的興趣和創造力,鼓勵他們,多一些表揚,少一些批評——是陳良安當老師多年後的深刻體會——他也曾是一名嚴厲的老師。對工作和教學近乎完美的要求,讓學生們非常緊張,越想做好卻越做不好。後來,他意識到這個問題:一個剛工作的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不熟悉、無從下手,要根據不同情況,因材施教?於是,他採用啟發式的開放性指導方法,給學生們「一片天空」,讓他們放鬆並自我發揮,反而激發了學生的潛質,一切都變得越來越順利了。而陳良安教授也越來越享受做一名教師的樂趣:年輕人的青春活力和跳躍思維,常常給他帶來快樂,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敢,也讓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不畏首尾,大膽進取。


「你們的青春與上進使我的事業充滿活力!你們的清純與善良使我體會到人性之善美!你們的成長與進步使我感受到別樣的快樂!」在第37個教師節到來之際,陳良安寫下了這樣的感言,感謝學生,讓他收穫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

當白大褂遇到「國防綠」,當柳葉刀邂逅白粉筆——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三名軍醫教師的故事 - 天天要聞


解立新:道一聲感謝,說一句珍惜


對於劉又寧的另一名學生解立新來說,提到老師,腦海中的第一個詞便是嚴格。他說,以臨床為基,從臨床來,到臨床中去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特點。「在我剛來到301醫院時,不工作到夜裡12點,不看完最後一名住院患者,老師就不許我們回家,而他自己也是如此。」


在攻讀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期間,劉又寧對於課題的要求更是達到了「嚴苛」的程度。一次次的徹夜思考,一遍遍地查閱文獻,只為盡善盡美。解立新笑著說:「那時,我們都非常怕進老師的辦公室,因為都怕挨罵。但現在想來,正是在老師辦公室里『噤若寒蟬』的經歷,讓我們產生了對待醫學、對待生命『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敬畏之心,也成就了今天的我們。」


老師影響著我的一生


「老師是一位智者,他洞幽察微、帶領我們樹立臨床思維;他也是一位仁者,做人、做事、做學問,事事以德為先。他還是一位完美主義者,在臨床、教學、科研工作中孜孜不倦,力求盡善盡美。他的品行影響著我們的一生。」解立新說。


人生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改變命運的節點。但當局者迷,身為老師,就是要幫助學生「撥開雲霧見青天」,打造一個最好的平台,成就他未來的職業發展。如今,已是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主任的解立新仍延續著導師劉又寧教授的嚴格。他要求年輕醫生多觀察患者、多接診患者、多看多聽多動手。他常說,當醫生,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


「一名醫生需要學習、掌握的知識太多啦……」談到年輕醫生面臨的壓力,解立新不禁感慨:醫學的廣度與深度沒有邊界,5年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3年住培、3年專培,17年才剛剛邁入一名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的門檻,「活到老、學到老」才是醫生應有的覺悟。然而,儘管醫路艱辛、道阻且長。但醫生也是一個非常公平的職業,是一個能夠通過自身努力,贏得社會尊重、獲得體面收入、成就自己人生目標的終身事業。


2006年擔任碩士研究生導師、2012年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如今,解立新也像自己的導師、前輩們一樣,成了一名桃李滿園的老師。回顧自己15年的教師生涯,展望前方醫學教育的漫漫長路,他對自己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推進教學水平的同質化進程;二是加強研究生導師教育;三是教學相長,相互促進。他說,臨床型導師對基礎醫學的掌握難以跟上醫學科學飛速發展歷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導師科研能力的提高。作為老師,一方面要放下架子,讓學生成為自己能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尋找合作夥伴,把學生送到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去學習、研究,反哺自己的團隊。

當白大褂遇到「國防綠」,當柳葉刀邂逅白粉筆——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三名軍醫教師的故事 - 天天要聞


「重組啟航」傳承與發展永遠在路上


解立新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軍隊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解放軍總醫院作為軍隊醫療系統的領頭雁,在改革中整合了駐京部隊醫療系統絕大部分資源,並以專業劃分為21個醫學部。這其中,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建成了集胸內、胸外、ICU、介入為一體的「大胸科」格局。對此,解立新自創了一個詞語:「航母重組 揚帆起航」。


看到自己的學生接過了學科發展的接力棒,劉又寧甚是欣慰。他說,從只有100多張床位的呼吸科,發展為800張床位、6個醫學中心的聯合,整體數量和力量上必然會大幅提升。如何在發揮原有機械通氣、感染特長的基礎上,拓展新的特色領域,下一步管理任務依然艱巨,要做好統籌發展。


老師的叮囑也為解立新指明了方向。他介紹,一年來,學部已根據胸科疾病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結合自身優勢,開始著手建立學科交叉融合的亞專業,其中有些亞專業可能是胸科領域的創新之舉。「新的平台,給了每一位呼吸人全新的機遇和無限的空間。通過每一位呼吸人的努力,學部醫療、教學、科研等工作一直走在總醫院各學部前列,多次受到總醫院乃至上級單位的表揚和鼓勵。」解立新說,學部的傳承與發展,永遠在路上。


「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我想對老師道一聲感謝,也想對學生們說一聲珍惜。感謝老師對我的教誨,也給我提供了職業發展的舞台;也希望每一位學生珍惜同學、師生之間的緣分,和這三年寶貴的時光,成就團隊,成就自己。」


當白大褂遇到「國防綠」,當柳葉刀邂逅白粉筆——解放軍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部三名軍醫教師的故事 - 天天要聞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