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琴軒回憶在山東泰安參加抗日鬥爭、南下接管浙江建德縣的經過

2023年03月27日22:02:23 熱門 1065

一、戰鬥中成長

1922年10月,我出生在山東省泰西地區泰西縣武家南仇村,我的原名叫武之業。1936年我高小畢業,那時時局很不穩定,中學都辦在城裡,我因家境不好,上不起中學,就沒去讀。父母在農村給我找了一個私塾學堂,老師叫武炎武,是一位很有聲望的老先生,我跟他讀四書五經,這樣學了一年。我們泰西地區,東依泰山,西跨黃河,南毗濟寧,北瀕濟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中國共產黨人挺身而出,全力組織抗戰。1937年底,日軍相繼侵佔了濟南、泰安等地。1938年,中央從黃河西派來兩名特派員,一個叫段君毅,一個叫夏振秋,到我們這裡發動群眾抗日,組織抗日武裝,並宣布成立了「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張北華任主席,遠靜滄任政治部主任。自衛團共有九個大隊,我在第九大隊第五中隊,五中隊的隊長叫武魁家,他是我們家族的一位叔叔,他的家境較好,思想上進步,有一定的號召力,那年我17歲。我們那裡是老根據地,老革命比較多,有一個名叫武大覺的,在抗戰時期搞宣傳工作,非常有名。1939年,中央指示地方武裝要進行整編,原則是要挑選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好的人到部隊去,一部分年紀大、身體弱地留在家鄉。我因身體不好,也留下了。有一個叫武梅軒的教師,在附近的村裡教書,他是老地下黨員,他給我改名叫武琴軒,並安排我到新組建的武村抗日小學去教書。留下的幾個地下黨員堅持搞抗日活動,我記得有賈化一、劉建民、高紀雲等,他們經常到我那裡去開碰頭會,商量事情,我一直教了三年書。1944年,泰西縣四區區長賈化一調我到區里當文教助理員。

這裡有個小插曲,之前我在五中隊的時候,夏振秋的弟弟夏天任想介紹我入黨,當時因年紀還不到18歲,就沒有辦手續,我自己認為已經是黨的人了。1945年4月,在區里工作的黨員李興華介紹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文革中說我是假黨員,政工組外調的人找到李興華核實情況,李興華是當時上海市市長的侄女婿,因受牽連也被打倒,他不敢承認介紹我入黨。文革結束後我找到原四區的區長於雷等,他們都說是李興華介紹我入的黨,於雷也寫了證明,他出面去找了李興華。再去外調的時候李興華已經被解放出來,他對外調的人承認是我的入黨介紹人,說我的入黨時間不是1945年4月,而是1946年6月。實際上1946年6月,泰西縣委已調我帶領土改工作組到六區搞土地改革,從此我的入黨時間組織上就定格到了1946年6月,這是後話。

1946年6月,泰西縣委根據黨中央發布的「五四」指示精神,抽調我帶領一個工作組,到新解放區泰西六區李家莊、六郎墳等地進行土地改革。經過四個多月時間,發動群眾,組織貧民協會,控訴地主剝削罪行,沒收地主土地,由鄉村農會接收地主的土地進行平均分配,使無地少地的貧農都能得到土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土改還沒有完全結束,縣委又調我到七區去工作。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國民黨軍隊在全面進攻失敗後,對陝甘寧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目的是擊斷解放區的左、右臂;然後從東西夾擊華北解放軍主力,阻斷華北解放軍和東北解放軍的聯繫,各個擊破,最後出關佔領東北。同時利用黃河為屏障,將解放軍主力阻擊在黃河以北,使戰爭始終在解放區內進行。1946年10月,縣委調我到泰西七區任副區長。這個區是個半山區,是泰安縣到肥城縣公路交通的中心,也是游擊隊活動的地區,群眾基礎比較好。牛俊山是區長。1947年4月,國民黨軍開始對山東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共出動24個整編師60個旅,約45萬人,在4個月內先後向山東解放區發動了三次進攻,均被華東野戰軍粉碎。第一次攻勢在4月下旬,華野進行了泰(安)蒙(陰)戰役,殲敵4.5萬。5月11日,敵軍又發動第二次攻勢,由臨沂、泰安一線分三路北進,華東野戰軍集中主力,將突進的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74師包圍在孟良崮,15日發起總攻,經一天一夜激戰,全殲敵整編74師。孟良崮戰役共殲敵3.2萬餘人,打亂了敵軍重點進攻山東的計劃。6月25日至7月中旬,敵人又調9個整編師25個旅,向沂蒙山區發起全線進攻,華東野戰軍避開敵正面絕對集中的兵力,在運動中殲敵有生力量,經過近一個月的南麻(今沂源縣)、臨朐戰役,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攻勢。至此,國民黨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宣告失敗。

國民黨軍開始對山東解放區進攻的時候,泰西縣委根據上級指示,為了保存實力,避免大的損失,通知我區將所有幹部、農村部分黨員和積極分子,做好思想動員和組織準備工作,跟隨解放軍轉移到黃河西根據地。留下牛俊山和我,還有部分黨員留在泰西七區就地堅持工作,監視和打擊地主反壞的活動,保護群眾。近兩個月的時間,環境非常艱苦,我們既沒吃的,也沒地方住。我們住在黃山裡峪的山洞裡,依靠群眾掩護和支持,白天藏在洞里,夜間分頭到村裡的聯絡點了解情況,布置工作。由於群眾基礎好,同時又根據群眾舉報,及時鎮壓了魚池村一個造謠惑眾、企圖反攻倒算的地主壞分子,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這樣區不離區,就地堅持,基本上達到了縣委的要求。因我們就地堅持游擊戰創立了功績,縣指揮部給我們記功一次並頒發了獎狀。

1947年9月,縣委又調我到泰西一區任區長。這時,黨中央發布了整黨的指示,要求全党進行「三查、三整」,查立場、查思想、查作風。我到任沒幾天,區委根據縣委指示,通知我和區里幾個負責同志到黃河西參加整風學習,學習了一個多月,接受了深刻的教育,收穫很大。回來時間不長,縣裡又通知我帶領部分民兵,去魯西南支援前線,支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交給我們的任務主要是協助當地籌借糧草物資,和群眾一起運送軍需物資和其它物品,組織擔架隊接送傷病員等。在魯西南地區的劉鄧大軍,經過20多天的連續作戰,突破黃河天險進入了大別山。我們民兵隊員不怕艱苦,不畏危險,在吃不飽、睡不好的情況下,同心協力地完成了支前任務。

1948年6月,縣委又調我到泰西四區任區委書記。1948年秋,是人民解放軍進入奪取全面勝利的決定性階段。這段時間地方工作的主要任務是集中一切力量全力支援前線,動員群眾踴躍參戰補充兵源。1948年9月濟南戰役之前,根據縣委布置的徵兵任務,在區委所在地夏張鎮召開了一次「動參」大會,到會人數之多,熱情之高,前所未有。更沒有預料到的是,當場湧現了許多父送子,兄弟爭著參軍的動人情景,深受感動,催人淚下。有百餘人當場報名參軍,超額完成了徵兵任務。接著是搞好軍用食品的供應工作,縣裡分配我區需要準備的食品是饅頭、煎餅和窩窩頭。這些食品的加工比較複雜,需要很多勞力和工序才能完成,婦女們製作這些食品非常辛苦,她們付出了很多。再就是動員群眾組織運輸隊運送物資,那時沒有運輸工具,我們就發動群眾用小車推、扁擔挑和用背扛。還組織擔架隊接送傷員,擔架不夠群眾就想辦法自制,他們用兩根木棍將麻繩編成擔架,有的老鄉將家中的門板拆下來做成擔架。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援,就不可能奪取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正如毛主席所說的,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二、南下征程

經過三年解放戰爭,特別是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取得勝利後,蔣介石已徹底失敗,黨中央、毛主席號召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將革命進行到底。為迎接全國勝利,接受全國政權,開展新區工作,華東局根據黨中央指示,抽調5.3萬名南下幹部隨軍南下。泰西地區抽調697名南下人員,組成南下幹部縱隊一支隊七大隊。泰西七地委有7個縣,地委要求一個縣組成一個中隊,我們泰西縣是五中隊,有73名南下幹部,一個區一個班,區的班子也配備好了,縣區共計有90多人。1949年2月10日,縣委縣政府在三區東向鎮召開了歡送南下幹部大會。地委決定,原泰西縣副縣長孫漢傑為中隊指導員,南下後任縣委書記;梁玉如為中隊長,南下後到淳安任縣委書記;原民運部長鬍曉民為副中隊長,南下後任副縣長;我任宣傳部長,徐冰航任組織部長,孫義友任民運部長,原五區區委書記趙仲一任公安局長。1949年2月14日,我們步行到長清縣萬德火車站,乘運煤的火車第二天到臨城休整待命,學習接受新區約法三章。學習了20天後換上解放軍軍裝,歸入地方部隊,跟著解放軍邊打邊前進。一路上槍聲不斷,炮聲不絕。我們經過的村莊因受戰爭創傷,破爛不堪,群眾生活非常艱苦,我們吃住行也遇到很多困難。但是同志們意志堅強,沒有一人叫苦,沒有一人掉隊,在槍林彈雨中,緊跟著解放軍前進。我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4月21日毛主席、朱總司令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統治徹底覆滅。4月30日,我們五中隊緊隨部隊,從鎮江北岸強渡長江。5月9日我們到達浙江湖州,次日下午乘汽車直達杭州一個叫賣魚橋的地方等候分配。省委決定七大隊接管建德,建立浙江第四地委、專署,崔健同志任地委書記,李榮村同志任專署專員。5月17日我們從杭州乘車跟七大隊到達桐廬縣城住了五天。地委決定五中隊接管建德縣。5月22日,我們從桐廬步行到建德乾潭大畈村,中飯後進駐梅城鎮,與當地堅持鬥爭的金蕭支隊會合。

三、初到建德

到達建德後,我們克服了水土不服,語言不通等各種困難,積極投入到解放初期的各項工作中去。1949年6月開始,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恢復生產、剿匪反霸,剛開始那裡很不穩定,土匪、散兵游勇很多,槍聲連續不斷。要全面清剿土匪,我們的力量顯然不足。1949年9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35軍105師301團到各個區幫助剿匪,他們在區里都有兼任鄉長或者區幹部的職務,幫助我們一起剿匪,我們的主要工作是維持秩序,並配合部隊一起把土匪全部消滅了。1950年3月,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胡曉民和我一起帶著幹部在楊村橋搞土地改革試點,當時的路線和總政策是:依靠貧農僱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制度,發展農業生產。主要分發動群眾、劃分成分、沒收和分配土地、總結複查等幾個階段。起初老百姓都不敢與我們接近,我記得有一個叫王老大的老鄉,家裡非常貧苦,他給我們當翻譯和宣傳員,這樣慢慢地打開了局面。9月土改工作結束。我們到省農村工作部彙報工作、介紹經驗後受到了表揚,接著全縣各區都開展了土改工作。年底全縣5個區的土改工作都基本結束。

1950年4月,浙江省政府決定撤銷建德專署,原屬建德專署的建德、壽昌、淳安、遂安、桐廬、分水6個縣劃歸金華專署管轄。

四、紮根金華

1951年的金華,從火車站到機關都是黃泥路,除了九德堂、祝裕隆布店外,沒有像樣的商店。還有一家醬油廠、一家布廠和一家福音醫院(後屬金華醫院)。街道兩旁都是小茅屋,城牆背(現新華街)上住著乞丐和流浪漢,附近都是荒蕪的土地,有時還會出現狼的蹤跡。1951年4月,我調到金華地委宣傳部任宣傳科長,部長是曾少東。當時的工作主要是以宣傳黨的政策為主,進行階級鬥爭教育。我們搞了一個宣傳網,下設宣傳站,各縣都有。我們培訓宣傳員,聯繫指導宣傳工作,這項工作地委很重視,金華搞得最好。記得有一次在省里開會,省委副書記、宣傳部長林乎加在會上表揚了金華,大會交流時林書記叫我發言,說:「大個子,你要講一講。」我就作了即興發言,得到了大家的掌聲。

1953年,我到地委財政經濟委員會任辦公室主任,幹了不到一年。1954年4月至1958年2月任地委辦公室主任;1958年2月至1960年11月擔任專署農業局局長。「大躍進」期間,地委又調我到金華農學院,1960年11月至1961年8月,我擔任農學院副院長。時間不久,地委根據省委指示精神,各地區要負責教育培養農村知識青年,又調我去籌建金華地區政治學校,任黨委副書記,一直干到1963年6月。學員由各縣選送,學制半年一期,辦了兩年,為充實基層提供了後備力量。

1963年6月至1968年4月我擔任地委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這時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開始,地委抽調各縣縣委書記和地區有關部門負責人,在金華縣臨江區搞社會主義教育試點,辦公室設在擇竹林公社。由我組織幾個人負責與各試點聯絡。1964年8月地委集中學習總結試點經驗後於12月份轉移到諸暨縣牌頭區全面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這時的名稱是浙江省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工作團金華分團。分團駐地在牌頭鎮,地委書記李學智為分團團長,我在分團辦公室工作。在諸暨搞了近一年時間。1965年又轉到東陽縣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分團住在東陽縣盧宅大隊。雖然運動中出現了一些偏差,但總的看還是有成效的。如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密切聯繫群眾,解決了一些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整頓健全了一些基層組織等。運動還沒有結束,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造反派把我們這些人調回了各單位,捲入了文化大革命。

1968年9月,造反派把我們這些所謂走資派,趕到大黃山「五七」幹校進行勞動改造。三年來過著犯人似的生活,在精神上、肉體上受夠了折磨。我們住在「牛棚」里,天天勞動,經常被輪番批鬥,還要強迫接受被扣上的莫須有的罪名。無論是颳風下雨,還是暑熱寒天,我們每天飯前都得先在食堂前低頭請罪,然後才有飯吃。所乾的勞動是挖山、挖溝、開發丘陵、種茶葉、種田地、種經濟作物。經常要拉著雙輪車到城區肉聯廠去運垃圾,從裝豬下水的水池裡挖肥料,一趟要二三個小時,一天來回不知多少趟,累得頭暈,真是吃不消。李學智的夫人周惠生也和我們在一起勞動,女同志體力弱,單獨一人拉著一輛雙輪車,上坡的時候,拉上去了又滑下來,反反覆復,非常可憐。作為我來說,不僅個人受折磨,而且還連累了全家。我的母親年近古稀,在金華給我照顧孩子多年,也被迫遣送回山東老家。老母親因受到驚嚇,回去後不久,帶著滿心的牽掛致疾而逝。我和妻子被趕到「五七」幹校後,年僅13歲的女兒孤零一人無人照顧,幸有鄰居幫忙渡過難關。後來軍分區蘇政委得知後,把她送到省體委籃球隊當運動員。我兒子和未婚妻在杭大教育系畢業後分配到金華,不能留在城區工作,把他們分配到龍游溪口山區羅家村教書。我原來也是被下放到開化縣工作的,因在一次雨天的夜晚被造反派叫去守護秧田,右腳踏入水溝造成骨折,沒去成。

1971年10月,我從「五七」幹校解放出來以後,回到了原單位。地區革委會軍代表陳浩找我談話,叫我參加革命宣傳隊,帶幾個同志到浦江縣黃宅區,後來又到義烏平疇大隊進行階級鬥爭教育,抓革命促生產,先後搞了幾個月。1971年11月調回地區革委會農業辦公室當副主任,一年多後的1973年5月,又調到地區革委會辦公室任副主任(主持工作),一直干到1979年地委行署分開辦公,領導叫我組建行署辦公室。我擔任行署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一直工作到1983年8月。

武琴軒回憶在山東泰安參加抗日鬥爭、南下接管浙江建德縣的經過 - 天天要聞

武琴軒回憶在山東泰安參加抗日鬥爭、南下接管浙江建德縣的經過 - 天天要聞

五、跟著李書記搞農業

每當回憶起1953年到1965年這一段歷史,我就常常想起地委書記李學智,他是一位好書記,老百姓對他評價很高。這幾年金華全區在地委的領導下,工作重點放在農村,根據金華的實際情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農村、農業、農民的生活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成績是顯著的,是我最值得回憶的幾年。

李學智書記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農業是基礎,他常年蹲點農村,掌握第一手資料,提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機關幹部也輪流到農村去。當時地委辦公室只有十幾個人,要聯繫的縣很多,多的時候有17個縣,少的時候13個縣,人少事多。辦公室的同志確實很辛苦,沒有節假日,沒有休息天,夜以繼日地埋頭工作。當時沒有什麼通訊和交通工具,通訊聯絡只有幾部手搖電話機,整個機關只有三部車,一部是華沙,一部嘎斯六九,還有一部吉普車。我們機關幹部背著小背包經常到鄉下去,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工作和生活上都非常節約,機關經費有限,也反對鋪張浪費,辦公室沒有接待費,待舊報紙、刊物賣了以後再買點茶葉。省委書記江華經常到金華來調研,他把金華視為浙江的第二個商品糧基地,對金華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對農業的發展,曾給予多方面的幫助和關照。總之,省、地、縣的領導對金華農業的開發和利用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墾殖拓荒。金華地區屬低丘紅壤,歷代都有開發。1952年起,開始轉向有計劃地開發。在開發形式上,有國家和集體建立農場,大面積開發的;有以公社(鄉)、隊(村)為單位集體分散開發的;也有村民個人少量零星開墾擴種的。

首先說農墾場的建立。1953年12月,省公安廳在湯溪縣蔣堂附近劃低丘荒坡2萬餘畝,建立了蔣堂勞改農場。1955年7月,專署建立山區經濟開發委員會,吸收來自杭州、紹興、蕭山及金華本地城鎮社會青年、失業工人和複員軍人2600多人,在金華縣石門建立「金華專區石門農林牧試驗場」(後改名為石門農墾場),劃低丘坡地2萬餘畝,墾荒種植。1956年初,專署在武義縣桐琴建立桐琴果園,有墾殖人員180多人,墾荒2600餘畝,種植果樹,培育果苗。這一年,在金華縣馬鞍山、雅畈等地建立金華專區馬鞍山農業高級社,社裡有墾殖人員500多人,第二年併入石門農林牧試驗場。1957年金華縣在孝順建立金華縣孝順農場,農場有墾殖人員50多人,墾殖糧田200餘畝。1959年12月,蘭溪縣在金村山崗建七里坪農場,面積2500餘畝,這個農場1963年開始歸屬省民政廳。1960年專署在金華縣平水殿、蔣堂、楊梅弄等地建立金華專區平水殿農場,有墾殖人員600多人,墾荒2000餘畝(後改為金華八一農場,1971年底撤銷,職工大部分併入石門農墾場,土地及建築物歸當地駐軍)。1961年東陽縣建立縣屬集體性質的北江農場,有墾殖人員90多人,墾殖地300餘畝。1962年東陽、永康、義烏等縣分別建立東白山茶場、永康茶場和城北農墾場,共有墾殖人員200多人,墾殖糧地300餘畝,建造林地500畝,茶園200畝及果園1000餘畝。

二是群眾性的開墾,即面上的低丘紅壤開發。1958年前農業合作社時期,僅為小範圍擴種。1958年後開始以公社為主進行開發。公社化初期,各地興辦了一批豬場,開墾低丘緩坡建立飼料基地。1960年為緩解嚴重自然災害造成的困難,政府號召戶戶開荒,增收百斤糧運動,至1962年全專區3年內新墾面積5萬餘畝。此後,隨著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庫建成效益,初步解決了部分地方水利問題,地委、專署提出「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和「治山治水改土相結合」等方針,各地大批旱地改為水田。同時,組織力量,對沿鐵路和公路幹線2800多個宜林荒丘,開展綠化造林。1964年後,各地響應「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大規模劈山造地,建設「大寨田」。那時,部分縣還規定社隊建造梯田梯地優免農業稅5年。

改造低丘紅壤耕地。上世紀50年代開墾的低丘紅壤,由於受水利條件的限制,實行的是坡耕旱作,主要種植小麥、甘薯等一年二熟製作物。60年代後,在「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方針指導下,採取「水利先行,肥料緊跟,改良土壤,相應改制,綠化保土」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對已開發的幼齡或初步熟化的紅壤旱地改為水田或梯田,致使低產面貌得到改善。1964年全區範圍有17萬畝有條件進行「旱地改水田」,當年即改成水田2300餘畝,糧食產量成倍增長。省委提出要求金華地區建立省第二商品糧基地後,在低丘紅壤上建設的穩產高產農田逐年增長。改造的主要途徑是改善水利條件和「以磷增氮,以氮增糧」,以及其它各種農業措施。

首先是改善水利條件。1958年前,水利建設規模小,僅能小範圍灌溉,新開發低丘紅壤土地很少。1955年秋,金華地委貫徹中央和省提出的「以蓄為主,小型為主、社辦為主」的治水方針,根據金華地區丘陵起伏,缺水易旱的特點,進一步推廣興修小型水庫。1957年1月,水利部召開全國水利會議,特邀金華專署水利局派代表參加,介紹小型水庫發展情況。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水利部部長傅作義、副部長李葆華、錢正英等出席這次會議,鄧子恢在報告中對金華地區發展小型水庫,解決乾旱問題,給予了肯定。會後有22個省、市自治區來金華參觀。1958年起,水利事業迅速發展,一批大中小型骨幹水庫先後動工,多數將開發低丘紅壤的水利灌溉列入工程設計計劃之內。浙江省當時興建的蓄水5000萬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庫9座(時稱金蘭加「八大」水庫),在金華地區範圍的就有金蘭、橫錦、通濟橋、安地4座。其中1958年4月動工的金蘭水庫是全市第一座中型水庫。除此之外,還投建了金華的莘畈水庫,東陽的東方紅水庫,永康的太平水庫,義烏的岩口水庫等,並在沿江相繼建機灌站、電灌站,改善水利條件。1960年後,這些工程先後建成,陸續發揮效益,使低丘紅壤開發面積逐年擴大。金蘭水庫灌區中的開化鄉開化村,過去滴水如油,水庫建成,渠道繞村而過,不僅原有農田保證灌溉,而且使800畝低丘紅壤改成水田,500畝旱地改成水澆地,新墾面積超過原有耕地一半以上。金華的水利建設在全省屬搞得比較好的,全民動員,興修水庫,地縣的領導和機關幹部都要到水庫工地上去勞動。現在雲南貴州旱的老百姓連水都沒得吃,我們全靠有水庫,旱災減緩了許多。

二是以磷增氮,以氮增糧。20世紀50年代,金華全區開始平整土地。對緩坡地進行水利配套,把旱地、荒地改成水田。當時全區低產田普遍缺磷缺鉀。1959年12月,化學工業部在蘭溪化肥廠召開全國鈣鎂磷肥生產會議。1954年春,義烏縣金村鄉王界村一戶農民在紫雲英田施用過磷酸鈣獲得增產。1958年起在地委領導的倡導下,專署農科所和少數公社生產大隊進行鈣鎂磷肥試驗,結果表明對豆科作物增產顯著。1960年至1962年,由地區農科所、工科所牽頭,針對全區的紅壤特性,試驗和推廣在紫雲英等豆科綠肥上施用磷肥,以增產綠肥增加氮肥,培養地力的方法(簡稱「以磷增氮」)改造低產田,後在全地區5800多個單位開展對比試驗。省農科院在金華石門農墾場建立紅壤試驗站進行綜合研究。1962年秋,地委書記李學智在金華縣聯合大隊、專區石門農場、專區農科所等地,與幹部、農民(農工)一起在紫雲英和大小麥田進行施與不施鈣鎂磷肥對比試驗。同時帶動全區5800多個單位,共2萬餘畝搞對比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施用磷肥對綠肥增產顯著。1963年秋,李學智書記以石門農場西迷塘壟100餘畝低丘紅壤低產田改造試驗作為樣板,部署全區開展大規模「以磷增氮」改造低丘紅壤的群眾性科學實驗活動。到了1963年底,通過初步改造的有40萬餘畝,均獲得顯著增產。1963年後,「以磷增氮」成為全區改造中低產田的主要技術措施,普及應用後,獲大面積增產。接著,經過1964、1965兩年探索,全區有200萬畝低產田,取得「以磷增氮,以氮增糧」大面積增產的改選成果。

改造低產田,單季稻改雙季稻。金華是丘陵地帶,水稻大都只有一季,很少有兩季。李學智下決心要解決金華的單季稻改雙季稻問題,他對農村工作抓得很緊,機關幹部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到農村勞動,幫助農民推廣單改雙,搞改造低產田。1957年,全地區水稻面積19萬餘公頃;其中晚稻6萬餘公頃(占水稻面積的31%),總產13萬餘噸,單產2000千克/公頃。60年代初,全區開始有組織地開展低產田改造。1962年,全區(含衢州)低產田(俗稱落後田)面積14.7萬公頃。地委根據「全面規劃,蹲點試驗,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方針,以水、肥為突破口,配套耕作制,選用良種,開展低產田改良。至1965年,低產田面積減少至2萬公頃;糧食總產量比1962年增加25%,單產增產33%。1960年,矮稈早稻——矮腳南特試種成功,全地區進一步推廣雙季稻。1966年,早稻面積13萬餘公頃,總產5000萬餘噸;晚稻面積8萬餘公頃,總產22萬餘噸,早、晚稻總產分別佔全年糧食總產量的59%和22%。

開發黃土丘陵。金華地區黃土丘陵資源豐富,共有291萬餘畝,占低丘崗地總面積的61.9%。經過歷史上代代墾殖,到建國初尚有150萬餘畝可供開發。60年代後,隨著水利建設的發展,開發黃土丘陵的水利條件逐步解決。根據浙江省委提出的關於要求金華地區建立第二商品糧基地的指示,開發黃土丘陵成為金華市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內容。新開墾的耕地逐步達到穩產高產。同時,利用黃土丘陵發展經濟特產,建立經濟特產基地。改造黃土丘陵,植樹造林,與水土保持平穩。那時黃土丘陵是包袱,現在是寶貝,當時我們也都去參加過改造黃土丘陵、植樹造林的勞動。省委書記江華來金華經常檢查黃土丘陵的改造工作。記得1955年4月,江華書記到金華檢查工作,我跟隨去東陽縣,江華對縣委書記侯慶榮說:「小侯,你這裡的山和我的頭一樣光光的。」意思是植樹造林勢在必行了。

六、晚年生活

1984年,我61歲時正式離休。當時正值機構改革,有的人叫我幫忙,我沒去。中央對我們這批人很關心,要各地都建老年大學。讓老同志退下來,老有所學,老有所養,發揮餘熱。我就到老年大學去學習,增長知識。1986年中央有精神,要各地建立離休幹部書法協會,為了與省里統一起來,後來增加了個繪畫的內容。市裡叫我籌建離休幹部書畫協會,因沒搞過這項工作,市委老幹部局局長王心城同志很關心和支持我的工作,為我出主意想辦法,並確定協會辦公地址等。市委領導很重視,也很支持,給我們撥了點經費。一開始報名的人不多,協會開辦時不到50人,市委領導到會講話,鼓勵我們辦好,給我們增強了信心。後來會員慢慢增加了,現在會員有200多人,很多老同志經過幾年努力,學有所成,得到群眾的好評。我在離休幹部協會幹了四屆,近二十年。我現在還在老年大學學書法,并力所能及地為協會辦點事。我今年已經91歲了,只要體力行,還要認真學,力爭活到老,學到老。

靜心回憶過去,對比現在,感慨萬端。晚年又逢盛世,祖國在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和諧,生活美好,深感幸福。飲水思源,銘記黨恩。

武琴軒,1922年10月出生,肥城南仇人,1946年6月入黨,曾任文化教員、區助理員、副區長、區長、區委書記,1949年2月隨軍南下後,曾任建德縣委宣傳部長、中共金華地委、行署辦公室主任、農業局長等職。1984年離休。

武琴軒回憶在山東泰安參加抗日鬥爭、南下接管浙江建德縣的經過 - 天天要聞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