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國聲音」響徹世界。
10日,中國主導沙特和伊朗的「北京和解」,令中東格局煥然一新。20日到22日,中俄兩國領導人在莫斯科舉行會晤,令國際社會為之側目。
這股春風,同樣也在歐洲政治家的心頭蕩漾。
3月24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稱「世界必須傾聽中國的聲音,以結束烏克蘭戰爭。」在此之前,他已公開表示期待能夠訪華。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同一天宣布,他已邀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訪華。
世界必須傾聽中國的聲音!我相信,這絕不是桑切斯有意恭維中國,而是肺腑之言。
沒有中國,歐盟根本無法擺脫被美國裹挾,最終成為華盛頓手中的「大號烏克蘭」。
與此同時,這也是歐盟政治家們用行動向美國投出的不信任票。
無論是馬克龍邀請馮德萊恩訪華,還是桑切斯期待訪華,肯定不完全是為了烏克蘭危機而來,但和平化解烏克蘭危機絕對是他們訪華的重頭戲。
對於俄烏衝突,別看歐盟的嘴上仍然十分強硬,但實際行動與「盎撒集團」的美英等國,已經出現了明顯溫差。
3月24日,德國聯邦議院議員 克勞斯·恩斯特在接受中國媒體的採訪時表示,俄烏衝突產生的根源在於美國及北約成員國違背了他們對俄羅斯的安全承諾,違背了自兩德統一以來的安全承諾,這一承諾就是「北約不會東擴」,俄羅斯的安全利益被無視了。
恩斯特認為,美國利用俄烏衝突攫取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並不希望衝突結束。
可以說,恩斯特這樣的觀點在歐洲越來越有市場,不僅僅是匈牙利總統公開質疑甚至反對制裁俄羅斯,就連歐盟外交政策與安全代表博雷利都在反思。
博雷利聲稱,將安全託付給美國,不足以讓歐盟繼續生存下去,歐盟未來的外交政策重心將專註於在安全方面重獲自主權。
我們也看到,美國完全沒有想讓這場令歐洲損失慘重的戰爭停下來。
當中俄兩國發表聯合聲明,強調通過和談解決烏克蘭危機時,美國政府多名高官先後跳出來,強調「呼籲停火是不可接受的」。
其實這絕對是美國的敗筆,讓他與國際社會更加離心離德。
西方不亮東方亮。正是基於結束戰爭的強烈意願,讓歐洲的政治家紛紛把目光投向中國。
3月23日,王毅主任與法國總統外事顧問博納通電話。博納表示,讚賞中方為勸和促談發揮的積極作用,法方不支持陣營對抗,願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動停火止戰,尋找和平解決方案。
看到沒有,事情越來越偏離華盛頓設計的軌道。美國一直想把中國拖入到俄烏衝突的這潭混水中,始終不願意承認中國的中立地位,但形勢比人強。
普京明確表示,鑒於北約國家事實上與俄羅斯處於交戰,他不接受北約國家的調停。大家想一想,除了中國還有誰夠格調停這場衝突。而從歐盟各國領導人的表態來看,他們基本上接受了中國的中立地位,甚至連交戰的另一方——烏克蘭,同樣如此。
中俄兩國高層會晤前夕,中國外長秦剛與烏克蘭外長庫列巴進行了通話,庫列巴代表烏克蘭方面祝賀中國成功促成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和解,讚賞中方發布的關於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文件,體現了推動停火止戰的誠意,希望同中方保持溝通。
看到沒有,這就是大勢。當勢成之時,即便是美國也擋不住。
我敢說,別看華盛頓的高官叫囂「絕不接受中國的停火呼籲」,向中國身上猛潑髒水,但他們最終也不得不接受中國作為中立的第三方居中調停。
正如我經常提到的,雖然美國很不願意承認中國的中立地位,但他們再不爽也沒辦法不承認中國的中立地位。
歸根結底,還是中國的實力起了決定性作用。
如果中國沒有實力,這些列強國家誰會願意接受我們的調停;如果中國沒有實力,恐怕連中立地位都由不得我們來決定。
所以這再一次告訴我們,無論如何都要鉚定提高實力這一條道不放鬆,任何時候都要牢固樹立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把經濟搞上去,把牙齒武裝起來,再輔以得當的策略,條條大路自然就得通北京。